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增長回落是好事 別讓美國消費主義發展下去

中國經濟擴張,過往是粗放,追求數量和GDP,背後是無序的生產能力擴張,以及其後的房地產膨脹,推動的力量是社會與政府不停宣傳的消費主義。

中國經濟增長率回落其實並非壞事,而是好事。追求增長率,本質是追求經濟規模,而經濟增長的目的應是效率效益提升,改善社會大多數人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應該是以包容性與可持續性為基本目的與原則。2008年金融海嘯的4萬億元刺激經濟,不少是浪費,也造成了其後多年的經濟、金融問題。

今次應該是金融海嘯後的另一場大危機,不但中國經濟增長率回落,日本、南韓亦出現負增長,很多迹象顯示出國際經濟在美國為首的不少國家的槓桿化、貿易赤字、財政赤字,正趨向金融危機的爆發。中美貿易摩擦,中美矛盾,是美國試圖在金融危機爆發前夕,從中國掠奪利益,以減少本身受危機的影響。但若美國的巨大結構失衡不改,特朗普繼續蠻幹亂動,相信除非美國再次擴大美元供應,否則危機爆發迫在眉睫。若從收緊美元銀根轉為放寬貨幣供應,只是金融海嘯後的同樣伎倆,把危機延後,卻不是扭轉逆勢。

在這樣的趨勢下,中國不應盲目刺激經濟,百分之六以上的增長率在國際上已是中高增長,不需驚惶失措,藥石亂投。一是不應跟從美國指揮來重複四萬億元的錯誤;二是在穩定物價和基層生活水平之外,還要去槓桿化,清理社會經濟中的浮誇虛張。因此,「中國製造2025」不會隨便因美國指摘而放棄,「互聯網+」更要清除虛假和金融投機部分,着力建設一帶一路發展,拓寬中國經濟的發展空間,把危機轉為機遇。

過去中國經濟擴張靠消費主義

中國經濟擴張,過往是粗放,追求數量和GDP,背後是無序的生產能力擴張,以及其後的房地產膨脹,推動的力量是社會與政府不停宣傳的消費主義。從根本而言,這均是從美國抄襲回來的暴發戶式生產、建設與消費,明顯的結果是沒限制地耗用資源和生產條件。

美國佔用世界大多數的能源和原材料,按人均比例計算,美國的方式擴及別國將會使地球的資源衰竭破產。而對美國人而言,是普遍的體重超高,病患纏身。在公共醫療變成保險之下,富人可醫,窮人醫不起,加劇社會的貧富懸殊,也造就許多人健康差,壽命短促。

在中國經濟旺盛之時,社會與媒體都只強調擴張,沒有對美國暴發戶模式有多少檢討。內地官員不時說我們有錢,有錢便可以解決所有問題。即使中央政府從胡錦濤時代便已推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與方式,唯領導層以外,特別是地方政府,跟從者有限。因此神州大地出現不少鬼城,假藥假奶粉假疫苗氾濫,食品安全淪陷。或許中國現時的情況與美國二十世紀初的情況相近,因共產黨之故,少了黑幫橫行,貪腐也只是近年才受到抑制,但暴發戶的思想、行為與政府施政方式依然到處都是。

美國的消費主義是全球生態惡化的主兇。美國3億人如此,若加上中國14億人,便是全球的危機。中國現時經濟增長回落,好應藉機檢討批評從美國資本主義而來的消費主義。

原刊於《東方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陳文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