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態」的境內考察活動

疫情嚴峻,社交距離、限聚令陸續出現;國與國、地區與地區之間的實體交往關卡重重,境外交流已變成不可能。窮則變、變則通,境外不可以,境內又如何?

「新常態」名不正

先正名,文題「非常態」是因應近來香港一個新詞——「新常態」而立。「新常態」是由新冠狀病毒引伸而來的一些新的社會現象。這個新詞,出現了不到一年,意思含糊、並不清晰,若不具香港現今語境的認識,多不知這葫蘆裏賣的是什麼藥。

「常態」是指某一社會現象,在某一特定時空經常發生、反覆出現,例如說香港人手機不離身,這個現象普遍見於香港人,而且也流行了好幾年,可以說「香港人手機不離身」是現今香港社會的一個常態現象。若某一現象只偶爾發生,或雖有普遍性卻只是曇花一現、瞬即消逝、只在一個短時期出現,這些就不可能稱為常態現象。簡言之,常態含有相對的經常性及恆久性這兩個特點。

問題是既是「新」,又怎能是「常」?在常態中出現的新現象,是「非常態」;如這些「非常態」出現頻率高,且具有一定的持久性,才會形成另一種常態;否則,這些現象縱使仍然能存在,只是常態中的一些異數。名正言順對問題的認識、討論非常重要,認識偏頗,討論就不能對聚焦,社會自難形成共識。

境內考察

考察交流是新興的教育學習活動。筆者第一次帶學生往境外交流是上世紀末,屈指一算,已過20年。回想20年前,這些學校境外交流團為數不多,目的地亦多只是內地。20年來,教育局政策調整,積極鼓勵學生往境外交流,如最近的中學通識科改革,就明言希望高中學生能多返內地考察。除鼓勵外,還有實質的財政資助。政策一方面開綠燈、資源另一方面亦充裕,學校境外交流發展迅速,每年出團幾次的亦大有校在,於是就形成了一種常態現象。

但疫情嚴峻,社交距離、限聚令陸續推出;國與國、地區與地區之間的實體交往關卡重重,境外交流已變成不可能。窮則變、變則通,境外不可以,境內又如何?

香港墳場及天主教墳場

上月底,趁疫情第三波稍歇,筆者工作單位籌辦了幾團境內考察團,可作參考。港島的一團考察目的地是香港墳場及天主教墳場,此墳場下葬了不少香港近代名人,如郭士立、何啟、楊衢雲、何東夫婦、遮打等,也包括宗教團體墓段,如聖保祿修會、嘉諾撒仁愛女修,是研究香港二戰前歷史的一個上佳切入點。

尖沙咀油麻地百年變遷

九龍的路線是尖沙咀油麻地百年變遷。這條路線見證了九龍自1860年為英國政府攫取後的發展歷史。集合點是天星碼頭、前尖沙咀火車站鐘樓。鴉片戰爭的導火線林維喜事件,即為當時尖沙咀居民,為英國醉酒士兵所殺而導致戰爭的爆發。前水警總部、前大包米訊號塔、天文台、油麻地天后廟和廟宇群、前油麻地戲院、前油麻地抽水站辦公室、廣華醫院等,透過實地考察,學員可以親身感受歷史足跡,培育他們對國家及香港的歷史情懷。

屏山文物徑

新界線的目的地則為屏山文物徑。參觀鄧氏宗祠、覲廷書室、屏山鄧族文物館、秀才故居、聚星樓與達德公所等了解定居香港新界元朗屏山的鄧氏宗族的發展歷史,探討新界宗族組織在香港保育文物的角色。

香港歷史文化景點遍布全港不同角落,在此「非常態」時期,看準時機,在疫情法例容許下,仍能給學生一個深刻的感受。

邱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