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20周年之際,CGTN(前為CCTV9)約談。英文、5分鐘,北京中央台約的,主持在美國華盛頓,現場錄影卻在香港某外國通訊社,真是全球化得很。要求不只談教育。三句不離本行,還是回到學習。事後編導與朋友都覺得有意思,因此加以補充擴展,在此與讀者分享;也許會引起左右夾攻,那也沒有辦法。
20周年,例牌的問題是一國兩制如何看?由於一國兩制是一種政治安排,因此答案容易陷入政治話語(political discourse)。一位香港外籍學者就在《華盛頓郵報》發表文章,認為「本來是期望香港的民主影響大陸的,現在反而是大陸影響了香港」(大意)。前設與結論,都與香港一般人的看法相去甚遠;但是採取政治話語,又對大陸與香港的情形似懂非懂,這樣的論點就毫不為奇,反正沒有文字獄,只要編者覺得搶眼,也就有了發表的成就。
一國兩制 兩種文化
以學習話語(learning discourse)來觀察,看出來的東西完全不一樣。一國兩制,說是鄧小平的創造,也許一點都不誇張。許多年前,華叔(司徒華)在生,聽他說問過一位有份參與中英談判的高官:「一國兩制,英國人完全可接受,為什麼反而是鄧小平提出來?」答:「戴卓爾夫人也完全沒有心理準備。」大意如此。
回顧起來,1997將臨,這可能是當時最好的方案。當時鄧小平說的「馬照跑、舞照跳」,可以理解為:主權回歸(一國),但是香港維持資本主義制度(兩制),也包括維持原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意識(跑馬、跳舞),起碼50年不變。
20年來,香港政治風雲不斷。假如撥開政治的雲層,實際上是兩個幾乎極端相反的意識形態,在一國的框架中互動,掙扎共存。兩制之間,主權與經濟制度無人有異議,但是存在決定意識,不同的經濟制度,必然帶來不同的政治文化。對於兩種截然不同的政治文化之間的碰撞,也許雙方都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政治文化,歸根到柢是對政府的看法──政府的功能、政府的權力、政府與民眾的關係等等(原始的概念來自Almond & Verba的The Civic Culture)。政治文化,也是一種文化,包括一個社會裏面的行事準則、共同價值、基本假設、思維方式(前三者始自Schein的機構組織文化,後者為筆者所加)。香港與中國內地,可以說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政治文化。
政府角色 大不相同
中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個政府行為主導的社會。計劃經濟已成歷史,大學生「包分配」也已成歷史,個人在社會上的流動,不管是橫向流動還是上下流動,已經甚少有政府的無形之手。但是國家的運行依然依靠高度集中、高效調度的國家機器;要不,便不會出現全國性的基本建設大躍升,出現匪夷所思的科技突破,也不會出現全國性的貧困消減。
不過,這種國家運行模式也帶來以「穩定」作為前提的種種政治運作──無上權威的國家機器、服務於政治的法律手段、嚴格守護的資訊防線、政治清潔的言論界線、是非好壞的政治劃線等等。在內地,經常聽到有關俄羅斯敗落的慨嘆,潛台詞則是中國要是放鬆政治,就會像俄國一樣的不堪。最近美國特朗普上台,又加進了西方民主憲政堪疑的元素。
香港則是個資本主義自由市場,這是一個利益各異、承認衝突、崇尚競爭、允許爭奪的意識形態;她的運作,主要不靠政府,社會上沒有一個「主持大局」的太上皇政府。雖然「積極的不干預」已成為歷史神話,但是香港社會基本上靠程序運作,可以說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個範例。不同利益、不同立場、不同思想的人如何相處,靠的是某種程度的社會契約。因此,嚴謹的法律、共同遵守的程序、有默契的行事原則,便成為香港得以生存的基本要素,也是香港過去出現經濟奇蹟的重要原因之一。
也許有些人覺得,把兩種文化相提並論是港人自大──那區區700多萬人的小地區,與13億人的大國,如何有得比較?然而,「相提並論」卻正是一國兩制的原旨。
筆者在哈佛開的「教育中的文化視野」課程,開宗明義便說:談論文化,就是承認文化是平等的;也就是說,文化可以有異同,但是沒有高低,既沒有所謂好的文化,或者壞的文化。
文化者,身在其中會渾然不覺,人類學家說的「魚不知水」。因為一個文化中的準則、價值、假設、思維,是人人如是,自然而然,理所當然,不言而喻,不假思索的。但是要是跨過文化,觀察別人的文化,往往會覺得許多地方看不慣,這是文化差異的必然,在一個文化裏面理所當然的,在另一個文化去看卻會覺得奇怪,不可理解,甚至不以為然。
互相尊重 文化學習
香港與大陸兩地的文化,不只不同,有些地方也許恰好相反。假如沒有心理準備,就會覺得看不慣,不以為然;假如在具體的事情上發生矛盾,就會容易產生「我對,你錯」的立場,就會形成對抗。
對於內地的文化,香港人特別注意的是資訊的火牆、言論的限制、法治的飄忽、政策的變幻。是與非,往往是以政治劃線,港人感覺是不必要的政治掛帥。香港不是沒有政治,但是長久以來,從來不需要以政治來判定是非,也不會以政治劃分人群。從來,對於一件事情,10個香港人,也許有10種不同的看法,從來沒有人介意,因為香港不靠政治運作。
以內地的文化看香港,也許有許多看不慣的,尤其是政治──為什麼做了中國國民,卻沒有國家認同感?為什麼明明是政治事件,卻可以任由法官判案?為什麼明明是挑釁的港獨言論,卻可以公然招搖過市?為什麼明明是外國勢力支撐的活動,卻可以名正言順地出現?這些問題,在習慣了內地政治環境的朋友看來,會覺得大逆不道。
對於另一種文化的「看不慣」,也會看不慣。內地看港人對內地的看不慣,也許會覺得香港人沒有政治覺悟,政治立場模糊,甚至是為外國勢力所利用;香港人看內地對香港的看不慣,會反問:假如事事人人都要經過政治審查,那還是香港嗎?
因此筆者認為,這是人類少有的、也許是史無前例的兩種幾乎對立的政治文化的共存。假如採取學習話語,將來回顧,這20年也許就是兩種文化互相了解,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這個過程,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這正是一國兩制美妙之處。不過,需要的是文化尊重,即不貿然認為是「我對、你錯」。
在這中國龐然崛起的當兒,帶有西方視野的港人得天獨厚,近水樓台,應該有絕對優勢深入了解中國的政治文化。反過來看,在中國國土上,有香港這麼一個觀察點,中國可以看到資本主義社會出現的種種現象和運作,得來全不費功夫。
事實上,即使是過去兩三年,港人正在不斷調節自己的看法(不過不是靠政府);北京中央政府也在不斷調節對香港的看法(不過也不是靠香港政府)。這些,不就是一個學習過程嗎?正是: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善哉!
原刊於《信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