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變的一點回顧

七七事變為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起點,亦是中國近代史的重要一頁。

本文刊出於7月7日,正是80年前的北京城唯一向外通道——宛平城的盧溝橋因日本駐軍的挑釁而全面爆發了中國人的八年抗日戰爭——七七事變,也稱盧溝橋事變。

盧溝橋位於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横跨永定河,永定河舊名無定河,流經內蒙古、山西、河北三省,經北京、天津出海。「可憐無定河邊骨」寫的是隴西,不是北京。永定河流經北京南部的一段,長有大片蘆草,故稱蘆溝,金章宗建橋其上,原名廣利橋,但人們喜歡蘆溝,故稱蘆溝橋。「盧溝曉月」在章宗年間已是燕京八景之一。

盧溝橋是古代華北最長的石橋,全長約266米,寬約7至9米,10座橋墩,共11個橋孔,護欄兩側共有望柱281根,其上刻石獅501隻,各有形態,無一雷同。意大利人馬可孛羅遊記把盧溝橋介紹給西方,故西方人稱之為「馬可·孛羅橋」。

抗日戰爭的序幕

滿清政府末年,在中國境內與列強對戰,無論勝敗,均是割地、賠款,1901年日本依《辛丑條約》在華北駐軍,辛亥革命後,日本在東北扶植滿洲國政府,日軍最近北京的駐地就在宛平城外。1936年豐臺事件,國民黨二十九軍被迫撤離豐臺,北京城的對外交通就只餘盧溝橋這一通道。80年前的深夜,日軍以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踪為由,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守城的國民革命軍不允,日軍遂炮轟宛平城,拉開抗日戰爭的序幕。

中日的交往早於唐朝,日本因仰慕唐代盛世,多次派遣員到唐學習,今天日本仍留有較多的唐代建築、文物。歷史記載日本於公元660年出兵百濟(朝鮮三國時代有百濟、新羅和高句麗),作為宗主國的唐與新羅聯軍打敗了日本軍,是歷史記載的第一次中日戰爭。

宋代以來,日本僧侶把中國先進的文化和技術帶回本國,除了中國本土的佛教流派在日本盛行以外,中國產的「唐物」亦為日人嚮往,因而貿易往來愈加頻密,當中亦常有甲冑、弓箭、刀劍等違禁之物。宋靖康之後,南宋積弱,日本亦進入鎌倉幕府時代,戰爭頻起,戰敗的權門武士淪為浪人,他們渡海向朝鮮及中國沿岸進行搶掠,是為倭寇之亂。

元忽必烈曾兩次東征日本,但都因無法登陸而失敗告終。明朝時期,日本正值幕府時代末、戰國時代開始,倭寇的入侵出了著名的戚繼光,在嘉靖、萬歷年間,戚家軍80餘戰掃平了倭寇之患。萬歷年間,豐臣秀吉曾兩次欲入侵明朝,第一次於萬歷20年,豐臣秀吉以假道朝鮮進攻明朝,派兵入侵朝鮮,朝鮮國王李昖向萬歷求援,明派大將李如松援朝,萬歷21年休戰,萬歷26年戰事再起,後因豐臣秀吉病逝而戰事結束。

國共第二次合作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國力日漸強盛,1874年曾攻打台灣,是為「牡丹社事件」,甲午戰爭清政府失了朝鮮,並割讓台灣予日本。清朝末年,日、俄因爭奪中國東北地區與朝鮮的控制權,在中國的旅順、遼陽及黃海會戰,俄國戰敗,日本人從俄人手中承接了旅順、大連的租借權。辛亥革命後,歐戰爆發,日本出兵山東半島,奪取德國租借地,更越出租界佔領濰縣、濟南。1928年濟南慘案、1931年7月萬寶山事件、同年918事變、1932年128事變、1933年塘沽協定、1935年日軍策動華北自治運動、1937年盧溝橋事變促成國共第二次合作,同心抗日。

要對中國有點耐性

80年後的今天,中國建造的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號訪港,為慶祝香港回歸20年開放給香港市民參觀,是航母的首次公開展覽。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由封閉的共產社會主義國家,發展成「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經濟大國,國家儲備為全球之冠。部份香港人可能不滿她的政治理念,但無可置疑的是——她站起來了。從被欺凌、瓜分到自強不息,所走的路可不容易,我們不能期望社會主義一蹴即成民主社會,對我們的祖國總要有點耐性吧!

鄧兆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