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曾寫道:「我夢入小學,自謂總角時。不記有白髮,猶誦論語辭。」可見啟蒙教育對人一生的重要性。對於如何教,歐陽修寫道:「然予聞教學之法,本於人性,磨揉遷革,使趨於善。其勉於人者勤,其入於人者漸。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須遲久之功,至於禮讓興行而風俗純美,然後為學之成。」可見教育之潤物無聲,唯有孜孜不倦、循循善誘方可得之,切不能急於求成、急於事功,此為教育之根本。
許多年來,我國一直在嘗試用各種辦法革除基礎教育中的弊病。無論是政策制定者還是一線工作者,都奉獻良多,這是毋庸置疑的。過去50年,我在全球帶過70餘位博士生,如今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本科教育中。2021年初,清華大學推出「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並成立求真書院,我得以接觸更多正在接受基礎教育和剛剛完成基礎教育的年輕人,也引發我對基礎教育問題的諸多思考。
因此,我願意基於個人的一些經歷和領軍計劃的實施,來談對基礎教育的期待。
追憶:基礎教育給我打下了堅實基礫
小學:興趣與志趣開始萌芽
我小時並不特別優秀,5歲時參加第一次數學考試,考得並不好;11歲時,在應該準備中學入學考試的重要時刻,我卻在與一群孩子漫無目的地在街上閒晃。這雖不是我人生中值得驕傲的一幕,但多少還是有一些價值的。這些經歷讓我沒有簡單地依循老師的訓示去循規蹈矩地做事,而是自己去想方設法解決問題,也因此學會了如何隨機應變、如何處理一些棘手的事情。
鄉間生活的苦樂之中,最難忘的是父親的教導。父親教我的第一篇文章是《禮記·檀弓》中的《不食嗟來之食》,他是要我知道做人要有尊嚴。我10歲時,父親要求我和大哥練習柳公權的書法,念唐詩宋詞,背誦古文,這些內容到現在我還可以背下來,做學問和做人的態度,都能從這些文章中領悟出來。
父親還要求我們背誦古典小說中的詩詞,如《紅樓夢》裏的詩詞。後來,父親讓我讀魯迅、王國維、馮友蘭等人的著作,以及《浮士德》等西方書籍。這些書看起來與我後來研究的數學沒有什麼直接關係,但其中蘊含的思想對我日後的研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父親在香港崇基學院任教時,學生常到家中論學,師生間的交流使我對知識充滿欣羨之意,感受良多。
父親在著作《西洋哲學史》的引言中引用了《文心雕龍·諸子》篇的一段:「嗟夫,身與時舛,志共道申,標心於萬古之上,而送懷於千載之下。」這段話至今激勵我,使我立志清高,使我希望創造,以便傳諸後世。他一直關心國家大事,常教育子女做人立志必須以國家為前提。我很喜歡司馬遷的詩詞,其「究天人之際」正可以來描述讀書人應有的志向。
我至今非常感激父母,雖然當時家裏很窮,常常入不敷出,但他們從來沒有引導我們為追求物質生活而讀書,而總是希望我們有崇高的志願。
中學:真正找到人生志趣之所在
1960年,我考入香港培正中學讀書。 這是一所非常有名的學校,但我在鄉下的學校閒散慣了,始終提不起很大的興趣念書。
學校當時每學期有3段考試,每段學習結束時老師會寫評語。第一期說我多言多動,第二期說我仍多言多動,最後一期結語說略有進步,可見我當時讀書的光景。
到了初二,我開始嘗到數學的真正滋味。數學老師梁君偉非常棒,他教授歐氏幾何,由5條簡單的公設出發,竟能走得那麼遠,證明了那麼多條定理,令我驚奇得說不出話來。
出於某種當時自己也不明白的原因,這種做法令我非常滿足,甚至嘗試自己創造一番。我開始花很多時間想數學問題。走路上學時、乘火車時都在苦思,給同學出各種題目。真正讓我定下心來的是班主任潘寶霞老師。她偶然發現我衣著單薄,得知我的家境困窘,大起同情之心,自此經常給我一些食物補給。
這件事竟是我的轉捩點,我被潘老師的好心腸感動,決心不讓她失望,發誓努力做個更好的學生。
初三那年,我的家庭突遭變故父,親因病故去。大概那時起,我真正開始做自己的主人,決心不負父母厚望,幫助母親持家的同時,要在學業上更加發奮。 我決心在學術界闖出名堂。偶然接觸到華羅庚的書,使我更添動力。
另一篇對我有重要影響的文章是《明報月刊》刊登的陳省身先生的文章──《學算四十年》,讓我燃起中國人做學問的壯志。 高二學習微積分,我發現350多年前牛頓和萊布尼茨發展出來的絕妙方法,到現在還是數學和物理的主要工具,更加驚歎數學的魅力。
