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覺先評傳》作者羅澧銘,筆名塘西舊侶,名著《塘西花月痕》就是出自他的手筆。他是香港名中醫羅鏡如之子,14歲隨何恭第習古典文學,並入讀聖士提反中學,19歲出版四六駢文小說《胭脂紅淚》,翌年從商,仍筆耕不綴,常以筆名「憶釵生」發表文章。1924年8月與何筱仙、黄守一等人合辦《小說星期刊》。1928年8月與孫壽康合辦《骨子》,刊物以消閒為主,甚受讀者歡迎。1956年起,羅氏以筆名「塘西舊侶」在《星島晚報》連載名作《塘西花月痕》,深受讀者歡迎。他在上世紀20、30年代編過文學雜誌,也曾辦過報紙,也從事寫作,可說是多才多藝。羅澧銘也是劇曲專家,他與梨園中人素有交往,並不時參與劇團的編劇工作,又撰寫劇評,對粵劇有很深的認識。
天字第一號薛迷
羅澧銘與薛覺先大概相識於1921年,正是薛覺先加入「梨園樂」的時期。二人相交數十年,又經常有合作,羅澧銘對薛覺先的傳奇生平有很深的了解。因此,為薛覺先立傳,羅澧銘極有資格:他是「薛覺先同代人」、「薛覺先擁護者」、「薛覺先知己良朋」、「曾為薛覺先撰曲」、「曾經出任覺先旅行劇團司理」、「戲曲專家」、「報章雜誌編輯」、「作家」,更是「天字第一號薛迷」。薛覺先1956年10月31日逝世,羅澧銘在四天後便開始在香港《星島晚報》連載《薛覺先評傳》,評傳由168篇文章組成,全文近20萬字。評傳由薛覺先未入戲行前寫起。
薛氏當年街頭賣藥,又曾在皮革廠做過文員,而入行投身梨園演戲,卻是始於一次偶然客串演天光戲,班主慧眼識人才,招攬薛氏入劇團。薛氏由演丑生到小武,到後來演文武生,種種過程,評傳中都有詳細的記載。話說薛氏未成名時在班中曾飾演名伶朱次伯的書僮,因為一次福至心靈在演出時「爆肚」,得到朱次伯賞識,還打賞他十元。在演出時後來還得到新丁香耀、花旦王千里駒等名伶賞識提拔,演藝事業扶搖直上,種種過情,評傳都有記載。薛氏在30年代自組「覺先聲」,成為世紀班霸,原來是次組班是「逼」出來的,箇中「被逼」的來龍去脈鮮為人知,卻因為羅澧銘是當事人(「覺先聲」班牌就是他構思的),因此薛覺先被逼組班的原因在評傳中有詳細而獨家的交代。
細錄薛氏 梨園軼事
當然,一提起薛覺先,就一定令人想起「梨園四大老婆」之一的唐雪卿,評傳中提及唐雪卿的篇幅也不少,評傳有一節以「小羔羊變雌老虎」為題,講及為何唐雪卿由初嫁薛覺先時馴如小羔羊到日後變成「老虎婆」;原來當中大有曲折而動人的原因。
此外,曾與薛覺先合作的名伶,在評傳中也依次「登場」,如朱次伯、子喉七、新丁香耀、千里駒、謝醒儂、廖俠懷、靚元亨、馬師曾、白雪仙、新馬師曾……,羅澧銘筆下所寫,名伶千姿百態,每個人都給描繪得活靈活現,有血有肉。上世紀初中葉不少梨園往事,賴此得以保存,相信愛好粵劇的讀者或戲曲研究者,對這些「前塵影事」,都一定很感興趣。
羅澧銘在報上連載了近20萬字的評傳,是了解或研究薛覺先的重要材料,但這部評傳當年在報上連載後卻從未以單行本出版。試想,半世紀前的舊報今天當然不容易讀得到,而20萬字的專欄要集齊一篇不缺也絕非易事,加上舊報字跡漶漫不清,一般讀者根本不可能「卒讀」。今天我為讀者重新整理編訂這篇極具份量的評傳,讓讀者一卷在手,就可以了解粵劇一派宗師薛五叔的演藝與生平。本書以羅澧銘撰寫的評傳為主幹,並在卷首移插薛覺先在1940年自撰的自傳式文章〈我的奮鬥〉作為「代序」。另卷末附錄文章兩篇:〈我對《山東響馬》的意見〉是薛覺先留給世人的最後文字,文中談及的種種劇藝心得,值得重視;由我撰寫的〈「南雪」「南薛」公案平議〉,則用以交代薛覺先在南北劇壇排名上的相關問題。
新書簡介
書名:《薛覺先評傳》
作者:羅澧銘
編者:朱少璋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