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與自然唱歌法

唱歌與呼吸同樣應用呼吸系統,但運用方式有不同,衝突亦由此而起,若然身體未能協調,唱歌便會影響呼吸。

一、前言

唱歌,經常有人提到用「氣」,但很多人都摸不着頭腦?它並不是指空氣,但又與呼吸有關。到底「氣」是什麼呢?按《黃帝内經‧營衛生會》說「人受氣于穀,穀入于胃,以傳與肺」(),清楚說明「氣」是從穀物中吸收的能量。而根據中國古代文化,按現代科學理解,唱歌是涉及人體內部的下意識運作,以及主觀意志對這下意識運作的影響。理解後,便明白唱歌與呼吸是存在衝突,以及可以了解這衝突可以如何解決。

下意識與意識,可說是「陰陽」相配。意識主動,下意識主宰。動物謀生,意識負責接觸外界,應該只是求生工具而已,意識定了一個意念之後,便交由下意識去處理,意識應該不會再去干擾,下意識會配合意識而作出協調。下意識不會約束意識的要求,這可說意識是自由的。但意識若是任意,只有到身體條件不許可下才會停止,一般身體活動都是這樣。唯獨是唱歌有些問題,因為唱歌與呼吸同樣應用呼吸系統,但運用方式有不同,衝突亦由此而起,若然身體未能協調,唱歌便會影響呼吸。

二、唱歌與呼吸的衝突

在正常情況下,呼吸是自然的。吸氣主要是由橫膈膜驅動空氣吸入。當橫膈膜收縮及變平,並由肋間外肌進行支撐,使肋骨擴張,此時腹部內的組織器官等便會向下移動,導致胸腔容量變大,並且相對於大氣壓而言在胸部形成負壓,胸腔內壁有結締組織與肺相連,最終便使得空氣進入肺部。而呼氣則是通過腹部與肋間內肌的控制完成,逼使氣體從肺部排出。

正常呼吸是連續的,熟睡時呼吸仍然進行,是由自主神經系統的呼吸控制中心主導,即是下意識運作,不能停止。按中國古代經脈理論而言,《黃帝内經‧邪客》說「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這裏說明是「行呼吸」,所以「宗氣」是維持呼吸的能量,而不是空氣。所謂「宗」,就是生命根源的意思,而帶動「宗氣」的有三條經脈。《黃帝内經‧動輸》「黃帝曰:經脈十二,而手太陰、足少陰、陽明,獨動不休,何也?歧伯曰:是明胃脈也。胃為五藏六府之海,其清氣上注于肺,肺氣從太陰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來,故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不已,故動而不止」。三條經脈「手太陰、足少陰、陽明」,主要是帶動能量去到負責呼吸的各組肌肉,並調節各組肌肉動作的配合,因為維持生命,所以這三條經脈是「獨動不休」,使呼吸「動而不止」。

已知呼吸主要是靠橫膈膜用力驅動,驅動橫膈膜的能量應該主要是由「肺手太陰之脈」帶動。《黃帝内經‧經脈》便說「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脈動「起於中焦」後,在體內先向下走,「下絡大腸」,然後回轉向上,「還循胃口」,這個就是橫膈膜的位置,跟着再上進入胸腔,「上膈屬肺」。按「肺手太陰之脈」的說法,橫膈膜用力並非單是橫膈膜用力,橫膈膜以下也有支持。

除此之外,「腎足少陰之脈」亦從上而下在體內通過橫膈膜支持呼吸,「胃足陽明之脈」則從下而上通過橫膈膜支持呼吸。在正常情況下,自然呼吸時,應該就是「手太陰、足少陰、陽明」這三條經脈,通過控制血管的脈動,提供養份供給橫膈膜及肋間外肌作呼吸動作進行呼吸了。

另一方面,當意識主導呼吸,作深呼吸或因運動而加快呼吸等的強制呼吸時,肌肉運用會有不同。吸氣時除肋間外肌外,還有另外一組呼吸輔助肌協助擴張胸腔的容積,此時橫膈膜也會相應地收縮。呼氣仍然是通過腹部與肋間內肌的控制完成。不過意識主導的深呼吸,只能是間歇性,是不會持續的。呼吸輔助肌包括頸部的胸鎖乳突肌、頸闊肌和斜角肌等。除此之外,背闊肌和胸肌也屬於呼吸輔助肌。