中學那幾年,我雖飽嘗了人世艱辛,卻也真正找到了人生志趣所在。父親故去,在母親堅毅品格的影響下,我逐漸養成了克服千難萬險、勇往直前的性格。
探路:領軍人才培養要從基礎教育開始
2020年,我向習總書記提出要做「領軍計劃」。提出「領軍計劃」的原因很多,但最核心的原因是,科學史的每一次進步,終究是靠最聰明的那幾個人在突破。
以數學史為例,為學科帶來翻天覆地變化的數學家屈指可數。我們必須找到下一代人中那極少數的頂尖人才,從小培養他們,才有可能解決高精尖領域「卡脖子」的問題,才可能推動中國科學大跨步發展。
2021年初,清華大學推出「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每年面向全球選拔不超過100名中學階段綜合素質優秀且具有突出數學潛質及特長的學生,採取「3+2+3」模式, 從本科連續培養至博士研究生階段。
古時霍去病北征匈奴,曾以八百騎兵突擊千里,破敵於漠北。我希望通過這一計劃,能在基礎科學領域培養出我們自己的「八百鐵騎」。
在第一批69名學生中,有個入學時才14歲的初三學生,從他的身上,我們能感受到一種質樸的、純粹的對學問的興趣。有趣的是,在連續兩年的招生中,我們發現頂尖的初三學生反而比頂尖的高中學生表現得更好些,並且愈接近高三,表現愈平常。這是我希望引起基礎教育注意的現象。
數學是重要的工具,不僅僅是各個學科的基礎工具,也是我們思維的工具。在當今社會,甚至社科研究都用得上數學。有條件的、好的學校應該為能力足夠的學生提供微積分及群的基本概念學習,並將他們引用到中學數學和物理等的學習和理解中去。
數學史上有個重要的歷史事實:具有上進心又有好奇心的幼童,在良好的環境中由數學大師教導,會成長很快。
當今中國科技水平確實不錯,但距領導世界科學發展還有一段距離。 如果不能站在領導地位,我們就會永遠跟在人後,永遠會有被「卡脖子」的危險。要改變這一現象,我們必須從基礎做起,科學的基礎在於數學,數學必須要有優秀的領軍人物。從歷史角度來看,最迅速的方法就是尋找和培養優秀的幼童。
有人擔心,「領軍計劃」招收初中生,無形中會不會加劇本已白熱化的高招競爭氛圍。 這其實是對「領軍計劃」的一種誤讀。我們希望培養的是數學科學的領頭羊,考查對象不僅是中國而是整個世界。我們期望他們目光遠大,卓爾不凡,能夠「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而愈早找到這些學生,我們就會愈早從根上影響他們,啟迪他們的智慧,同時遠離社會上追名逐利的風氣。
探討:當下基礎教育應重點關注什麼?
教育要不忘初心,是應該回歸孔子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歐陽修本於人性、磨揉遷革的教育理念,真正為孩子傳道授業解惑。
我這一代人,生於貧困,時常還要為吃飯發愁。現在的孩子們有種類齊全的教育資源,能選擇多元化的學習方式,理應比我們更成功。我相信,他們成才的那一天,將見證中華民族輝煌鼎盛的時代。
小學階段:應該進行活潑有趣的教育
小學時期的啟蒙教育往往奠定人一生事業的基礎。從這時起,孩子們開始關注自己之外的世界,對世界、對學問的興趣開始萌芽,對做人的道理也有一些簡單理解。
可惜的是,現在的孩子認知世界的過程,是通過一道道題目完成的;所積累的知識,反映在一摞摞的試卷中;閑暇的時光,往往是在各種課外班度過的。他們學習的技能,多從應試角度考量,過分強調技巧,捨本逐末;衡量成功的標準,更多是分數與獎項。
小學階段應該進行活潑有趣的教育,將幼兒的能力和心智慢慢誘導出來。
老師應帶着兒童靈活利用各種教育設施,增長在課堂上沒有學到的見識,讓童心蓬勃生長。學校必須特別注意對兒童的品德教育,除了讓學生知道如何做好守法的公民外,還要知道如何服務社會、忠於國家,親親、仁民、愛物,最緊要的是知廉恥。要培養學生有文化修養,形成敢於創新和表達自己、能夠領導群倫的能力。
中學教育:要在重要學科上打好基礎
中學教育是人終生學問的基礎,這個時期的孩子開始成熟,可以集中精神學習基本而有用的學問。
中學生要在重要學科上打好基礎。語文是學習一切知識的基礎,必須學好;數學是練習推理的主要途徑,不可不知;中國歷史必須讀,而且要讀得透徹,對國家對同胞才會有感情。
有了高雅的感情,學問事業才會做得好。在表達和推理的學習過程中,辯論比賽往往是特別好的訓練手段。
對於中學教育,我仍要強調興趣。
如今的學生有更多機會面對無數選擇卻意興闌珊。深入思考這個問題,或許是因為他們發展個人興趣的努力與現行的教育考核標準格格不入。
當他們面對的世界中,只有成績才最有價值,他們又如何保持對世界的好奇,以及探索大自然真與美、探索宇宙奧妙的動力?
