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落戶三棟屋 體驗傳統粵文化

1987年重修成三棟屋博物館,經過去年底更新展覽後,今日(11月3日)正式開放予公眾參觀,同時邀請了30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參與展覽製作。

位於荃灣西樓角古屋里的三棟屋,原來是1786年(清乾隆五十一年)由陳姓家族建立的客家圍屋,至今有200多年歷史,1981年列為法定古蹟,1987年重修成三棟屋博物館,經過去年底更新展覽後,今日(11月3日)正式開放予公眾參觀。

活態傳承 師傅現身說法

2016年6月,非物質文化遺產(下稱「非遺」)辦事處在三棟屋博物館設立「香港非遺中心」。2020年底,非遺辦事處展開啟用以來最大規模的展覽更新工作,重新規劃三棟屋的展覽空間,並邀請本地建築師及藝術家擔任策展人,從全香港約48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揀選當中約40項,包括花牌、獅頭、點心及蒸籠等製作技藝,以及手托木偶粵劇、傳統節慶表演等按主題展覽,同時邀請了30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參與展覽製作。

三棟屋博物館內,許嘉雄師傅為傳媒記者表演獅頭紮作技藝。
三棟屋博物館內,許嘉雄師傅為傳媒記者表演獅頭紮作技藝。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館長伍志和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並非「不可逆轉」的文物或建築,應該「活態傳承」,因此三棟屋博物館盡量不使用展櫃陳列展品,希望市民可以接觸展品,即使展品不小心損壞,也可以請師傅修補,他相信市民亦會尊重展品。

他又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正在旺角籌備另一間博物館,預計明年年底開幕,藉此介紹更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伍志和又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亦將在各區商場展覽展覽「非遺」項目,並會安排巡迴展覽車到學校等進行展覽。

伍志和館長與李翠蘭師傅談論傳統花牌紥作。
伍志和館長與李翠蘭師傅談論傳統花牌紥作。

循聲覓道 宛在節慶現場

今次展覽的策展人、建築師暨藝術家蕭國健(Stanley)介紹策展的理念,他表示今次展覽以「循聲覓道」為主題,藉聲響引領參觀者進入傳統工藝、製作技術和儀式的世界,包括人聲、工具碰撞聲,以至神誕節慶的喧鬧聲。展覽加入了互動的元素,例如「八音」展廳中,按不同樂器面前的按鈕,便可欣賞不同樂器演奏的聲響,方便體會傳統音樂的特色。

在「八音」展廳,參觀者按不同的按鈕,可聽到不同樂器的聲音。
在「八音」展廳,參觀者按不同的按鈕,可聽到不同樂器的聲音。

Stanley在設計展覽的過程中花了不少心思,例如「解構」獅頭各部分、「解構」花牌,不僅讓參觀者更易明白傳統工藝的製作,更使之成為獨一無二的裝置藝術品,難怪花牌紮作師傅李翠蘭(蘭姐)坦言,最初接到設計圖紙,只能用「不明所以」來形容,因為傳統花牌都是由師傅製作好,是一整個的呈現,像製作這樣有「縱深」的「立體」花牌,還是第一次,因為視線前後有差距,花牌各個部分不能按同一比例製作,需要多次「試位」才能成功。

尋常巷陌 演繹圍屋特色

除了聲響、圖文和實物之外,展覽還為「非遺」項目製作了錄影片段,增加可觀性。至於節慶等的圖片,Stanley特別製作一面「馬賽克牆」(Mosaic wall)來呈現,可謂匠心獨運。

參觀「非遺」展覽之餘,勿忘欣賞三棟屋的建築特色,畢竟滄海桑田,像這種閙市中保存完好的清代客家圍屋,已屬難能可貴,而棋盤布局、瓦片青磚、尋常巷陌所演繹的,更是現代屋宇中沒有的建築智慧了!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