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仁慈的評估方法:慈悲評估

慈悲評估旨在建立一個支持和促進成長、學習和發展的環境,並將個人的困難和挑戰視為機會而非缺陷。它強調將關懷和理解融入評估過程,並為個人提供更有價值和有意義的反饋。

在過往的教育生涯中,我嘗試過各種評估方法,以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學習體驗。除了專題研習、辯論和口頭報告評估方式外,還引入過實地考察和個人反思等。不過,隨着混合式教學的興起,近年我已恆常使用一種評估形式──網上同儕討論。

我第一次接觸這種評估方法是在我教授通識科獨立專題研習的時候。當時,許多學生對於如何定立合適題目、設定焦點問題以至擬定資料搜集方法都一無所知。然而受限於教學時間,我唯有借助網絡平台與學生共同釐清問題、解釋概念、分享想法,並在過程中互相學習。直至最近在自媒體中見到「慈悲評估」(compassionate assessment)這個詞彙,讓我重新反思同儕討論這種評估模式。

把困難和挑戰視為機會

慈悲評估旨在建立一個支持和促進成長、學習和發展的環境,並將個人的困難和挑戰視為機會而非缺陷。它強調將關懷和理解融入評估過程,並為個人提供更有價值和有意義的反饋。而網上同儕討論正好符合這個理念,因為它能夠促進批判性思維,允許學生互相討教,並為彼此提供掌握內容的機會。在最理想的情況下,學生能夠提出深入的問題,並達致師生相互學習的狀況。更重要的是,學生們都對課堂感到興趣且有意義,這些都是傳統考試評估模式從未發生過的。

起始點:網上同儕討論

早前教授有關「統計圖表的誤用」課題時,我便運用到網上同儕討論評估。開始前,我先搜集跟統計圖表誤用相關的焦點問題,例如:「(不同)統計圖表有何誤導的地方?」、「你會如何修正這些圖表?」,並將問題上載至Padlet平台供學生討論。由於教師需要時間進行其他教學活動,例如講解、示範、練習等。所以,焦點問題應該適量以確保整個課堂時間的合理分配。對於一個80分鐘的課堂而言,焦點問題應限制於2至4條,以使學生在不同的學習活動中獲得平衡。

另外,每個焦點問題都具開放性的,這些聚焦性討論有助於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並促進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分析能力的發展。當然,焦點問題的數量並不是固定,它取決於教學目標、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課程內容的複雜程度。教師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調整焦點問題的數量,以確保最有效的學習體驗。

由於數學科大部分單元都是以概念為基礎,所以我會選取一些既有趣又具有挑戰性的數學題目,以激發學生的思維和討論。例如選擇一個與日常生活相關的數學問題(比和比例、統計圖表),又或是選擇一個將數學應用到科學領域的問題(概率)。當然,老師選擇切合的主題和問題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數學能力和興趣來進行調整。重要的是,老師要確保問題具有適度的難度,同時激發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和展開交流。

實施過程:讓學生自選要回答的問題

為要達致有效的討論,教師必須預留充裕時間給學生選擇問題,並建構答題框架。而且,讓學生自己選擇要回答的焦點問題至關重要;如果我們希望學生呈現所學知識,他們必須能夠選擇他們最理解的問題。同時,每個學生都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所有問題,所以限制他們回答一至兩個問題是有其用意的。如果可以的話,教師可以先透過學習管理系統,如Google classroom或Microsoft teams,指派相關任務,藉以追蹤學生預備狀況。

討論當天應由學生做主導,老師作為誘導者。老師可先打開話匣子以確保有素質的對話。然後,邀請一位學生分享自己的主張,並着他將結果記錄在Padlet上。每個學生都會在Padlet回答他們準備的問題,但也可以參與其他討論。同儕之間可以互相贊同或反對彼此主張,提出澄清和深入的問題。當學生提出錯誤的想法時,老師可以要求他利用ChatGPT釐清謬誤,修正答案。最重要的是,學生只會在討論過程中獲得肯定,而不會被扣分,這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安全、尊重和包容的學習環境。

筆記摘錄:共享資訊

學生於Padlet回答的問題最後匯集成一本協作筆記。協助筆記提供多種參與方式,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例如,學生可以通過文字或音頻來貢獻筆記。由於它是公開共享的,所有學生都能夠訪問和參與。這樣可以確保所有學生都能夠獲得相同的資訊,無論他們在哪裏或有什麼能力。如此便能做到包容性學習,亦即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夠平等地參與學習,無論他們的背景、能力或特殊需求如何都得到尊重和支持。

課堂完結後,每名學生都必須摘錄一本實體筆記。這不僅是要求他們為自己的學習負責,還能夠提供一種後續性評估,而這種評估讓學生能夠綜合他們在討論中所學到的知識,疏理所學的概念。相比起傳統評估方式,學生實體筆記的質量甚至更高。

最後,對於那些亳無準備或不願意參與討論的學生,教師該如何處理呢?我認為,老師可以在評分準則中評估學生的參與討論的次數和質量,又或是從討論問題中選取其中一至兩條題目作為替代性評估,並要求學生以段落形式回答。由此,學生便有機會展示其對課題的理解程度以及批判性思維,並確保每個學生都對課堂有良好的貢獻。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在課堂設計下點工夫,例如先提出一些引人入勝的學習活動和討論主題,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機。這可以包括與學生的興趣相關的話題、實際問題、角色扮演或模擬活動等,以吸引學生的參與。

參考資料:edutopia

投書者簡介:

中學老師,任教數學及通識教育近20年。 醉心鑽研各種教學方法,相信課堂總有奇妙的事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