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跟昨天一樣的事

我的血液中生來就藏着不安分的基因。公務員每天都在做重複的業務,20年的年資等於只有1年,這樣的工作太沒有挑戰性了。

從年輕時起,我的工作態度就是,只要派給我的工作,我都把它當作自己的事業,盡全力做好。因為既然命中注定我在這時候要做這件工作,不好好做,豈不是浪費生命?我常勉勵自己,是很有「運氣」和「機緣」,才能做當下的這份工作。

很多人看我個性很「不安分」,怎麼也猜不着我年輕時當過公務員,而且是派在社會福利署發放救濟津貼,和我日後一直從事的保險行業,有些類似關聯。冥冥之中,上天似乎有祂巧妙的安排。

我出生在香港一個中下家庭,父親是電車公司的職員,母親在家照顧我和兩個弟妹。從小到大,考試、唸書從來難不倒我,靠着半工半讀和獎學金,我一路唸到香港大學畢業。

因為個性內向、不敢發問,小學四年級時,我曾有過數學考零分的記錄。但是一旦讓我弄明白了,好強的個性馬上就逼白己考個一百分,讓大家見識到我的厲害。

平常我給同學的印象是「成績不錯、很文靜的好學生」,一旦上場踢球比賽,衝鋒陷陣,就馬上變成了另一個人。我那股「搏殺」的狠勁,為我贏得了一個綽號「亞喪」(廣東話指拼命三郎的意思)。

進社會做事後,我發現主管們對我的印象也是如此:「Patrick這年輕人,靜靜的話不多,但是很肯做事!」

沒有「公務員心態」的公務員

我在香港大學雖然主修化學,畢業時卻是數學成績很好。當時年紀輕,也不懂什麼叫做「生涯規劃」,只記得印象中有位數學老師說過:「數學好的人可以當精算師。」

香港大學畢業典禮。(作者提供)
香港大學畢業典禮。(作者提供)

大學剛畢業的我,同時考上美國友邦保險公司及政府公務員,但當時友邦的「精算練習生」起薪只有1200元港幣,比起我同時考上的香港公務員,月薪有1650元,差了將近1/3,家人當然都希望我進政府機關做事,既光彩、工作也有保障。

上班第一天,我被分發到正在籌備中的「公共援助計劃」,日後負責發放福利津貼給孤苦殘障人士。因為和「錢」有關係,就和另外三個考進去的新人,先到稽核部門見習受訓。我們四個同校同學,三個學理一個學文,就是沒有人唸過會計,等於是邊學邊做,學着怎樣管錢和簡單的記帳法。

雖然負責監管的金額不大,每個政府部門實報實銷的零用金,大約都在1000元港幣左右,但是這些「小錢」鎖在全香港每個長官辦公室的鐵櫃裏,我們的「職掌範圍」就很大了。

未來工作生涯的啟示與熱身

三個月之內,我們幾乎走遍了全香港每個政府部門。別人當了一輩子公務員,還不一定去過這些地方,像監獄、感化院和港督府,都有我們的足跡。雖然只是個小小公務員,但有時還有司機接送,大官親自接待的禮遇,排場還挺大的!讓我們幾個初出社會的小毛頭,見識了不少場面。

剛開始,我認為政府是否太小題大作了,支付我們這些管理人員的費用,可能比我們管理的金額數目還要大。可是深入去思考就會發現,只要有一個單位舞弊,整個政府形象都會受損,所以不得不做這樣的風險管理。

幾個月「跑」下來,我對整個政府部門的組織和運作,慢慢有了認識和理解,對我日後投身在跨國企業的龐大機構裏,如何上通下達,如何與各部門折衝協調等組織管理的工作,多少有些啟示和熱身。

曾在香港政府擔任公務員的經驗,對日後投身跨國企業的組織管理工作,多少有些啟示和熱身。(Shutterstock)
曾在香港政府擔任公務員的經驗,對日後投身跨國企業的組織管理工作,多少有些啟示和熱身。(Shutterstock)

而我一向喜歡「動腦筋、出新招」,再加上剛畢業的年輕人有滿腔的工作熱忱,每天5點鐘下班鈴響後,辦公室就只有我一人「志氣滿滿」地留下來,試着將白天跑遍各部門觀察到的缺失,一一整理、歸納和分析。很認真、很努力、也有些「不自量力」地思索着,怎樣改善整個公務部門的工作流程。

半年後一份洋洋灑灑的改革報告出爐,令我的直屬主管大吃一驚。因為在公家機關待久的人,每天都在做重複的工作,升遷看的是年資而非表現,長久下來,很少有人像我這樣積極、主動地求表現,而且「格局」還不小呢!其實,我當時寫的東西,並不深入,也沒有影響及帶動改革。

立定志向,服務弱勢

其實人都不喜歡做跟昨天一樣的事情,但是事情總是要做的。何不將事情交給新來的、沒有經驗的同事?我從自己的身上看到,例行公事對於資深職員來說,沒什麼挑戰性,可是對新鮮人來講,卻是很好的學習契機。

所以我常建議公司的主管們,應該將機械性的例行公事交給新人去做,他們一定會很開心、也很有熱忱地去做。

「每個人都做自己覺得新奇的事情,就會感到快樂;資深的人若為了薪水勉強自己去做例行工作,不肯放手給別人,固然熟練度很夠,可是並不會感到快樂,工作績效也連帶受影響。」這是我年輕時擔任公務員最深刻的體會。

隨後,我被派到社會福利署負責發放福利津貼。因着職務的關係,每天接觸到全香港最窮、最不幸的人家。他們或是肢體殘疾,或是孤苦無依,居住在門牌亂釘、娼毒橫行的地方,生活環境極其惡劣。如果不是親眼所見,真是不敢相信香港竟有人過着如此悲慘貧困的生活。

這段工作經驗雖然很短暫,卻讓我那顆年輕的心深受觸動。事隔多年,我還是會時常想起,那些基層民眾從我手中領取到救濟金時,感激的眼神和笑容,一次又一次提醒我,這世上永遠有一群需要救助的弱勢族群。自己從事的保險工作, 也算某種程度的社會救助,應該好好的經營才是。

潘燊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