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召喚一道光 罪人蒙恩得救贖

耶穌指着瑪竇說,你跟我來。瑪竇正與繳稅人低頭對算稅款,聽到耶穌的話,抬起頭有點不相信的問,你是喚我嗎?

(圖1)《聖瑪竇蒙召為徒》,卡拉瓦喬,1599–1600, 帆布油畫,高3.4米 寬3.22米,羅馬聖王路易教堂 坎特萊理祈禱堂 The Calling of St Matthew, Caravaggio, Contrarelli Chapel, San Luigi dei Francesi, Rome
(圖1)《聖瑪竇蒙召為徒》,卡拉瓦喬,15991600, 帆布油畫,高3.4米 寬3.22米,羅馬聖王路易教堂 坎特萊理祈禱堂 The Calling of St Matthew, Caravaggio, Contrarelli Chapel, San Luigi dei Francesi, Rome

第一眼看到這幅畫,我即為她攝人的光影迷住。這究竟是在說什麼?那道光從右面進來,是一道高窗嗎?沿着光,我看到一隻手,伸指指向畫面左面,左面數人圍桌而坐,桌上有許多錢幣,他們是在賭博?還是在做買賣?一個長着鬍子的人望着右面伸出手的人,指着自己胸口,好像在問,你是說我嗎?

一聲響一道光 黑暗中的企盼

這是畫家卡拉瓦喬(Caravaggio)在1600年為羅馬聖王路易教堂(San Luigi dei Francesi, Rome,註1)繪畫的《聖瑪竇蒙召為徒》,420年來一直掛在原地。教堂與羅馬萬神殿(Pantheon)只一巷之遙,外貌不揚(圖2),不知情的很易快步走過,錯失裏面幾幅名畫。教堂內部就是白天也非常陰暗,跟許多羅馬教堂一樣,每幅名畫前有一個錢箱,要看畫得投幣進箱,亮燈幾分鐘。燈一亮,就好像此畫那道光一樣,畫面一下子亮起來,觀者把握時間,屏息凝神細看。時間到了,燈一下子滅了,一切回歸黑暗。待投幣聲再起,燈再亮,畫面重現眼前。觀者站在黑暗中,靜待着一聲一光。

(圖2)羅馬聖王路易教堂外貌。San Luigi dei Francesi, Rome
(圖2)羅馬聖王路易教堂外貌。San Luigi dei Francesi, Rome

聖王路易教堂,是法國駐羅馬國家教堂,亦是法裔主教貴族在當地的墓地。1585年法籍樞機主教坎特萊理(註2)在羅馬去世,生前捐獻了大筆金錢在教堂後殿取得一個以他家族命名的祈禱堂(Contarelli Chapel) 作為自己永久棲息之所。同時留下資金,訂明以自己主保聖人聖瑪竇(St Matthew,註3)生平事蹟為主題的畫作裝飾與具體內容。唯去世十多年,畫作仍未落實。

時蒙第樞機主教(Cardinal Francesco Maria del Monte)在羅馬教廷有非常高的影響力。他是一個人文學者,酷愛藝術,欣賞卡拉瓦喬,經常為他介紹業務。獨立出道幾年,卡拉瓦喬只曾為教會高層,名流貴族作私人訂製。主教看到聖王路易教堂是卡拉瓦喬對教會與公眾展示才華的大好機會,利用自己關係,為卡拉瓦喬取得此項委任。初期繪製兩畫,一幅以聖瑪竇蒙召為徒(The Calling of St Matthew)為主題,一幅以聖瑪竇殉教為題(The Martyrdom of Saint Matthew)(圖3)。

(圖3)羅馬聖王路易教堂坎特萊理祈禱堂內貌,三面牆皆為卡拉瓦喬畫作──《聖瑪竇蒙召為徒》(左),《聖瑪竇的啟發》(中,後期訂製),《聖瑪竇殉教》(右)。 Contarelli Chapel,San Luigi dei Francesi, Rome
(圖3)羅馬聖王路易教堂坎特萊理祈禱堂內貌,三面牆皆為卡拉瓦喬畫作──《聖瑪竇蒙召為徒》(左),《聖瑪竇的啟發》(中,後期訂製),《聖瑪竇殉教》(右)。 Contarelli Chapel,San Luigi dei Francesi, Rome

