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應走上文化 C++ 工程

C代表Chinese Culture,即中華文化;就像電腦語言一般,原始的 C 不行,必須要變成 C++ 才管用;但是要創造新時代的中華文化,又必須也只能以固有的中華文化為基礎,所以 C 是基礎,很重要。第一個「+」的意思是,我們必須對中國的歷史與文化進行反思,以便有所增益。第二個「+」則是指我們要胸襟開闊,具備現代的國際視野,吸收新養分,促進新文化。
在討論這個題目(編按:中國發展前途,見上文)之前,我想暫時換個話題。我在1985年左右曾一度想要學習新的電腦語言「C」,因為早期的電腦語言(Fortran)我是會的,自認為還有些基礎;我博士論文的計算就是用 Fortran IV 寫的程序。當時我用的電腦是 CDC3600;CDC 是 Control Data Corporation 這個電腦公司的縮寫,3600的意思就是說這部電腦的記憶儲存量是3600 bites,就是說竟然有3.6K 這麼大! 我今天這一個 PPT 就有40MB。我想學 C 的時候剛才在南加大(USC)擔任系主任,時間不夠,沒有學會。不久,大家發現這個 C 不怎麼好用,就有人把它改進了,稱為「C++」。之後不久我到香港科技大學去擔任工學院院長,開辦工學院,最早成立的兩個系就是計算機系和電子工程系;萬事起頭難,雜事一大堆,所以始終沒有學到 C++,但是對它心嚮往之。 
 
我在1998年用同一個題目所做的演講中,提出「C++工程」這個說法。 C 代表 Chinese Culture,即中華文化;就像電腦語言一般,原始的 C 不行,必須要變成 C++才管用;但是要創造新時代的中華文化,又必須也只能以固有的中華文化為基礎,所以 C 是基礎,很重要。第一個「+」的意思是,我們必須對中國的歷史與文化進行反思,以便有所增益。第二個「+」則是指我們要胸襟開闊,具備現代的國際視野,吸收新養分,促進新文化。
 

漢字乃中華文化之本

 
什麼是固有的中華文化呢?我在這麼多專家面前討論這個大問題,覺得很忐忑。但是,又不能不講。
 
我認為一個特點就是漢字。漢語是單音,漢字是方塊字,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它的使用範圍很廣,是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文字中歷史最悠久的。王羲之書寫的《蘭亭集序》,今天的中國小學生都可以認出大半來。保存世界上連續性最長的文字和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語言,應該毫無爭議。另外,我覺得中華文化的一個特質是內斂,個人的才華、感情、意圖不盡顯於外;另一個特質是中​​庸、包容,對別人不會太張狂,不把人逼到牆角,想法、做事盡量平衡,不走極端。這些是中國人的普遍特質。在這樣的情況下,就難以找出敢為天下先的人,很難找出非要證明我對才肯罷休的人。這種內斂和中庸在政治上和社會生活中,很有好處。但是在以追求真理為基本目的的科學上,恐怕就少了些執着。在這樣的文化環境裏能不能夠培育出牛頓、萊布尼茨、達爾文、赫胥黎就很難說了。
 
關於漢字,我就不再多講了。這是一幅對聯:「寄寓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遠避迷途退還蓮逕返逍遙」,上聯每個字都是寶蓋頭,下聯每個字都是走之底。哪種文字可以做到這一點呢?可是在上世紀二十年代,連魯迅都讚成漢字拉丁化。今天不會再有人主張廢除漢字了。為什麼呢?我認為答案就在繞着原子核轉的電子。
 

紮根語言及文化  發展科技與創新

 
相對於拼音文字,漢字很難記,而以前漢字的排版和印刷非常複雜,所以漢字的書籍難出版,會讀書的人也不多,知識傳播非常慢,影響到全民的文化水平。但是漢字也有好處。雖然用腦子去記漢字很費工夫,但是一旦記住,腦子當中圖像和聲音兩個功能就都開發了。所以漢字有利有弊,壞處是要花大量時間去記憶,好處是漢字會使人腦受到不同的刺激,因而更為發達。如果一個人在聽覺方面中風了,還能用圖像的記憶來識字;如果大腦圖像識別的部位受到了損傷,還可以用聽覺識別語言。
 
是量子物理學使我們認識到微觀世界,因而得以利用半導體發明微型電子計算機(即電腦)。現在人們用電腦打字,用電腦指揮激光排版和印刷。從速度和精準度來看,目前漢字的處理已經不輸於任何其他語言。所以,中華文化在21世紀要和其他文化比拼的不是語言和文字本身,而是科學技術和其他方面的創新。
 
從活字版到萬維網系列之九
 
下文預告:立足今天,著眼未來
 

張信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