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經濟接連發出警號:預期的疫後經濟復甦並沒有出現,投資、消費、工業「三頭馬車」的表現均遜於預期,並有下行趨勢;巨型房企甚至涉及國有資金的金融公司,在過去數周連環「爆雷」,危機不斷擴散;人民幣亦開始急跌。各界都在等待政府採取緊急救援措施,但無奈國家似乎不為當前的嚴峻狀况所動,遲遲都未見出手救市,令各界感到大惑不解,不信任感已漸漸從經濟領域蔓延到政治方面。這一系列的新動向,使外界開始調整對中國在經濟、政治和軍事各方面的的研判,反而未見內地及本港對最新發展做較全面的評估。
一直以來,人們普遍將習近平政府的一些忽略經濟表現的政策,歸因於政府人士「不懂經濟」,或將國家安全的重要性置於經濟之上。雖然這些解釋也不無道理,卻略嫌粗糙和簡單歸因。而在最新一期的《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期刊中,美國經濟學家、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總裁Adam S. Posen撰寫了一篇題為”The End of China’s Economic Miracle”的文章,嘗試用較富系統性的分析來解釋中國目前處境,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中國面臨「經濟長新冠」
Posen文章真正談論的,其實不是中國經濟奇蹟的終結,而是指出中國正面臨一種他稱為「經濟長新冠」(economic long COVID)的狀况。該狀况是系統性的,問題根源是公眾對當局的極端干預產生了「免疫反應」。他指出,幾年前中國當局對高科技私營巨企的打擊,基本上只令西方投資者感到不安,民眾對此都不以為意;但新冠疫情卻完全不一樣,政府的封控和管制令人們意識到,在國家權力面前,他們的工作、商業活動與日常生活,完全取決於黨的一念之間,可謂全無保障。更不幸的是,中國在2022年冬季突然結束清零政策,令民眾和企業不僅感到黨決定一切,並以武斷方式做決定,而且黨領導層的政策與優先事項亦會隨時改變,令人們防不勝防,於是民眾和企業唯有自行避險,增加儲蓄和減少投資,並對政府的刺激措施抱有懷疑,以致刺激措施大都反應遲緩、無法收效。
這就是Posen所指公眾對當局的極端干預所產生的「免疫反應」。簡單來說,就是民眾對政府失去信心;而對於專制政府,一旦失去民眾和商界的信心,是很難挽回,因而Posen指出中國這場「經濟長新冠」將會歷時多年。
威權政權的干預共性
不過更令筆者感興趣的是,Posen嘗試概括及歸納世界各地的威權與專制政權隨着時間推移,皆會面臨類似「經濟長新冠」情况的原因。他發現這些政權,往往一開始與民眾和企業都會有一份「不講政治就沒有問題」的隱含協議或「契約」,只要人們遠離政治,政府亦將遠離他們的經濟生活。這種權宜的妥協,在許多希望讓其民眾滿意並保持生產力的專制政權中都有出現,在中國過去40年裏更是成績斐然。
然而,這些威權或專制政權通常到了第二個或更常見的第三個任期,統治者便會愈來愈無視商業考慮,轉而奉行能夠符合其短期目標的干預政策,並找一些政治對手和大型企業來「祭旗」。隨着時間推移,國家這種對民眾日常商業活動的控制所構成的威脅,會擴展到愈來愈廣泛的人口。委內瑞拉的查維斯和馬杜羅、土耳其的埃爾多安、匈牙利的歐爾班,以及俄羅斯的普京,都不約而同先後走上這條路。
當這些掌權已久的專制政權違反與民眾的「不講政治就沒有問題」的協議時,其經濟後果將會是廣泛的。面對無法控制的不確定性,人們會嘗試自我保險(self-insure)。他們會保有現金,減少投資和支出,特別是在汽車、小型企業設備和設施,以及房地產等非流動性資產上面。人們高漲的避險情緒及預防性儲蓄的增加,會拖累經濟增長,就像金融危機發生後的情况那樣。
因此,政府引導經濟和保護經濟免受宏觀經濟衝擊的能力,便會隨之減弱:由於人們知道特定政策可以隨時執行,並且可能有一天會擴大,下一天便會逆轉,他們對刺激措施的反應會變得不那麼敏感。同樣的趨勢在中國已經很明顯,政府實際上是增強了私營機構對政府干預的「免疫反應」。
如Posen所言,若要解決「經濟長新冠」問題,唯一可靠的辦法,是向民眾和企業保證政府對經濟生活的干預是有限度的;但很諷刺在中國這一點是最難以實現。面對刺激措施的成效大幅減弱,不排除國家可能會把心一橫,不走刺激經濟的舊路,索性將經濟方針推向另一個方向去。
變種「修昔底德陷阱」
中國的經濟放緩,也令西方國際關係界對中國有新的研判與預測:近年國際關係界紛紛以「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來描述美國與中國之間的潛在衝突,指出中國這個快速崛起的大國正在威脅美國這個現有霸主,令兩國愈有可能爆發戰爭;但由於目前中國的相對國力正在減弱,令西方國際關係界轉而判斷中國可能會出現一種變種「修昔底德陷阱」的情况。
自修昔底德時代以來的傳統觀點,認為我們應該擔心修正主義勢力(revisionist powers,這裏指中國)的崛起,唯歷史紀錄表明,正在衰落的修正主義勢力可能更加危險。因為崛起的大國可能認為時間仍在自己一方,不用急於犯險,可是衰落的大國則會認為其相對國力正在減弱,地緣政治的機會窗口正在關閉,因而必須在衰落前採取行動,甚至孤注一擲。
國際關係界人士認為,一戰和二戰前的德國、二戰前的日本,以及烏克蘭戰爭爆發前的俄羅斯,均出現了這種傾向,特別是俄羅斯面對人口螺旋式下跌,更需在人口萎縮前發動對烏克蘭的入侵,希望奪回失去的榮耀。這一點與中國的情况有相似地方。
相對於年初西方擔憂中國大陸與台灣軍力日漸失衡、台海局勢緊張,導致大陸攻台的機會驟增,現在西方擔心的卻是中國因面對經濟放緩、相對國力減弱及人口下跌趨勢,加上習近平要實現「中國夢」,會令中國大陸鋌而走險武力攻台──結果雖然相同,但整個假設和背景已經反轉過來。
因此北京必須盡快提出一套完整的方略,以挽回民眾、企業和外界信心,否則「中國見頂論」(peak China)將不脛而走,「東升西降」只會淪為春夢一場,外界亦將加強對中國「去風險化」。距離這些論述成為定論,剩下的時間已不多。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