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轉盛年的修行準備

兩、三年前我的佛教皈依師父說我應該開始準備人生的另一階段,當時我有點錯愕,其後不時就面對身邊的人、很久未有聯絡的人和間接的朋友生病、離世的消息,有些令我傷感,有些令我覺得震驚,才明暸師父的深意。

透過了解因緣而懂得知足,是活得快樂的要訣。如果你從《金剛經》和《心經》對空性的闡述,明白到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有緣起就有緣滅,擁有時我們感恩,善用已經擁有的,了解到以為是我們的人和物都會有終結的一天,就算今天我們擁有一所豪宅,呼吸一停,它就跟我們一點關係都沒有了。

「知足」會減低對「我」的執着,我們可以在投資上有損失,職場上有快進,也有呆滯的時候,但我們不會輸掉情緒,不會因為持有的股票價格下跌或是樓價的上落,影響我們其他的生活環節、與人的關係,甚至自己的健康。禪宗的修行較多幫到管理情緒的元素,但是淨土宗的《觀無量壽佛經》也有觀想的指導,透過16種觀想的對象,從心裏顯現出淨土,也會自然產生心靈靜景。

佛學是臨終宗教?

兩、三年前我的佛教皈依師父說我應該開始準備人生的另一階段,當時我有點錯愕,覺得自己健康狀況不俗,不會那麼快就「往生」吧。其後那些時間不時就面對身邊的人、很久未有聯絡的人和間接的朋友生病、離世的消息,有些令我傷感,有些令我覺得震驚,才明暸師父的深意。生老病死之苦,就是這樣無常,要來時誰都躲不了,佛陀把自己察覺的真理和離苦得樂的解脫法門留給眾生,無論是禪宗的「見性成佛」,還是淨土宗的「臨終一心不亂,往生極樂世界,繼續修行」,都是教導我們住世時修習慈悲和智慧,活得有意義,才能好好面對無常,所以佛學絕對不是臨終宗教。

很佩服認識的幾個信仰不同的朋友,慈悲、博愛又勇敢,積極到醫院參與心理援助臨終的病友。佛教頗為注重臨終助念,佛教的病友在臨終一刻聽到佛號加持,會較易捨離,減輕捨不得塵世的亂心,亦可能較不恐懼,幫助本來不認識的人也是自己的修行,到自己面對無常老病死來臨時,會處理得較好和較少心理痛苦。當代高僧弘一大師圓寂前三天寫下了「悲欣交集」,正是修行成功的寫照。但這種慈悲和培育「無我」的修行也只是善行的選擇之一,修行的方法是講求因緣隨順的。

原刊於《晴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馮孝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