此前畫家只描畫一到四個人物的小幅作品,這次需根據坎特萊理主教生前訂立的具體內容描畫多號人物,畫面比前大三倍(高闊各約十英尺高),對畫家着實是一個挑戰。今天先為大家介紹《聖瑪竇蒙召為徒》這一幅畫。

我來是召罪人 稅吏就是罪人

《聖瑪竇蒙召為徒》故事典出〈瑪竇福音〉第九章第九節,只有簡單幾句:「耶穌從那裏前行,看見一個人在稅關那裏坐着,名叫瑪竇,對他說:『跟隨我!』他就起來跟隨了耶穌。」知道這個《聖經》故事,就容易明白畫面人物與關係。

聖瑪竇(St. Matthew),耶穌十二宗徒之一,首部福音書〈瑪竇福音〉的作者,在非洲多處傳道,建立教會,據傳最後於埃塞俄比亞殉教。但在跟隨耶穌前,卻是一個「罪人」。

耶穌在世時稅吏多為猶太人,受聘於羅馬人向自己人收稅,擁極大裁量權,貪贓濫收是常事,猶太人害怕稅吏亦鄙視稅吏,視他們為叛徒,法利塞人(Pharisees,註4)更稱他們為「罪人」。而瑪竇正是一個稅吏。

《聖經》中,耶穌說「康健的人用不着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又說「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註5)並特意在「罪人」中挑一人為徒,選中瑪竇,一個稅吏。這是要告訴世人,這樣「有病的」「罪人」都可成為使徒,獲得新生,任何人皆可得救。瑪竇最後捨棄金錢,離開了「罪人」的營生,四出傳道,獲得精神富足。

此畫描繪的就是耶穌召喚瑪竇為徒時的情景。

(圖4)《聖瑪竇蒙召為徒》 (局部)畫面右面耶穌舉起右手,前面是聖伯多祿(St Peter),卡拉瓦喬,1599–1600,帆布油畫,全畫高3.4米 寬3.22米,羅馬聖王路易教堂 坎特萊理祈禱堂 The Calling of St Matthew, Caravaggio, Contrarelli Chapel, San Luigi dei Francesi, Rome
(圖4)《聖瑪竇蒙召為徒》 (局部)畫面右面耶穌舉起右手,前面是聖伯多祿(St Peter),卡拉瓦喬,15991600,帆布油畫,全畫高3.4米 寬3.22米,羅馬聖王路易教堂 坎特萊理祈禱堂 The Calling of St Matthew, Caravaggio, Contrarelli Chapel, San Luigi dei Francesi, Rome

自然真實 心態細緻 現場一樣

畫面右面,耶穌與聖伯多祿 (St Peter) 走進房間,帶來一道光,照亮了瑪竇與他的同伴。耶穌指着瑪竇說,「你,跟我來」(圖4)。這裏該是瑪竇的稅務所,他正埋首對算稅款,聽到耶穌的話,抬起頭有點不相信的問,你是喚我嗎?(圖5)他的少年侍從,頭戴飾有羽毛的帽子,親切的把手搭在瑪竇的肩膀上,好奇的望着進來的兩個人,由此可看出瑪竇不是一個嚴厲的僱主。背着觀者而坐,腰配長劍的應是瑪竇的保鑣(圖1)。稅務所收來大量稅款,在當時難民充斥,窮人滿街的羅馬,保鑣該是必備配置。這位保鑣警覺的觀察着兩位不速之客。最左面的年輕人沒有理會兩位來客,只顧低頭認真點算桌面錢幣,看來他是繳稅人,這是瑪竇找換給他的零錢(圖5)。站在瑪竇旁邊戴眼鏡的老者跟年輕人應是一夥,也着緊的低頭幫忙對帳。

畫面帶律動感,充滿戲劇性。畫家處理人物關係細緻,不同年齡,不同身份,不同反應,使故事更豐富更耐人尋味,需仔細揣摩才得出一個大概。

(圖5)《聖瑪竇蒙召為徒》(局部)瑪竇指着自己回看耶穌問「你是喚我嗎?」,卡拉瓦喬,1599–1600, 帆布油畫,全畫高3.4米 寬3.22米羅馬聖王路易教堂,坎特萊理祈禱堂。 The Calling of St Matthew, Caravaggio, San Luigi dei Francesi, Rome
(圖5)《聖瑪竇蒙召為徒》(局部)瑪竇指着自己回看耶穌問「你是喚我嗎?」,卡拉瓦喬,15991600, 帆布油畫,全畫高3.4米 寬3.22米羅馬聖王路易教堂,坎特萊理祈禱堂。 The Calling of St Matthew, Caravaggio, San Luigi dei Francesi, Rome

