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的罪疚感──從武則天「除罪」金簡説起

作為武則天留下唯一具有文字的遺物,武則天金簡背後的動機究竟為何?又反映出怎樣的歷史背景和文化現象?深入研究,既可了解更為清晰的歷史,也有助理解中國式罪疚之內涵究竟為何。

古人夜觀天象,今人通宵上網,境界不一,認知殊異。但如果善用網絡,也能夠起到提升認知,借古鑑今之效用,例如對「武則天『除罪』金簡」的深入了解。

為何我將「除罪」予以引號?因為「武則天除罪金簡」本是出土後的正式稱謂(1982年),但我那晚在瀏覽河南博物院網頁時,看到這件國寶級鎮院文物竟被稱為「武則天金簡」,「除罪」二字不翼而飛。

武則天除罪金簡現藏於河南博物院。(河南博物院圖片)
武則天除罪金簡現藏於河南博物院。(河南博物院圖片)

這不是年屆耄耋的武則天回顧平生惡行,心感愆疚,故此刻下具有懺悔文字的金簡(「除武曌罪名」),再派遣道士埋在嵩山之巔,以祈求上天寬恕嗎?難道還有其他目的?(全篇共63個字,請看文末)

弄清這個問題,既有助深入了解武則天放置金簡的複雜目的,也有助理解中國式的罪疚感及內省感,為何來得如此不易。

投龍進簡 所為何事

投放金簡的正式稱呼是「投龍進簡」,乃道教的神通儀式,源自漢末五斗米教。其具體做法是將祈求於神明的事項寫於金、銀,玉或木簡上,然後投於山、埋於地、沉於水,透過自我懺悔服罪的書寫方式,以求祛除疾病,降福己身(包括後人),其終極目的在於長生及成仙。

由於武則天金簡中具有懺悔服罪的只有5個字──「除武曌罪名」,故此在不同時期形成了兩種觀點。

第一個觀點注重除罪,認為這個金簡是武則天在耄耋之年,對平生所作惡事(鏟除政敵、異己,殺害親人),心懷內疚,憂慮報應,故此祈求上天寬恕;第二個觀點着重於祛除疾病,渴望長生,且認為兩種觀點不是非此即彼,但須弄清主次輕重,故此將之改成更為中性的「武則天金簡」。

如果我們回顧武則天的畢生政績、政局形勢及健康狀態,不難發現如此更改相當合理,罪疚感在晚年武則天的心裏,很可能沒有常人想象的如此重要。

金簡內文。(作者翻攝自電視節目)
金簡內文。(作者翻攝自電視節目)

畢生政績  當時政局

首先是武則天的畢生政績。她雖篡位李唐,但在建立大周政權14年內,創下豐功偉績,包括開創貞觀遺風、打擊保守門閥、促進經濟發展、穩定邊疆形勢,建立選拔機制及改善科舉制度。

至於最為後人詬病的營造冤獄及殘害政敵,在政權鞏固後,武則天便採納大臣建議,誅殺酷吏,減輕刑罰及平反冤獄,故此「按覆俊臣等舊獄,由是雪免者甚眾」。

故此武則天認為自己對國家有着無上功勞,不但進行嵩山封禪,表明自身功績得到上天認可,也在道教典籍中找到一位神仙周太子晉,為其立廟,以此神化武周政權。

武則天雖篡位李唐,但在建立大周政權14年內,創下豐功偉績。(作者翻攝自現代壁畫《萬國來朝》)
武則天雖篡位李唐,但在建立大周政權14年內,創下豐功偉績。(作者翻攝自現代壁畫《萬國來朝》)

當然即使政績彪炳,不等於心無愧疚。尤其是政治人物之晚年,或受疾病折磨,或是良心責備,或者面臨死亡,難免自省愧疚。但如果我們置身於武則天晚年政局,就不難發現還真的沒有多少時間給她反思。因為她當時面對着一個相當嚴峻複雜的政治局面──如何平衡宮廷內部李家及武家的權力鬥爭,以及該如何立嗣傳位。

這需要大量的協調工作,此時武則天最為關注的,是自己的精力及健康能否處理這些國家大事。

更值得留意的是,如果心懷愧疚論(因篡位李唐、殺害宗室)可以成立的話,那麽武則天就不可能一直在立嗣問題上猶豫不決。即使朝臣多次上梳勸其禪位,其時武則天已經身患重病,仍遲遲不肯退位。一直要到宰相張柬之發動政變,擁立中宗復辟,才被迫退位,且於同年11月病逝。

一個對權位如此戀棧、孜孜不倦的政治大人物,晚年究竟最需要的是什麼?答案顯而易見。

健康狀態  渴望成仙

如此就涉及更為重要的焦點──武則天晚年的健康狀態。根據史料,在投金簡之前(公元700年),武則天有兩次生病記錄。第一次是往嵩山避暑時(四月),五月在三陽宮生病。此時吃了道士胡超用了3年時間,花費巨資所製的丹藥,病情大輕,心情舒暢,不僅改元為「久視」(採自《道德經》中的「長生久視」),更在石淙大宴那些政見不一、需要協調的群臣。

但到了七月她再生病,這一次胡超的丹藥就不管用,然後就有了胡超來到嵩山之巔投下金簡的舉動。如此來説,心懷愧疚之說,對於當時希望通過道教的幫助能夠祛除疾病,恢復健康,才能「方期久視御隆周」的武則天來説,就顯得比較薄弱。

我們還需要了解武則天與道教的關係。大周以佛立國,但是武則天是一個實用主義者,佛表道裏,晚年更是信賴道教,因為她愈來愈信賴道教的長生成仙,相信按照道教的投龍儀式,可以除去罪惡,延年益壽,完成成仙的初階。如此無論在人間或者仙界,都有自己的一席重要位置。

值得留意的是,道教雖然具有罪感意識與解罪懺,也有着「疾病災禍—罪過—懲罰」的觀念,信眾可以透過「首過」、「思過」等行為請求上天寬恕,藉此治療疾病並解除心理罪感(黎志添,2013)。但這種認罪觀念並非建立在深層罪感上,更傾向於現世的功利性,且與西方宗教的罪感很是不同(大淵忍爾,1991)。

小結

個人動機永遠難以得知,但據史料推測,武則天派遣道士胡超在嵩山之巔頂投下金簡,最有可能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祈求祛除疾病、延年益壽,以及祈求成仙。即使有愧疚認罪成分,所佔比例也不會太多。故此金簡中最值得留意的,就是那句「好樂真道,長生神仙」,而不是「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

這也是官方將這個武則天唯一存世,且具有文字記錄的遺物,從「武則天除罪金簡」改成了「武則天金簡」的主要原因。

這件國寶級的文物曾在2005年於本地展出,盛況非常,共有15萬名觀眾入場。當時的名稱也是「武則天除罪金簡」,簡介中更將道士胡超誤以為是太監。本地學者雷競璇教授有專文介紹,收錄在其專著《據我所知》(2010)中,值得參考。

《據我所知》書影。(作者提供圖片)
《據我所知》書影。(作者提供圖片)

註:武則天金簡原文為「上言:大周國主武曌,好樂真道,長生神仙,謹詣中岳嵩高山門,投金簡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歲庚子七月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謹奏。」

中國式的罪疚感 2-1

延伸閱讀:〈中國式罪疚初探〉(中國式的罪疚感 2-2)

施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