三、自然唱歌法

簡單來說,唱歌其實只是一種帶有旋律及節奏性的說話方式。說話是有意識的,說話時說每一句,是通過橫膈膜用力及輔以肋骨動作來產生外衝氣流,是一種持續的向外送氣動作。氣流上衝至咽喉,此時喉頭聲門兩邊聲帶閉合,氣流衝過聲帶,使聲帶上下來回震動產生頻率而發聲。因為是持續送氣,所以與呼吸動作有不同,不過,說話已成為自然一部分,意識與下意識已互相協調,即是說,說話對呼吸並不造成太大干擾,每一句話說完,呼吸馬上自然恢復。這按中國古文化來說,便是「無為」,即是沒有主觀刻意的干擾,負責呼吸的幾組肌肉,能量「氣」能夠適量分配,這時候的身體狀態是自然的。

唱歌有所謂用speaking voice,通常是聲音細軟的sotto voce,應該就是指用說話的發聲狀態送氣來唱歌。當然,唱歌與說話不同,唱歌還要注意音色、共鳴以及聲量控制,不過都是在自然發聲的基礎上控制氣流強弱而已。

四、不自然發聲的「有為」

唱歌是說話的一種方式,每唱一句也是一個持續的向外送氣動作。但正常說話在中音區,且是一般聲量,而唱歌的矛盾就在於提高聲量、唱長音、以及唱高低音。未習唱歌的人,刻意地為了提高聲量、唱長音、或唱高低音,會像深呼吸一樣同是一種強制呼吸,連帶會使用到呼吸輔助肌。按中國古文化來說,這刻意便是「有」,這種刻意的唱法便是「有為」。這樣,擾亂了「手太陰、足少陰、陽明」這三條經脈的正常呼吸控制,負責呼吸的幾組肌肉並不協調,能量「氣」分配出現衝突,每唱完一句,呼吸動作不能自然地恢復。最後會「莫氣」唱不下去而停下來,此時應該是用作呼吸的能量「氣」用盡,而不是肺部缺氣。

長時間的這樣「有為」,不自然地發聲,即是長時間的使用呼吸輔助肌,包括頸部的胸鎖乳突肌、頸闊肌和斜角肌等。這些肌肉不正常的長時間使用,能量「氣」也不足,出現疲勞狀態,乳酸積聚,所以會有頸痛、肩膊痛等徵狀。

同時,在自然呼吸或正常說話時,會厭軟骨會朝上打開,露出聲門,此時舌根肌肉會放鬆。用這樣的送氣方法唱歌,即是打開聲門,聲帶肌肉亦不會太用力,聲音較有彈性,此時可以看見舌頭是平放的。但唱歌或發聲若不自然,會厭軟骨會朝下掩蓋喉嚨,舌根肌肉拉緊,聲音變硬,此時可以看見舌頭向後收起,成凸起彎曲狀。

筆者認為呼吸與唱歌,都只是運用橫膈膜的事。明白到中國古代的所謂「氣」與空氣的分別,以及知道唱歌是如此自然,唱歌便輕鬆了。(Shutterstock)
筆者認為呼吸與唱歌,都只是運用橫膈膜的事。明白到中國古代的所謂「氣」與空氣的分別,以及知道唱歌是如此自然,唱歌便輕鬆了。(Shutterstock)

五、自然發聲的「無為」

那麼在中國古文化中如何理解這下意識的運作呢?《黃帝内經‧動輸》便說「氣之離藏也,卒然如弓弩之發」,都強調「氣」的運行,像弓弩放箭一樣,是機動的,沒有人的主觀意志影響。所以在針刺用針時,司針人雖然主觀地要求運用「氣」,但在用針的一刻也要排除主觀,如弓弩放箭一樣,《黃帝内經‧寶命全形論》便說「伏如橫弩,起如發機」。

《黃帝内經‧九鍼十二原》談到針刺用針,就是這樣排除主觀放開自己,形容得較詳細,說「麤守關,上守機,機之動,不離其空。空中之機,清靜而微。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道,扣之不發」。這段說話也可以用在唱歌上。

