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經常聽到一些人做出一些令人後悔的事情後,就或多或少歸咎於群眾壓力。大家讀書時可能有集體逃學或是考試作假的經驗,在電視劇經常有集體欺凌同學的情節,東窗事發時,都會推說自己受了群眾壓力,本來不是想犯錯的。「眾人皆醉我獨醒」是很困難的,甚至會寂寞、孤獨、遭人排擠。唐朝詩人王績的《過酒家》正是很好的描述︰「此日長昏飲,非關養性靈。眼看人盡醉,何忍獨為醒。」
菩薩畏因 凡夫畏果
但犯了錯,終歸是要因果自負的。就禪修者而言,如群眾壓力等一類的惡緣,是可以透過弄明白內心才是真我,不要把觀念上的我誤認為是真我,就不會被外緣牽動。在修心有點得着、定力較強以前,無論你是否佛教徒或是學佛人,也不妨嘗試依據一些佛教戒律來改善自己的情緒控制力,減少作出會令你後悔的決定,例如小心擇友、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
了解佛教提出的人生正確方向「八正道」的內容︰正見、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定、正思維、正精進。和「身口意」三業,明白因果,然後敬畏因果,就不會只是害怕自己作了惡業而要承受的惡果,而後悔和不斷掩飾錯誤,這是佛陀教導裏的世間法,從因開始不生惡念,不做惡業才令人能過着輕鬆、安心和幸福的生活。
佛學裏有「菩薩畏因,凡夫畏果」之說,其他宗教和哲學都會有一些導人自律的理論和方法,所以自律是一種普世人格目標。儒家講仁義禮來教化,法家用法來預警,都是殊途同歸。但是歸根究柢的目標,就是認識自己的心,禪宗稱為「本來面目」,不受外緣和概念產生的假我所蒙蔽。
自疫情爆發以來,很多禪修、冥想、靜觀課程都改為網上進行,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目標、認知程度和經驗來選擇修習,例如「靜觀減壓課程」的始創人之一Jon Kabat-Zinn,就有些線上共修的課程;印度靈修導師Sadhguru也有很多有關調控情緒的網上開示,而且還有中文翻譯。如想要導師的帶領,一些道場也漸漸恢復開辦一些現場禪修。從前我也推薦過法鼓山、志蓮淨苑,和中英文課程都有的一行禪師梅村和秀峰禪院等道場的活動。在一次探訪活動中,欣喜知悉懲教署戒毒所心理治療中心開辦了第一所靜觀中心「嘗靜閣」,將靜觀治療元素糅合於濫用毒品康復計劃中。這是在現實生活深化應用禪修的好例子,懲教處的心理治療人員是有心人啊。
原刊於《晴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