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昏忳忳(wɐn55 wɐn55 dɐn22 dɐn22)
筆者小時候曾聽見一位親友說,某人「wɐn55迷」(wɐn55音同「溫」)了。當時覺得很奇怪,不知道她操的是什麼鄉音,竟把「昏迷」說成「wɐn55迷」,可平時又不覺得她有任何鄉音。後來學了一些音韻學的知識之後,才知道中古36字母(即「聲母」)中的「曉母」,遇上合口字(即以u為介音或韻腹的字),今日普通話基本上讀h-,而粵語則部分讀f-,部分讀w-。譬如「滸」字,中古的讀音是「呼古切」(見《廣韻·姥韻》「虎」小韻)。「呼」屬「曉母」,「呼古切」,粵音既可讀wu35(音同口語中的「芝麻糊」的「糊」),也可讀fu35(音同「虎」)──見馮田獵《粵語同音字典》。於是《廣韻·魂韻》「呼昆切」的「昏」,我們粵人就既可有廣州音的「fɐn55」,也可有某些縣市的「wɐn55」了。
粵語有「wɐn55 wɐn55 dɐn22 dɐn22」(「dɐn22」音同「炖」、「燉」)一個說法,意思是「神志不清」。「wɐn55 wɐn55」無疑就是「昏昏」了。那麼「dɐn22 dɐn22」呢?
「忳忳」與「沌沌」
一次讀某書見「忳」字,忽想起「昏昏dɐn22 dɐn22」之「dɐn22」。於是查查白宛如《廣州方言詞典》,看看該書有否收錄「dɐn22」之本字。細閱所有音「wɐn55」的詞條,果見「昏」條(黃氏案︰該書所標之音為wɐn53[陰平])︰「眩暈,頭腦不清楚︰頭昏眼花、昏頭轉向、昏昏忳忳」,並注明︰讀書音fɐn53,wɐn53係變讀。值得注意的是,白氏舉了「昏昏忳忳」一詞為例。唯該書又另有「昏昏沌沌」一條,釋曰︰「頭有些暈。」看來,白氏的意思是,「昏昏dɐn22 dɐn22」既可作「昏昏忳忳」,亦可「昏昏沌沌」了。白氏是對的,只是白氏未言何以「忳忳」又可作「沌沌」。筆者於此稍作補笡。
忳,《集韻·恨韻》有「都困切」一音(同音字有「頓」),釋曰︰「愚皃。《老子》沌忳兮。梁簡文讀。或作『沌』。」《老子》第20章︰「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老子音義》︰「沌」條︰「本又作『忳』。……簡文音頓。」即有另一版本的《老子》作「忳」。由此可見,「忳」、「沌」二字可通。雖則「都困切」是「合口」音(有u介音),依反切規律,粵語讀書音當讀「dœn33」(「敦」的陰去[第三聲];原介音「u」與原韻母「ə」。音韻家所擬的中古音「ə」,粵語與之相應的音就是「ɐ」急讀,變出新韻母「œ」);但粵音的特點之一,是古代的介音有時是會脫落的(如合口的「術」字,廣州音「sœt2」,而珠海、江門卻讀「sɐt2」),「u」脫落了,「都困切」就可讀「dɐn33」(音同「扽」)了。而陰去(第三聲)轉讀陽去(第六聲)也是有例可援的,如「棟」、「煥」等,因此「dɐn33」就可轉讀「dɐn22」了。於是「wɐn55 wɐn55 dɐn22 dɐn22」就既可作「昏昏忳忳」,又可作「昏昏沌沌」了。應該補充的是,上引《老子》第20章的句子,下文還有這樣一句︰「俗人昭昭,我獨昏昏。」可見「昏昏」與「忳忳」(「沌沌」)都見於《老子》。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