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定都聽西方的

我有很多美國同學、同事、朋友都有輕度抑鬱症。去看心理醫生,他們經常會訴說今天一切失敗和痛苦來源於父母對他們的傷害。而其中被抱怨最大的一點就是「沒有人關心我。」
我當時覺得「哇!」 和中國人思維大相徑庭。那個年代,從擁擠而風沙漫天的北京到美國加州留學。在史丹福附近,看到 Tom 的房子,聽到他的言論,了解到他的傳奇經歷,有的只是佩服。最讓人艷羨的是他可以在山頂上雲霧繚繞的地方有一個透明的淋浴房,伴着鳥叫,伴着森林,伴着雲海,還有 BOSE 音響的音樂, 絕對享受。可是後來我很快了解到 Tom 有嚴重的憂鬱症,他打電話多次告訴我他想自殺。他不知道生活的目的和方向,對什麼都沒有興趣。他說自己是一個吃貨,體重無法控制。他還跟我罵他的父母,說幾十年沒來往了。原來一切的成功都是表象。他的獨立王國裏充滿了對人的厭倦。用中國的話形容他的房子就是沒人氣。中國傳統文化解釋就是沒人氣,就會陰氣重,容易生病,心理的、生理的。
 
後來我就想,他這麼一帆風順,創傷也許來自童年,甚至嬰兒期。他告訴我他的父母很冷漠,所以他會更冷漠地對待他們。
 
我有很多美國同學、同事、朋友都有輕度抑鬱症。去看心理醫生,他們經常會訴說今天一切失敗和痛苦來源於父母對他們的傷害。而其中被抱怨最大的一點就是「沒有人關心我。」
 
不可否定的是這些美國人基本還都是名牌大學畢業呢。他們成長的環境應該比中國孩子多了自由、選擇。中國的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大的問題不是「沒有關心我」而是「得到太多關注。」
 
憂鬱症跟童年關係大嗎?明顯是的。
 

美國心理學家談依賴感

 
中國父母在養孩子時,大多關懷備至,不辭辛苦,容易犯失去自我與控制欲強的錯誤, 那麼學習西方教育的時候,不要矯枉過正,錯把冷漠冷暴力當作培養孩子的獨立。聽到很多國內的人到了美國經常感慨,在美國呆久了的華人都很冷漠,不如在國內時候愛交往和幫助他人。這就是只學到皮毛,甚至糟粕。
 
我的第一個美國心理學教授是心理學界的大咖,史丹福大學的 Philip Zimbardo 教授(主導了着名的監獄模擬實驗)的門徒。記得最清楚的是老師教我過分依賴 co-dependency 是一種病。他舉例說,很多家長覺得只有自己孩子幸福,自己才幸福,這是一種病。你的幸福來自於你自己。我當時就想很多中國家長都有他說的這種病。這種病的最大特點是自我價值要通過別人來實現。通俗地講就是控制欲強。這種而​​英文詞裏還有 inter-dependency 就是健康依賴。嬰兒期的孩子是最脆弱和最需要依賴的,真的不是培養獨立的時候。而我們要給的是健康依賴。
 

冷漠,比憤怒更負面

 
自由、獨立與冷漠之間的關係很微妙。我在出國去美國時,一位在中國學習的西方人就告訴我,「西方最可怕的就是一種叫做 apathy 的病。你一定不可以得!」apathy 就是冷漠。
 
美國着名的精神科醫師、心理學家大衛·R·霍金斯(David R·Hawkins )博士着有《 Power vs. Force》一書,有人把它翻譯成《心靈的正能量與負能量》,霍金斯通過20多年研究發現人類各種不同的意識層次都有其相對應的能量指數,情緒愈正面者,能量愈高,反之則能量愈低……同時,人的身體也會隨着精神狀況的變化而有強弱起伏。
 
以下表格是霍金斯發現的人類各種不同層次的意識對應的能量指數。
 
 
低頻率能量都會影響身體健康。我們看到冷漠在負能量裏面排名相當靠前,居第三位能量頻率才50, 比我們通常認為很糟糕的恐懼、憤怒、傲慢還嚴重。
 
所以,儘管美國的房子比中國大很多。但不管房子再大,我也不單獨把嬰兒關在一個房間裏。你所謂的培養獨立性在小孩子那裏感受到的是冷漠。而冷漠帶來的傷害比想像中要大很多。充滿了失望和無助感,看不到未來和希望。它讓人在生活中成為一個受害者,缺乏資源還缺乏運氣。因此我不欣賞那種遇到問題對孩子冷處理,甚至不說話,關小黑屋。從嬰兒起,就開始專注陪伴,遇到問題,家長陽光,積極,正面,引導孩子,感染孩子。
 
(封面圖片:Pixabay)

王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