光與暗 召喚與覺醒 救贖與沉淪 古今皆然

若望福音第8章,第12節說「耶穌又向眾人講說:『我是世界的光;跟隨我的,決不在黑暗中行走,必有生命的光。』」在此畫裏,那一道光代表天主的恩典與召喚。光照之處,人將會覺醒,得到救贖。留在黑暗中的人仍沉溺在罪惡中。瑪竇,他的年輕侍從與保鑣三人沐浴在光中,臉朝耶穌。那兩位繳稅的人卻只顧低頭點算眼前錢幣,完全沒有留意到耶穌與聖伯多祿,與他們帶來的永生機會。那位老者戴着眼鏡,在當時有眼光短淺的含義。

所有瑪竇蒙召為徒的福音故事,皆沒有提及聖伯多祿是否在場。筆者相信,畫家加入聖伯多祿,是肯定羅馬教會的地位,這在反宗教改革(Counter Reformation)時期應該是非常重要的訊息。聖伯多祿是在世教會的象徵,在畫面裏有輔助耶穌召喚「罪人」,讓他們得到救贖之意。耶穌感召罪人,教會延續祂的旨意,也歡迎罪人。將這個救贖的訊息帶給當代教徒,為他們帶來光明,獲得希望。

就是今天二十一世紀,此訊息對教徒仍然重要。現任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就曾多次提及此畫。2013年接受訪問(American Magazine)時就說他在身為樞機主教時每次到訪羅馬,都會到聖王路易教堂此畫前默思,看到耶穌伸出的手與瑪竇的回應,就會覺得「這就是我,上主對我這個罪人的垂注。我覺得自己就是瑪竇。」2015年訪問菲律賓對聖多默大學(University of Santo Tomas)學生演講時,又脫稿特別提到此畫,建議學生有機會定必要觀看此畫,領悟天主給予每個人改過的機會。

懸疑一刻 改變命運

畫家選擇描繪耶穌剛發出召喚,瑪竇好像如夢初醒的這一瞬間。瑪竇的帽子上夾了一塊錢幣,右手按着桌上一堆錢幣,半個人沉溺在金錢的「罪惡」中,但他同時沐浴在那一道代表恩典救贖的光中,臉朝耶穌。他會跟隨耶穌,還是不會?觀者可能不肯定,但耶穌卻非常肯定,瑪竇會跟隨祂。留意聖伯多祿與耶穌光着的腳板(圖6),前者的腳還在進入房間,耶穌的腳已經轉向右面進門之處,代表祂已準備離開,沒有停留之意。耶穌的召喚是如此攝人,瑪竇沒有抵抗,沒有猶豫,就這樣跟隨了耶穌。這就是這個故事的魔力。

(圖6)《聖瑪竇蒙召為徒》(局部,加光)耶穌與聖伯多祿兩人皆赤腳,卡拉瓦喬,1599–1600, 帆布油畫,全畫高3.4米寬3.22米羅馬聖王路易教堂 坎特萊理祈禱堂 The Calling of St Matthew, Caravaggio, San Luigi dei Francesi, Rome
(圖6)《聖瑪竇蒙召為徒》(局部,加光)耶穌與聖伯多祿兩人皆赤腳,卡拉瓦喬,15991600, 帆布油畫,全畫高3.4米寬3.22米羅馬聖王路易教堂 坎特萊理祈禱堂 The Calling of St Matthew, Caravaggio, San Luigi dei Francesi, Rome

誰是瑪竇 構圖已點明

畫中人誰是瑪竇,畫家從未解說,一直以來大家都認定大鬍子是瑪竇。直到二十世紀晚期,有人提出,大鬍子手指的不是自己,而是最左面那位低頭點算錢幣的年青人。耶穌說「瑪竇,你跟我來」,大鬍子手指瑪竇,回問「你是找他嗎?」。這個說法,更彰顯了瑪竇原本沈溺金錢的罪人心態云云。唯根據畫家提供的線索,筆者不認同這個看法。