「麤守關,上守機」是說能量守在作用部位筋肌關節的細胞內,形成一個發機的能量勢態,待機而發,精神主宰就守候着發機這一刻,引發細胞氧化,產生能量,發機動作。「機之動,不離其空」,發機這一刻,一切「有」的主觀意念都要排空,寓意這些主觀思想會不自然地動用到能量「氣」,對發機造成不必要的影響。「空中之機,清靜而微」,進一步說明在「空」的情況下發機,所有主觀意念都應該已經靜下來。其實,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忘我」。「忘我」並不是什麼也忘掉,也不是忘掉自己,而只是把不必要的雜念排除。「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有主觀意念存在,可能捕捉不到發機的最佳時刻,或會過早,或會遲了,影響了能量勢態,使發機動作走了樣。「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道,扣之不發」,就是自然地把握發機這一刻。簡單來說,譬如唱曲,由細聲即刻變作大聲,或由「合」跳唱至「尺」,唱一個五度,中間是沒有任何雜念,間不容髮,一唱便唱出來。

《黃帝内經‧陰陽應象大論》說「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憺之能,從欲快志於虛无之守」。此處所謂「虛」,就是除去所有不自然的雜念;所謂「无」,就是不擁有這些雜念;所謂「恬憺」,就是指除去所有不自然雜念的態度;所謂「無為」的「無」,與「无」同義,同樣也是指不擁有這些雜念。若以唱歌來說,「為」這時就是指發聲,「無為」就是指排除一切雜念地發聲,即是自然的唱。

所以,了解到呼吸及唱歌發聲的原理,明白呼吸及唱歌發聲所運用到的部位和肌肉,了解到下意識在呼吸及唱歌發聲的主導,便應該明白腹式呼吸是什麼一回事了。我們呼吸時,是不應該刻意,要讓「氣」平和,亦不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腹部某點,小腹肌肉並不是用來吸氣的,腹部只是呼氣時起輔助作用而已。自然的呼吸及發聲,當送氣動作完畢,呼吸馬上回復工作,橫膈膜收縮變平,腹部便會自然地鼓起,根本並不是刻意鼓起腹部帶動橫膈膜。

橫膈膜雖是隨意肌,但不像二頭肌三頭肌等,是不能直接觸摸及感覺它用力的。所謂意識控制橫膈膜,都只是由呼吸意識間接帶動橫膈膜。橫膈膜應該是不可以直接控制,我們根本是不知如何去感覺橫膈膜的。

六、自然發聲練習的建議

怎樣掌握下意識?這說法似乎是自相矛盾,其實是間接的掌握。可以這樣說,平時若跟老師學習唱歌,上課時會先開聲,老師彈琴帶領學生跟着唱scale,這時正好是忘我時候,在高音階段若發聲正確時,是可以聽見,老師會指出來,此時最好回憶一下身體狀況,尤其是頸部、胸部、以及聲音在頭部的感覺。若練習粵曲,跟其他人一夥兒拉腔唱「合尺」,也是同一道理忘我,在集體練習時可以拋開雜念,但因為共鳴位置不同,聲音在頭上不會太迴盪。

平時一個人的時候,可以先用speaking voice細聲舒服地唱一個中音區單音,嘗試感覺一下氣管及喉部受聲波震動的毛毛感覺,間中甚至會感覺到有空氣在氣管內微微向上衝,這時候的上半身是自然及不緊張的。掌握了感覺後,然後像「弓弩之發」突然大聲少少,聲音加強少少,氣管內的感覺及喉頭感覺不變,便是橫膈膜用力了,畢竟,我們是感覺不到橫膈膜的。同時,可以感覺得到,正確時聲音在前,會連貫性地明亮。不正確時聲音在後,會變得較暗啞。

若唱一個長音,當力有不逮時,若然稍為繼續,胸腔肌肉會開始收緊,便要中斷,此時體內回「氣」,橫膈膜也會自然吸氣,然後繼續。繼續掌握感覺,可以試跳唱一個二度、三度,感覺不變,亦是橫膈膜用力,然後可以試跳唱一個五度,慢慢擴闊音域,但不要勉強。然後唱旋律,更加可以自己控制音色及聲量。但一切都是要多練習及慢慢去掌握,讓下意識協調身體,習慣這自然發聲動作。

七、結語

無論怎樣,呼吸與唱歌,都只是運用橫膈膜的事。明白到中國古代的所謂「氣」與空氣的分別,以及知道唱歌是如此自然,那麼唱歌便輕鬆了。

:本文引用《黄帝內經》,都是出自《四部叢刊初編》中第357—361冊景上海涵芬館藏明翻北宋本《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唐)王冰注(宋)林億等校正。

曹鴻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