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香港中文大學醫院與灼見名家傳媒合辦的「中西醫如何配合改善新冠肺炎後遺症」研討會,9月25日(周日)假香港中文大學醫院9樓繼昌堂演講廳舉行,討論中西醫如何配合改善新冠後遺症,以及如何善用中醫治療才能有效減輕新冠後遺症對醫療衛生和社會經濟的負擔,行政會議成員高永文醫生蒞臨主禮。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執行董事及行政總裁馮康醫生表示,中大醫院正申請執照,希望日後可在醫院內實行「中西兼治」。
中文大學中醫學院院長林志秀教授致歡迎辭,他表示,希望透過是次研討會,促使政府有關部門更重視新冠後遺症,能夠調撥更多資源應對。
高永文:中西結合治療可減輕病毒副作用
主禮嘉賓高永文醫生致辭時表示,中西醫結合臨床治療新冠病毒,可以減輕病毒副作用。中醫藥界有強大的社區網絡,可以治療大批新冠確診者。他強調,疫情未完結,但終有謝幕的一天,之後社會就會關注病人的新冠後遺症情況,因此要加以規劃。
他指出,新冠疫情期間,社區已建立具規模的中醫門診網絡,中醫界亦率先推出遙距診症,希望政府引用「沙士」(SARS)的經驗,設立康復者中心,醫管局亦可牽頭及早組織專家制定治療新冠後遺症指引,收集需要治療的病人數目、病情等資料,並加強中西醫、公私營協作,將病人分級分流,善用中醫藥優勢,減低新冠後遺症對公共醫療體系的壓力。
針對政府放寬入境防疫措施,他認為新措施能回應社會對於重啟經濟活動的需求,但政府防疫原則仍是防重症、減感染,參考外國例子,病毒傳播力仍不斷提升,代價慘重,「與病毒共存」從來並非選項。
調理腸道微生態 促進患者康復
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教授講題為利用腸道微生態診斷及治療長新冠。中大研究發現,從病人的糞便檢測其腸道微生態,可以發現病人缺乏一系列與免疫有關的好菌,從而預測其患長新冠的風險,準確度達九成。
陳家亮教授表示,透過腸道微生態失衡的發現,中西醫結合,從而對症下藥治療長新冠。
香港大學內科學系榮譽臨床教授蕭頌華教授則指出,研究發現,感染新冠病毒後,病人心臟往往會受影響,例如出現心肌炎,增加心臟衰竭的風險。
中大醫院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蔡健榮醫生則談及中大醫院診治新冠後遺症的經驗,包括透過檢測長新冠型腸道微生態預測病人罹患長新冠的風險,從而對症下藥。另外,亦以飲食治療及為有需要的病人處方微生態配方(SIM01)恢復失調的腸道微生態,促進患者康復。
林志秀教授則介紹新冠後遺症的中醫調理。他指出,隨着病人增加,長新冠患者將愈來愈多,常見徵狀包括疲倦、記憶力差、脫髮、焦慮、睡眠困難等。中大現進行臨床研究,招募68位受試者,隨機分配「六君子湯合沙參麥冬湯加減」或安慰劑。
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及冠域金融學院院長關焯照教授指出,長新冠令大量勞動人口離開市場,對經濟的殺傷力逐漸浮現。一些行業例如旅遊業儼如面臨末日,對經濟衝擊可謂前所未有。他建議,要減低新冠造成的經濟損失,可以由以下4點開始:
1、提高預防和治療能力;
2、增加帶薪病假;
3、改善工作環境;以及
4、加強失業保障。
疫情證中醫作用大 政府須增撥資源
討論環節由灼見名家傳媒社長及行政總裁文灼非先生主持,參加討論的專家包括中大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客座副教授林冠傑教授、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名譽臨床助理教授林偉樑醫生、關焯照教授和林志秀教授。
林冠傑教授表示,中醫在新冠疫情中發揮很大作用,市民找中醫問診、看症的增多;林偉樑醫生則表示,個人傾向中西醫共治,只要以病人利益為先,都是良醫。林志秀教授補充,儘管身為中醫,但一些情況下,西醫的檢測手段也是必須的。
對於新冠疫情下,年輕人做散工情況普遍,關焯照教授這也是一種「配對」,問題是社會老齡化,很多長新冠病人永遠離開人力市場,情況令人擔憂。
與會專家均表示,新冠疫情已證明中醫能發揮很大作用,政府應調撥資源,以便中醫能夠作出應有的貢獻。
研討會最後環節由中大中醫學院講師蔡昕宏博士示範八段錦健身操。研討會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