首先,作為故事主角,畫家把他安置在畫面的亮光之處是正常不過,大鬍子在這道光中,臉容清晰。如果將大鬍子的指頭與耶穌的指頭連成一線,保鑣的長劍與大鬍子的指頭也連成一線,兩線正好在大鬍子指頭相遇(圖7),指出大鬍子是中心人物。我個人相信畫家不是隨便的加插佩劍。這把劍在畫面正前方,最接近觀者,佩劍的角度安排就是要引領觀者目光到大鬍子身上,所以瑪竇應該是大鬍子。

(圖7)《聖瑪竇蒙召為徒》,卡拉瓦喬,1599–1600, 帆布油畫,高3.4米 寬3.22米,羅馬聖王路易教堂 坎特萊理祈禱堂 The Calling of St Matthew, Caravaggio, Contrarelli Chapel, San Luigi dei Francesi, Rome
(圖7)《聖瑪竇蒙召為徒》,卡拉瓦喬,15991600, 帆布油畫,高3.4米 寬3.22米,羅馬聖王路易教堂 坎特萊理祈禱堂 The Calling of St Matthew, Caravaggio, Contrarelli Chapel, San Luigi dei Francesi, Rome

此外,畫面的光影也提供另外一道線索。(圖8)箭嘴形的區域,是畫面右上方與右前方光源的交匯區。在這交匯區內,只有大鬍子一人,箭頭集中點直指大鬍子,再次點出大鬍子的主角地位(註5)。

卡拉瓦喬巧妙的利用光影來構圖,以光影帶出故事重點,點出故事主角,這也是他創新之處。

(圖8)《聖瑪竇蒙召為徒》,卡拉瓦喬,1599–1600, 帆布油畫,高3.4米 寬3.22米,羅馬聖王路易教堂 坎特萊理祈禱堂 The Calling of St Matthew, Caravaggio, Contrarelli Chapel, San Luigi dei Francesi, Rome
(圖8)《聖瑪竇蒙召為徒》,卡拉瓦喬,15991600, 帆布油畫,高3.4米 寬3.22米,羅馬聖王路易教堂 坎特萊理祈禱堂 The Calling of St Matthew, Caravaggio, Contrarelli Chapel, San Luigi dei Francesi, Rome

收到耶穌的一聲召喚,一道光從此照進聖瑪竇黑暗的生命。我們看畫也有一段時間,房間快要黑了。待投幣聲再起,畫面重新亮起,我們再來細看畫家的藝術手法,與《聖經》的演繹。下星期待續。

最後為大家推薦一個畫展:

香港藝術館由10月23日到明年2月24日展出由翡冷翠烏菲茲美術館借出的意大利文藝復興名畫家波提切利多幅名畫。大家「餓展」應該很久,要好好把握這個機會了。有興趣可先在此重溫本欄介紹波提切利的文章:

  1. 諸神迎春
  2. 宗教畫的突破
  3. 愛與美感的追求

註解

註1:聖王路易,簡稱聖路易,即法王路易九世(1214-70),是中世紀一位備受尊崇的君主,生前對民公義,對主虔敬,親領第七與第八次十字軍東征,在第八次東征時因痢疾而死,死後被天主教追封為聖人,為唯一受封聖之法國君主,故很多法國建築與地方皆以其命名。

註2:樞機主教坎特萊理法文Cardinal Matthieu Cointerel,意大利文Matteo Contarelli

註3:Matthew 法文Matthieu,意大利文Matteo。天主教漢譯瑪竇,基督教漢譯馬太。因此畫為天主教教堂而畫,遵天主教翻譯為瑪竇。根據馬爾谷(Mark)福音與路加 (Luke)福音,瑪竇在未跟隨耶穌前,本名肋未 (Levi, 基督教漢譯「利未」)

註4:法利塞人(Pharisees)是堅守猶太教義的一個教派。

註5:〈瑪竇福音〉第九章第九節至第十三節

註6:事實是,筆者覺得這把劍的位置與角度有點「過於突出」,揣摩了好久,得出這個結論。當然真實安排只有畫家本人可以說清楚,一切只是後人包括筆者自己猜測。

卡拉瓦喬:六篇之一

鮑慧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