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屢次發表重要講話時提到,世界正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2022年10月16日,總書記習近平便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二十大報告)開首,開宗明義指出,「十九大以來的五年,是極不尋常、極不平凡的5年。黨中央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召開七次全會……,制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全面總結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等重大問題作出決定和決議。」
中國崛起改變國際秩序
那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其實是指什麼?我認為是指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的和平崛起,顛覆了以西方大國為首的國際秩序,引致全球權力結構邁向重新調整,而這轉變勢將對全球政局的發展有深遠影響。
這讓我聯想起最近拜讀、由專研國際關係的先鋒學者、耶魯大學的威廉福克斯(William T.R. Fox)所撰寫及於1944年出版的著作The Super-Powers: 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And The Soviet Union – Their Responsibility For Peace(《超級大國:美國、英國、蘇聯──她們對和平的責任》)。作者在這書始創了Super-Power(超級大國)這詞,並且立了定義。他指出,龐大人口、地理面積、天然資源、經濟實力、軍事力量、政治穩定性,以至科技實力和科技創新能力等都是判定超級大國的標準。
英國由「日不落帝國」淪為美國附庸
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在1941年偷襲珍珠港,導致美國參戰;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因為美國參戰而扭轉勝負。作者福克斯在書中認定英國、蘇聯和美國是超級大國。當年蘇聯(USSR)的軍事力量有多強大自然不用多說。二次大戰後,世界長時期陷入美國及蘇聯兩大陣營的冷戰狀態(Cold War)。
二戰前,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The empire on which the sun never sets),世界各地都有大英帝國的領土、屬地、殖民地、軍事基地,海軍力量無遠弗屆。二次大戰結束後,大英帝國漸漸衰落,殖民地紛紛獨立,雖然今日仍保住「英聯邦帝國」,但是其軍事、經濟、政治影響力已大不如前;特別是2020年初英國脫歐後,這幾年英國經濟下滑,通脹問題嚴重。英女王駕崩後,陸續有英聯邦國家提出「脫英」,澳洲工黨政府便在查理斯三世登基之際舊事重提。英國政壇亦未有強人壓場,近年英國首相如車輪轉,英國已淪為美國附庸,甚至有評論揶揄英國的外交政策是made in Washington,即是為美國辦事。
美國的「史普尼克時刻」
美國則在二次大戰後取代大英帝國的霸主地位,以世界「一哥」自居,與蘇聯長期對峙。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將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普尼克一號」(Sputnik 1)成功發射,讓一直自以為太空實力世界第一的美國當頭棒喝,恍然大悟蘇聯的太空科技已超前一步,頓感國家安全受威脅,自己「一哥」地位隨時不保,這個「史普尼克時刻」(Sputnik Moment)(或稱斯普特尼克危機,Sputnik Crisis)導致美國成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投放無限資源開發太空科技,啟動「水星計劃」等等,與蘇聯展開太空競賽。
1962年9月12日,美國總統甘迺迪(John F. Kennedy)在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發表關於國家太空事業的演說,動員國民支持「阿波羅計劃」,豪言「我們選擇登月」(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要讓美國成為第一個送人類上月球的國家,反映「史普尼克時刻」深刻影響美國的作風,美國一定要做「一哥」,不能落於人後。
中國製造業超英趕美
美國的下一個「史普尼克時刻」,是赫然發現中國的高鐵、核電及5G科技已超英趕美。當時,美國經歷雷曼風暴(2008年)、環球金融海嘯,奧巴馬(Barack Obama)先後擊敗希拉莉(Hillary Clinton)及共和黨候選人麥凱恩(John McCain),在2009年當上美國總統。
2011年,美國從伊拉克撤軍後,開始留意到中國的科技發展突飛猛進,注意力逐漸東移,時任國務卿希拉里及國家安全顧問多尼隆(Thomas Donilon)開始提出「再平衡」(Re-balancing)、「重返亞洲」(Pivot to Asia)的外交策略。當時,希拉莉一度提出發展「新絲綢之路」(New Silk Road Initiative),但是基於地緣政治及資源等問題,美國不了了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則在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並且積極推進,至今已10年,成績有目共睹。
