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地形勢大好。這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
人類不完美,也不知道什麼才是完美,世界又怎可能完美呢?關鍵是不停地鬥爭,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與己鬥。鬥爭中找出更適合的,需要修改演化。錯了沒問題,只要不是滅絕式的大錯,也及早知道錯而改。能改的條件是社會穩定,穩定代表互信,代表可以找出錯誤,找出解決的方法,穩定才可令建設發展的力量大於破壞分裂。社會中總有少數人不滿,也容易由無知偏頗產生出極端主義,所以需要維穩。
中國內地當前首要維穩,因為內外矛盾不少。內部的需要改善,外部的需要克服。中國社會不能折騰,因為折騰會損害大多數的利益,也摧毀建設發展改善的基礎。中國社會不是完美,需要大力改善,故此維穩是建設發展改善的絕對條件。在習近平上台之後,從反貪腐到各個領域的逐步撥亂反正,中國正走向建設發展改善的道路,一帶一路戰略更從根本改變了中國對外關係的方向。從內至外,中國都開始擺脫美國模式的束縛,自信地以中國及世界大多數利益出發,走自己的道路。
當然,中國還有犯錯,但總的方向確定,錯了還可修改。舊的既得利益(貪腐的基礎)打破了,也仍然有新的既得利益需要克服。
中國的形勢大好,是中國犯的錯比人家少,修正調整比人家快,維穩的能力高,全民投入的比例高。中國首先要競爭比較的是美國,從任何現實角度來看,美國優勝的是存量,以往積累下來的老本;中國優勝的是增量,正在發展增長。
美國更惡劣的是體制問題層出不窮,金融化的貧富懸殊、產業空洞化、就業流失、城建基建的落後,社會制度的千瘡百孔,負債的經濟下還要窮兵黷武,卻出師無名,落得撤軍下場。軍事侵略不能令美國體制轉變,而是更加惡劣化,把其原來吹噓的民主人權自由假象都逐一被打破。
出口顏色革命早晚會「出口反內銷」,美國除了高壓手段,哪有維穩的方法?而高壓手段在經濟不景、民生不好的情況下更會使貧富懸殊、社會撕裂的情況惡化。若美國政府財力不繼,其內部矛盾實際上不少於發展中國家,便會使社會撕裂與衝突更嚴重,美國的極端主義難免失控。正如美國夢穿破後,美國將不再是樂土。美國繁榮的虛像便可如骨牌倒下。
美國出事,中國維穩和不斷改革改善建設,便是樂土。香港是與內地共享共建,抑或是走上美國、英國頹敗之路?
兩地之間的連接只應加強
報載香港已有20萬人取得內地居住證,即經常在內地工作與生活者。事實上,這個數目低估了香港居民在內地工作生活的比例。居住證要求在內地常住六個月以上,香港居民為了逃避內地比香港高的入息稅(居住期達183天),多數不會申請內地居住證。香港居民每天經海、陸路進出內地的,達40、50萬人次以上。香港居民與內地有經常性往來的便佔了一個頗大的比例。相對於從來不到內地的香港居民,數目相信相差巨大。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發展中,香港與內地的交通、過境手續等會愈來愈方便,兩地人員的融合會進一步加強。即使有部分人士因為政治偏見而歧視內地,兩地來往只會增加,不會減少。香港居民往內地升學、就業的正在倍增,旅遊的亦不在少數。如今反修例風波引發出來的歧視內地情況,不過是部分媒體誇大。就算不親中,願意返內地的還是佔了多數。因着血緣和經濟、社會、文化關係,加上內地社會經濟的急速發展,這不過是事所必然,理所必然。
從這個現實出發,民主的原則是少數服從多數,香港社會與內地的關係緊密,政府施政便應為大多數人服務,兩地之間的連接只應加強,不應人為設置障礙。而當兩地來往方便且頻繁,對內地有政治歧視的人,也可能在事實面前轉變態度。
回歸以來,特區政府在加強與內地連接方面拖拖拉拉,極不情願,這反映出特區政府官僚還改不了殖民地時期的心態和政治取向。但在中央政府支持和社會的要求下,還是比回歸前有所改善,只是改善不足,有眾多的發展空間。
反思反修例事件,或許中央要督促特區政府的官僚加快跨境連接的各種基建投資和制度更新,特區政府不能依從反中政治勢力的要求和壓力,阻撓兩地連接的發展。不喜歡內地的人可以不用跨境設施,卻沒有道理去阻礙願意與內地融合的香港居民與內地更方便地往來。這是基本民主與人權的原則,也是涉及社會大多數人的生活要求。
事實上,建鐵路連接需時,特區政府應該及早規劃,把香港融入內地的高鐵網絡之內。除此之外,通訊的連接──取消漫遊和長途電話費收費,降低數據費但仍可維持「一國兩制」在數據管理的差別;金錢支付的連接──網上跨境支付開通,但仍可維持內地的未完全金融開放的體系,單此兩項便可以大大減少香港居民來往內地的成本與時間。而回鄉卡智能化也可以使香港居民方便地使用內地的公共服務,使有心的香港居民變成內地準居民。
原刊於《東方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