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龍在天」是中國人對龍形態的認識,龍飛雲湧之勢不但與鳳舞九天互相匹配,而且在龍吟虎嘯之間令人聳動,足以建立它在「四神」的首領地位。在唐代的金銀器作中,為了表示龍的立體感與現實的存在,它多了一個在地走動的姿態。現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出土於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窖藏的12條赤金走龍,便是很好的例子。觀其造型活潑生動,最高的2.8釐米,最矮的2釐米,長度均在4.1至4.3釐米之間。有別於一種氣勢磅礴的飛龍,在近於純金的雕飾下,它更精巧地顯示身上的鱗片、爪紋、眼睛等部位,把長吻曲頸,尾端回勾,並彎背欲行的姿勢表達得活靈活現。(圖一)
筆者相信,這些不太具震懾力的小龍,尤如真龍親切祥和地接觸人類,作用在於拉近天上和地下的彼此距離。有學者猜測此為投龍祭祀儀式中使用的法器。投龍祭祀的活動,源於道教的天、地、水三官的原始信仰。古代帝王祭祀山川,對山會以埋下的方式,對水則把祭物沉下水中,而某些金銀銅器物便是作沉埋的祭物。唐代也不例外,逐漸形成沉埋金龍玉簡之類的既定禮儀。皇室貴族把願望寄於玉簡、玉璧、金龍、金鈕等器物,然後用青絲捆紮,在醮儀以後,以此奏告三元,投於名山大川。要製作此等赤金祭物,唐朝工匠用金條首先掐編小龍的身軀,然後焊接尾和角,並鏨刻魚鱗紋飾,凡此均反映中古時代的迷信色彩。
青龍地位突顯 常喻皇室帝后
事實上,先秦以來中國人對龍的傳說十分着迷,它因應陰陽五行及四時方位,獲得青龍、蒼龍的美名,晉身傳統文化中的四象之一。它代表東方的靈獸,呈現為青色的龍,五行中屬木,代表春季,並司風雷,以滋生萬物。在中國二十八宿中,青龍又是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的總稱,想像各部分組合起來,便成為龍的全體。例如角是龍的角,亢是頸項,氐是頸根,房是膀脅,心是心臟,尾是尾巴,箕是尾末。還有在龍心的部分喻為大火,控制着氣候晴雨。又因青龍屬木,所以視木星是年太歲。道教更加把它擬人化,成了青龍孟章神君,與白虎監兵神君一起,是鎮守道觀山門的護衛天神。《七帝紫庭延生經》即謂:「朱雀為陵光,玄武為執名,青龍為孟章,白虎為監兵。」以後,四神形象幾乎是形影不離,時常相提並論。例如《易解》曰:「朱鳥,白虎,蒼龍,玄武。四方二十八宿,經緯之文。」《洛書說》雲:「天之星有五宮,東宮蒼龍,北宮玄武,西宮白虎,南宮朱鳥,中宮紫薇垣是也。」《開元占經》亦載:「東宮青帝,其精蒼龍為七宿,其象:有角有亢有氐有房有心有尾有箕,氐胸房腹,箕所糞也,司春、司木、司東嶽、司東方、司鱗蟲三百六十。」
一條青龍還不夠,相傳在軒轅皇帝與蚩尤大戰中,更有黃龍居中參戰。《靈憲》即載:「蒼龍連蜷於左,白虎猛據於右,朱雀奮翼於前,靈龜圈脊於後,黃龍軒轅於中,則是軒轅一星。」根據《易經》中兩儀四象的生成方式,陰陽衍生出地火水風,顯示在四靈四象身上,便是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格局,故以八卦方位計算,朱雀乃離卦、玄武乃坎卦、青龍乃震卦、白虎為兌卦,派生成各樣事象的觀感。四靈又依次代表春夏秋冬四季,領班者必然是掌管東方的青龍,它生氣勃勃、蓄勢待發,就好似春天萬物萌芽之象。朱雀則掌管夏季,為古代傳說中的南方之神,代表萬物盡顯自身光色、成熟待收之象。繼而白虎掌管秋季,掌管西方,也是戰神、殺伐之神。此時萬物蕭殺,五行為金,好比萬物成熟,收割果實之意。由龜和蛇組合成的玄武,本意是玄冥,玄是黑的意思,冥就是陰的意思。由於它在五行主水,玄冥成了水神,亦包含長生不老的象徵。冥間設在北方,掌管冬季,是收藏萬物的時節,故後方輜重必湏充足。在四神的地位上,青龍之勢宜高,朱雀位前方宜開闊平坦,白虎之位宜低平,玄武位後方亦宜峻拔。從各種文獻所見,青龍在物象中都是地位突顯,自然容易被統治者用作自我形象的最高表徵,皇室常以龍鳳來比喻帝后,成為製器的必然象徵。
銀鎏金龍紋盒 盡顯走龍神態
古月堂珍藏的唐代銀鎏金龍紋盒,囗徑11釐米,高5釐米,清楚表現走龍的逼真神態。該盒以圓型為設計,盒蓋由外環及內環的兩個範圍圖案組成。為了顯示區間的不同,兩環的圓周均鏨刻節節相連的繩紋,在外圍的區間內主要由細密的魚子紋為底,其上飾以忍冬花及纏枝,沿着周邊延展,花枝之間並有展翅的雀鳥。至於內圓的範圍,仍以忍冬花枝圍伴邊,中心位置精美鏨刻着一隻鎏金的走龍,此等主題式徽號雕飾,濃烈地帶有唐代早期金銀器製作的特點。(圖二)再看此龍前面右足輕舉,後面左足略提,由另外兩足支撐地面,展示了行動跳脫的狀貌。為使龍體更形生動,頭部及頸位均作顧後之勢,使整體動作剛好在推拉之間達至凝固平衡。在光線照射下,鎏金的龍紋清晰可見,龍眼、龍角、龍舌、龍脊、龍尾各部分鮮明細膩,精巧如龍足的趾爪,均表露無遺。(圖三)不但頂部的構思匠心獨運,其圓盒的底部,均以相同的紋式出現,分別只在於底面的龍紋,未予鎏金而已。(圖四)為貫切風格的一致,製作者把魚子紋、忍冬花紋、纒枝紋、鳥紋延展於全體周邊,無論從任何角度觀賞,無一處不瀰漫於花枝之間,令器物生氣盎然。
走龍的造像在中國中古時期已趨定型,現時發現的唐代器物,不少皆以此物為題材。它被製作於皇家日用之物之上,帶有祥瑞之意義,廣受當日貴族的尊崇。就龍紋的雕飾而言,龍身或較細長,或較結實,都是前後各提一腳而另外兩肢着地,整體創作意念分別不大。主要的差異,為龍首和龍尾的處理。部分走龍,其走動方向與頭部方向一致向前,形成「四神」互相追逐的動感。(圖五、圖六)至若銅鏡中獨立以龍為主體,由於鏡心凸起的圓體尤如龍之戲日或戲珠,多喜歡刻劃它繞日抝腰而後顧的活力。(圖七)至於龍尾部分,或呈單枝豎起,或如纏枝倒掛於粗大樹幹,可謂各適其式,凡此增加了人們對龍的想像和崇敬。
圖片:作者提供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