近年,中國已發展成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貿易總量更是全球第一,在「我要做一哥」的美國眼中,自然是天大眼中釘。美國對中國的評價,亦由2009年《時代》雜誌(TIME)封面,以勤奮的中國工人為「年度人物」(Person of the Year),演變至後來漸成主流的「中國威脅論」。隨着特朗普(Donald Trump)及拜登(Joe Biden)先後繼任美國總統,中美關係的走向愈來愈嚴峻。特朗普聲稱中國對美國存在不公平貿易競爭,掀開貿易戰序幕。拜登上場手段更狠,貿易戰升級為晶片戰、科技戰,對中國施加各類出口及投資禁令,極力窒礙中國發展高新科技,極力游說、聯同盟友圍堵、打壓甚至制裁中國,例如視美國為馬首是瞻的英國,首相辛偉誠便形容「中國對英國構成系統性挑戰」(systemic challenge)。
中國仍未達超級大國標準
不過,若以上文提及的《超級大國:美國、英國、蘇聯──她們對和平的責任》一書的定義而言,中國仍然未達到超級大國的標準,特別是其軍事力量仍有不逮。
根據美利堅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於2021年的統計,美國在至少80個國家設有大約750個軍事基地;但是中國只在東非吉布提(Republic of Djibouti)設有一個海外軍事基地,軍事力量的滲透遠不及美國。此外,中國核武器的整體庫存也與美國差之甚遠,根據美國科學家聯合會(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2023年的統計,中國現時擁有約410個核彈頭,而美國則擁有達5244個,數量超過中國庫存整整11倍。美國硬指中國威脅美國國家安全,其實的確是「賊喊捉賊」。
中國提升和平外交影響力
中國以極大的堅忍及能耐,一方面力抗美國及其盟友的針對、打壓,一方面展現大國實力,以和平的方式提升其外交影響力,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旋律,希冀達致「促進世界和平和發展」的目標。
在中國的斡旋下,斷交7年的伊朗與沙特阿拉伯,今年在北京進行談判及達成「北京協議」,於3月10日宣布恢復外交關係,並且重開在對方國家的大使館,亦會重啟貿易關係等等。需知道伊朗與沙特阿拉伯恢復邦交將對世界和平具有重大象徵意義,中國作為居中「調停人」可謂為世界和平立下大功。影響所及,敘利亞和沙特阿拉伯於5月9日宣布恢復雙邊關係;加拿大亦在5月24日宣布,將與沙特阿拉伯恢復外交關係。
幾近同步,中國於2月24日發布《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簡稱「12點聲明」),列出實現俄烏和平的具體步驟。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強調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示眾秉持客觀公正立場,積極勸和促談,為推動危機解決發揮建設性作用。」之後,曾任中國駐莫斯科大使的李輝,獲委任為中國特使(歐亞事務特別代表),馬不停蹄出使波蘭、法國、德國,最重要是出訪烏克蘭及俄羅斯,列國分別表明希望中國能促成俄烏停火,反映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與日俱增。
香港如何自處?
中國一系列的和平外交舉措,均是體現總書記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胸懷天下的世界觀,對國際形勢的重大判斷,以全新視野開展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中國的崛起和其和平外交策略,對以美國為首的單極世界(Unipolar World)造成重大衝擊,國際秩序將慢慢邁向多極世界(Multipolar World),這趨勢不可逆轉,中國和美國將會進入長期競爭狀態。這便是本序言開首提及的,我們面對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也是大國博奕風雲變遷之境。
香港身在這樣的矛盾中,要如何自處,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當然,在大國之間,香港只是1100平方公里的特別行政區,在面積上、人口上、經濟上均很渺少,但是香港擁有獨特優勢。第一,香港是全國最獨特的普通法管轄區,與全球的普通法管轄區聯通。第二,香港是全國最國際化、最開放的城市,素來都在國家改革開放的洪流中,走得最前。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7月1日來港發表的重要講話所言,香港「敢為天下先,敢做弄潮兒」,「發揮連接祖國內地同世界各地的重要橋樑和窗口作用」,因此,香港要繼續發揮最開放、最國際化、最包容的特色,才能極致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為國家作出貢獻。
今年出版的著作,借《大國博奕中的香港》為名,輯錄我過去一年刊於《明報》、《經濟日報》、《經濟通》以及《紫荊雜誌》、《文匯報》的文章,4個章節從〈何謂大國〉、〈香港是國家戰略的一部分〉到〈倡議政策由我做起〉和〈落區考察親近民心〉,前兩章分析當今國際大局變遷、香港夾在縫中如何自處,後兩章以多角度分析特區政府的施政得失,以及我在不同範疇的政策倡議。每一章每一篇都反映我所體察,立場與角度未必人人認同,粗糙之處,期望讀者指正。
2023年6月初
書於香江
原刊於《大國博弈中的香港》,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新書簡介:
書名:《大國博弈中的香港》
作者:葉劉淑儀
出版社:天地圖書
出版日期:202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