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盃真正的贏家

法國隊奪得2018年世界盃,成為大贏家。但世界盃真正的贏家是電視台和博彩業。

今屆世界盃爆冷頻仍,幾支「前度」如德國、阿根廷和西班牙,均在16強或之前已行人止步。球場上出其不意的戰果,本來就是足球的魅力所在,那麼,在場館草坪背後的各種商業戰事,是否也一樣,屢遇冷門賽果?

轉播費的「雞肋」

世界盃雖然是在俄羅斯舉辦,但全球大部分人都是以電視(或其他電子媒體)觀看,因此,說世界盃是個超巨型的綜合電視嘉年華會也不失為過,而且這個嘉年華會場面浩大:2014年世盃德國對阿根廷的決賽日,據Kantar Media/FIFA報告指,有5.5億人收看(佔全球人口約8%),而一些分組賽如巴西對克羅地亞,戲碼不算頂級也有3.4億觀眾,令人嘆為觀止。各地電視台亦因此而錄得相當高的收視率,巴西電視台TV Globo報出平均2,100萬收視為首名(該數字是其人口約10%)、尼日利亞NTA報有1,700萬(人口約9%)次之、德國ARD約1,200萬(人口20%)排行第三。可見各地電視台肯定會着力把握時機,爭取轉播權,從以掌握流量。

然而,由於世界盃轉播權乃由單一賣方所構成的壟斷市場,就是由沒有受到太多監管或制約的FIFA,按自己的規矩賣出轉播權,故價格一向有如火箭一號,歷創新高。只是在本屆情況有點特殊,由於FIFA前高層涉貪醜聞,令電視轉播權在拍賣或競價的過程,稍為回復市場秩序,中間人或機構渾水摸魚的勢態有所收斂,才不至尾大不掉。由於各地電台媒體出價乃商業條款,一般沒有正式披露(各媒體向來也未必願意發布這等敏感訊息),故要從FIFA的匯總數字推算,然而這數字卻是扣除中間「貓利(如有)」後的數字。據目前FIFA的估計,今屆的轉播費與上屆應大致持平,即約40至50億美元之間。

媒體大破慳囊、重金出招,正如富豪球會天價買球員一樣,容易得了名氣、卻輸掉利潤。投資大行摩根史丹利(大摩)就指,媒體高價買到轉播權,之後卻要面對四大經營上的挑戰。(1)轉播權不一定是獨家;(2)焦點球賽搶眼,其餘可能是「雞肋」;(3)有號召力球隊的去與留,非常影響叫座;(4)廣告贊助的定價期過早(12至18個月前),令客戶窒步,也令媒體承擔額外的風險。

大摩的報告是由其英國團隊撰寫,對於亞洲等地區的情況也許不太了解。其實在亞洲,對傳統媒體最大的挑戰,可能是各種盜版、或是灰色(非原色)轉播。這等道尺魔丈的情況,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才是打沉傳統媒體、固有利益最有份量的「衝力射球」。

「莊家」有本難唸的經

另一門必贏的生意,理應是足球博彩。幾間全球性的體育博彩公司(如GVC/adbrokes、Paddy Power Betfair等),在世盃期間,張羅旗鼓,大造一番,花費邀請過氣足星、名咀名人,搞活動,辦嘉年華會,目的是吸睛。然而,以Ladbrokes在上次2016歐國盃的經驗為例,在大賽吸引到的球迷和賭徒,往往不是莊家所想要的,2017年該公司盈利倒退,亦簡接逼令公司要賣盤而成為GVC集團旗下。當然,與傳統媒體對世盃一樣又愛又恨──正規軍打不過游擊隊,在博彩業同樣如是,網上的地下莊家,遍地開花,開出的盤路又五花八門,有的甚有噱頭、非常過癮,由於不用承擔合規費用,這等莊家自然是生命力極強的黑馬,在與大公司埋身肉搏的賽事中,爆冷可能是常態!

今屆世界盃強隊疲態畢露,許多過去被認為是陪跑的,現在卻有破位而出的機會,2018的贏家,可能是多年來難得一見的「球迷奇遇記」!

世界盃的金融經濟學二之二

本系列文章:

世界盃贏家通吃:股市指數

原文刊於《足球周刊》香港版,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艾雲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