最近某專欄作家指,認識朋友用時薪1,000元聘請老師為子女補習中文。這個收入,較小學校長優勝。
不相信這是放諸四處皆準的「公價」,但在某些情況下也非不可能。比如說子女面臨DSE考試,為保證中文考得好,最少能把級別拉到4級,考獲大學入學資格,富裕家長「重本」也非虛擲。當然老師應非泛泛之輩,能力會是信得過的。說到底,因一科中文不達標而要到海外升學,成本會更重。
這些事情,過去應是聞所未聞的。究其原因,就是中文科多了一項文言閱讀理解,文言文根柢弱的需要惡補。而且其他卷別也要有針對性的學習訓練,有專人提點,總好過盲人摸象。這些本應也是學校老師的責任,但中文老師一般課擔沉重,無暇個別照顧,負責任的家長唯有雙軌並進,以保萬全。
歸根究柢就是要面對大學入學的要求。中文無法達到4級,只能望(大學之)門興嘆。由是,長痛不如短痛,想盡辦法跨過入大學之門,得到本地學歷,將來謀事或者更容易,尤其一些香港吃重的專業學科。
無須面對這窘境的,這些無疑都只是閒話家常的談助。但要記着,中文補習吃香,並不代表中文吃香。就以上文例子,家長重本求捷,無論成敗,「中文」,對很多人來說,就會「盛極華筵終散場」的。所以,某時某事的重視,終究也是功利考量,看官慎勿以為時移勢易,中文地位苦盡甘來也。
重英輕中
但作為中國人的地方,香港人的中文好不也是應有之義,情理之常嗎?為何到了某些關口才會重視,而且只是針對性的重視?香港百多年來都是英國的殖民地,重英輕中是一貫學習和社會的現象。雖然重英在這年頭也沒有太大的改變,但輕中卻會帶來很深長的影響。
所以為原則、為理想,哪怕只是為「搵食」,令中文真正的吃香──而非只是中文補習吃香──已到了燃眉之急了。
中學中文課程不倫不類,肯定會把學童的中文水平拖低,未應個人修養和職業運用所需。現今所說的中文,已不是日常要求的識讀識寫的層次。中國文化有幾千年的積累,當中也有相當豐厚的文化遺產,沒能接軌便很可惜。要了解古代文化和古代歷史,文言文的學習是不能否定的學習內容。如何有系統地在中學課程中建立學習基礎,是中文教學無法不跨越的問題。現在中學文憑試考應用,用學習外語的方式學習中文,很顯然已不應現實需求。不來個徹底改變,只作修修補補,問題會一直拖下去,無法解決。過去舊課程,我們讀完中學,應有相當文言基礎,為何放諸今天,已成很難達到的指標,問題不是很清晰嗎?
其次,社會上的中文表達,很多時已變成把中文殘害的過程。現在不少的廣告標語,連簡單的語句都寫不好,詞不能達意,更加不要要求典雅含蓄蘊藉了。現在流行「食字」,即是故意把錯字取代正字,達到爭奇取勝的目的。語文水平膚淺的學生,經過時日沉浸,耳濡目染,要他們執筆求正已很艱難。
政府通告文書信札,也是錯句病字和劣質中文的泉源。有些表達源於劣質的語譯,有些則是低水平的語文寫作。政府資料是一個地方文化水平的象徵。在儲備豐厚的情況下,要聘請文字高手來稍作潤飾不會是難事,問題只能算是有力卻無心。
幾時社會真的醒覺,要求自己日常慣用的語文吃香,就是認同固有的有不足而思變革。如果這種重視和吃香,只出現在考試關頭的悵惘,一擲千金只為提升考試成績,吃香的只是補習中文,而非中文,哪要說什麼提升,都只能是鏡中花,水中月了。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