期待:給兒童創造更適宜的基礎教育
教育的初心無非知識的傳承,這個知識不僅是謀生的技能,更是人類智慧寶藏的傳承。
興趣與好奇心:決定兒童終身事業的關鍵
對孩子來說,學到多少知識不見得最重要,興趣的培養、好奇心的激發才是決定其終身事業的關鍵。
我小學的成績並不理想,但父親培養了我學習的興趣,成為我一生中永不枯竭的動力,憑着它,可以有勇氣去學任何想學的東西。
相比之下當下的教育往往注重知識灌輸,而忽略了對孩子興趣的培養和好奇心的保護。
在一定軌道上運行的電子,受到其他能量刺激後,可以「跳躍」。我們也需要促發孩子獲取新知的跳躍。 一方面可通過家庭教育;另一方面是來自教師的刺激,如考試的分數、有趣的問題、歷史上有趣的數學故事、比賽引起的競爭心理等。
我們要讓孩子們覺得學習是有意義的,要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去發掘數學的妙處和數學在日常生活或其他學科中的用處。
人格的培養:對人一生成長至關重要
教育的目標,也在於讓孩子們面對不可知的未來能多做些準備。
未來並不一定是什麼賽道,必須有輸有贏。 知識之外,人格的培養尤為重要。現代社會乃是合群的社會,學生必須學習與他人相處。要培養與他人溝通合作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團隊協作的精神、對周圍大眾和對社會的責任感等,並在這種環境中訓練自己。
對中學生來說,永保一顆純真的童心,保持與生俱來的求知欲和創造性,展示自己的個性,對今後的學習和工作是至關重要的,對其一生智圓行方、為人中正有奠基作用。
通才教育:培養兒童與世界共情的感受力
美國的中學注重通才教育,這一點值得我們學習。語文、數學等主科以外的學科,如文學、物理學、哲學等,都會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
但這不意味着,孩子們應該參加更多的考試、背誦更多的知識,而是要讓他們對各學科的歷史脈絡有所了解,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同時明晰他們這一代在人類歷史上所處的位置。只有如此,才能培養學生對社會、對世界、對宇宙的正確觀念,生發出一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豪情。
倘若他們沒有如此宏大的志向,也不要緊,但要他們知道自己從哪來、往哪去,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創新精神:從最基本的教育來解決
我喜歡和年輕學生們交往,因為他們身上有源源不斷的想法和一往無前的勇氣。
而基礎教育階段如何保護這些看似不成熟但極其寶貴的想法和勇氣,將決定他們以什麼樣的姿態進入高等教育。
創新的基礎在質疑問難。假如學生對於見到的事物、讀過的書籍、看過的文章都沒有興趣,不願意去發掘問題、找尋其中真意的話,那麼如何與科技大國爭長短?這些問題非從最基本的教育來解決不可。
家庭教育:培養孩子們的獨立性
我也想對家長們說幾句,是家長要思考的養育初心的問題。
家長在基礎教育階段至關重要。
家長是孩子的教練、保姆,還是夥伴、顧問? 我們的孩子最終會有自己的人生,我們想讓孩子茁壯成長,就必須尊重他們的獨立人格、推動他們獨立思考,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所選擇的領域做出新的貢獻。
讓我們少一點強調考試、分數、輸贏,把真正的學習樂趣還給他們。
作者簡介:
丘成桐,國際知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講席教授、哈佛大學教授,現任清華大學數學科學中心主任。1982年,榮獲菲爾茲獎。
原刊於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微信平台,本社獲平台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