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飄零」的果茶店
日前經過某商場,看見一間售賣果茶飲料的店舖,店面裝修新派,相當文青feel。看其餐牌介紹,乃「以香港為家的花果茶品牌」,售賣的是「秉承中西文化,結合養生概念,以西式雞尾酒及精品咖啡調配方法、人手壓茶方式,萃取鮮果、茶葉及花茶之精華」云云,如此大包圍左配右搭,中西混合,甚具本土特色。我再抬頭一看,該店竟以「花果飄零」命名,令我精神為之一「震」。
為何如此?看到此招牌,我腦裏第一時間浮現的並非芳香可口的果茶,而是一位儒雅老人,他就是當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創辦新亞書院(1949年),後任教中文大學的唐君毅先生。「花果飄零」出自他在1961年發表的文章──《說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意思是中國文化在西化潮流下,猶如大樹崩倒,繼而花果飄零,隨風吹散,前途堪虞。而「花果飄零」的下一句是「靈根自植」,意思是中國文化即使處於劣勢,飄零凋落,但仍可以在不同的地方紮根,(例如香港)靜待時機,有朝一日風雲際會,「共負再造中華,使中國人之人文世界花繁葉茂,於當今之世界之大任也。」
這篇文章是我高中時候的中文課文,年過40的香港人該多讀過。當年我讀得一知半解。近年重看此文,開始體會到老一輩傳統文人那種「艱險我奮進,困乏我多情」的情懷。故此,飄零的意味很沉重,很複雜,也很慘淡。
如此憂心忡忡的慘淡文字,實在想不到和售賣果茶有何關係。該店的產品倒是有花有果,但飄零何來?而且「飄零」素有飄泊、流落、散失和破敗意思,多寄寓身世不幸或境況慘淡。宋代歐陽修的《秋聲賦》就有「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的感嘆,以草木之凋零,比擬自身之際遇困境。80年代風行一時的日本動畫片《飄零燕》,講述一位無所依靠的阿爾卑斯山孤兒的掙扎奮鬥故事,賺人熱淚。我們本地的白燕和張活游在50年代出演一套粵語長片,講述舞女瑪利(白燕飾)的悲慘人生,又是自殺又是坐牢,戲名也是《飄零燕》,英文翻譯為“Lonely Swallow”,電影海報之介紹是「亦淒亦慘,粵語悲劇」。
故此,「飄零」有其約定俗成的意思,涵義負面。商業社會的店鋪命名相當重要,既呈現公司特色,也有廣告宣傳作用。果茶店鋪使用如此名稱,不知他人作何想法,反正我第一時間就聯想到生意前景不太樂觀。
兩件趣怪往事
寫到這裏,我倒想起好些年前的一件往事。某君之妻任職保險高層,多次邀我往其公司「傾下計」。盛意拳拳之下,雖知醉翁之意不在酒,我亦勉為其難,往其辦公室會面。會議室裝修華麗,最顯眼的是牆壁上掛了好些名人相片,鑲以金框,上寫以金漆文字,「他們都是善於理財而成爲世界巨富」。我趨前一看,有洛克菲勒、卡內基、巴菲特等國外巨富,我們中國倒有范蠡、沈萬山和胡雪嚴。看到這裏,我已微感奇怪,沈萬山和胡雪嚴雖家財萬貫,權勢熏天,但最終結局都是被朝廷抄家,家破人亡,將他們的相片放置此處似乎有點格格不入,大煞風景。
好了,再看下去,咦,怎麽還有孔祥熙?
孔祥熙何等人也?他是國共時期的中華民國行政院長兼財政部長,也是宋靄齡的丈夫,位高權重,掌握全中國的經濟大權。在任期間,孔氏利用經濟危機和經濟政策侵吞國家資產,大發國難財。他將美國援助中國的部分資金據為己有,被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得悉,雷霆大怒,斥孔氏為「賊」。1948年末,國民政府的金圓券改革徹底失敗,成為壓倒國民黨政權的最後一根稻草,蔣介石的資深幕僚陳布雷傷感時勢,吞藥自盡,臨死前留給蔣介石的三條忠告,就包括了「絕交孔宋」(孔祥熙和宋子文)。其時孔祥熙和宋子文都早已攜帶鉅額財產逃到美國,根據美媒報道,孔宋的財富可能躋身世界首富之列,但觀其人生成就,怎麽看都該是善於「斂財」遠多於善於「理財」,而且還是斂國破家亡的國難財。
還有一個屬於高層人士的黑色幽默,也值得一記。某君祖籍江浙,長年於内地經商,經營有術,典型香港成功人士,近年熱衷政治,愛國愛港,目前政治形勢一片大好,更是其上位報效祖國的黃金時機。有一次偶遇閒談,其謂近來新識一人,背景頗不簡單,乃魯迅之後代。我肅然起敬,問道,「失敬失敬,此君是否姓周?」其一臉茫然,皺起眉頭,「魯迅不是姓魯的嗎?」
文化沙漠?冷暖自己知
長居内地的香港作家陳冠中曾在訪問中反駁香港是文化沙漠之說,認爲「香港在文化上肯定是中國第二名,絕對比上海強。(香港)不能跟整個內地比,但應該跟(內地)城市比。如果香港是沙漠,那除了北京之外,大家都是沙漠!」如何定義文化沙漠需另費篇章,似乎也無此必要,但是認為香港地的文化水平竟然比上海更高,我實在難以理解。最起碼以上諸般趣怪現象,我敢肯定不太會在内地出現。
以上三件小事,我都是旁觀,並沒有説破,也不敢說破。(果茶店的主事人看到此文,且有耐性看下去的機會率,可類比中咗六合彩)原因是即使委婉道出,對方也肯定毫不在乎,更勿論產生求知的好奇及興趣。這,就是問題之所在。對於文化的不關心和不在乎,甚至冷漠,是文化重建的最大障礙。當然,主流中還是有在乎的,例如某「超級」名校家長之高論,「呢個年代一定要學好中國文化,背番幾十首詩詞歌賦,將來先至可以同中資公司嘅老細對到嘴,咁樣先至有得撈,啱唔啱先?」舉座無不頷首稱許,擊節讚嘆。
這就是我們的現狀。
文化底蘊之建立絕非一朝一夕,需要正確的態度,亦需要時間的浸淫,但前提必須要先了解自身的境況,認清「花果飄零」的慘淡現實,有此自知之明,才能夠補己不足,踏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