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煙花匯演後內地旅客在香港多區滯留,近日已多有討論。是政府和香港的錯,抑或是內地旅客的錯?莫衷一是,各有道理,但是都沒有觸及問題的核心。
港深是一河之隔,也同屬中國土地。香港是行政特區,深圳是經濟特區,都與內地在體制上有所差別,深圳特區從香港學習,依靠香港起家,在制度上與香港有相近之處。港深的連接便不應排除商品與人員在不同政法體制底下的流動,與內地其他地方的連接有所差別,可更為密切。
大大不如歐洲邊境的融和
香港的一國兩制是政治法律的體系,反而在一國的框架下更應增強經濟、文化、社會等與政法制度不衝突的融和。以香港與深圳的關係,相比於歐洲等國家與國家邊境地區的融和,很可惜大大不如。例如瑞典第二大城市馬爾默與丹麥首都哥本哈根,隔淺海相對;建了大橋後,兩市連接,公交通行,過境沒有通關手續,兩地居民在兩市往來方便,消費無礙,但亦利用兩地不同進口稅率而可購買價格相對便宜的商品。
香港和深圳城市人口規模勝於馬爾默和哥本哈根,兩地來往的交通等管理設施當會更繁瑣。可是,丹瑞兩國大城市是這樣來往自如、融合,港深一國之內在政策上為什麼不能達到相近的來往通暢與融合呢?這不關政治體制,應是英治時期不合理的政策態度影響所致。
即使港官反對或抵制,在中央政府堅持之下,港深和香港與內地的連接加強,口岸增加,高鐵通行,一地兩檢成共識。但除夕煙花匯演後的滯留事件,卻顯示出兩地融合仍有頗大的限制,例如跨境的公交稀少,運行不暢。為什麼不可以把軌道交通更多地跨境通行呢?單靠現有高鐵難滿足需要,一地兩檢可進一步加強科技應用,減少通關時間,更應實行「一地一檢」,或至少只檢進不檢出。
在這些基建、技術因素之外,香港與深圳應朝順應民心與市場趨向,開放兩地居民來往,成一國兩制下融合成一體的雙城記。不僅一簽多行,而是對深圳永久居民放行,一如香港居民入深圳,目的不是爭奪消費,而是社會文化教育各範疇的融合。港深變成一城,一城兩制只有政法不同,卻尋求合理銜接,與經濟社會文化形成兩制良性競爭。不是如武漢三鎮式的合併,應是馬爾默與哥本哈根的融合,保留各自特色,形成緊密合作的分工與競爭。
原刊於《東方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