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相醫》──救死扶傷急症科 醫生現身講故事

《生死相醫──香港急症科醫學院25周年》一書帶讀者進急症室的世界,看急症科醫生如何爭分奪秒,在生死邊緣拯救生命。4位參與撰寫本書的作者現身說法,從歷史和經驗的角度,分享香港急症科醫生的故事。

醫院管理局轄下16間公立醫院設有急症室,少數私家醫院也有提供急症服務,這似乎已是常識。但是,急症室醫生每天面對的傷患,涵蓋各種各樣的不幸,從交通意外受傷、刀傷、燒傷、中風、中毒、中暑、槍傷、蛇咬、發燒、心臟病,以至各種內外科的「奇難雜症」,急症室都要處理,難道當值的醫生都精通「十八般武藝」,不然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救治所有病人?為何今天到醫院「睇急症」輸候的時間愈來愈長?

《生死相醫──香港急症科醫學院25周年》一書便帶讀者進急症室的世界,看急症科醫生如何爭分奪秒,在生死邊緣拯救生命。4位參與撰寫本書的作者──胡詠儀醫生、黃大偉醫生、楊小鳴醫生和長頸鹿醫生──上周六(3月18日)更現身說法,從歷史和經驗的角度,分享香港急症科醫生的故事。

《生死相醫──香港急症科醫學院25周年》由萬里出版。
《生死相醫──香港急症科醫學院25周年》由萬里出版。

哪裏有傷患 哪裏便是急症室

胡詠儀醫生是香港急症科醫學院院長,她指出,急症科醫生其實不限於急症室,亦會走出急症室。急症醫學今天也有許多新發展,除了電腦化外,還引進了許多新儀器,培訓了一批批新的急症科醫生,黃大偉的兒子也是急症科醫生,「上陣不離父子兵」,同為本港的急症醫療服務。

胡醫生又說,急症醫學也跟災難醫學密切相關,大型意外如天災、室難都會有急症科的角色。香港人愛好「行山」,一旦出現意外,飛行服務隊便會救人,而緊急救治傷者,便是急症科醫生的責任。

飛行服務隊救人,與急症科醫生合作無間。(亞新社 )
飛行服務隊救人,與急症科醫生合作無間。(亞新社 )

預防醫療也有急症醫學的參與,例如賽馬或大型足球比賽,都有準備急症科醫生。有些似乎跟急症科無直接關係,例如中毒、蛇咬,急症科醫生也會研究處理之道。

胡醫生表示,流行病醫學也是急症重要的一環,例如曾經肆虐香港的沙士(SARS)和仍未完全消退的新冠病毒等,急症科醫生也在第一線把關。因此,急症科不僅在急症室工作,很多時會走出急症室,到外面服務。

急症科醫生不時會現場拯救傷者。(亞新社)
急症科醫生不時會現場拯救傷者。(亞新社)

4位醫生分享急症室醫事百態。
4位醫生分享急症室醫事百態。

楊衢雲活在今天有得救?

黃大偉醫生是香港急症科醫學院前院長,熟悉醫療歷史。他從近代革命家楊衢雲遇刺案說起,從醫學的角度指出,楊衢雲的不幸有多方面原因,其中,運送傷者的手段落後,延誤搶救可能是原因之一。放在救傷車迅速到場的今天,楊衢雲說不定可逃過死劫!

救護車起着連結事發地點到急症室的作用。(消防處圖片)
救護車起着連結事發地點到急症室的作用。(消防處圖片)

黃醫生指出,本地醫院在二戰後始有急症室,第一間就設在瑪麗醫院。他又播放1955年上映、改編自韓素音小說Love Is a Many-Splendored Thing的電影《生死戀》,指出片中50年代在中環街道上行駛的「東華東院」救傷車、簡陋的醫院急症室沒有昂貴的醫療儀器、女主角珍妮花鍾絲(Jennifer Jones)飾演的急症室醫生,內穿旗袍外罩白袍等,算是「高度還原」當時的情況。

電影中,行駛在中環街道上的1950年代救傷車。(《生死戀》截圖)
電影中,行駛在中環街道上的1950年代救傷車。(《生死戀》截圖)

急症室醫生 過客心態到專科專業

黃醫生又指出,早年急症室的骨幹,主要是新畢業的醫生,因為晉升機會渺茫,故多抱着「過客」的心態。這種情況直至1980年代有所改變,政府在各大醫院的急症室設「顧問醫生」作為主管,明確了急症室的晉升階梯 ,利於吸引年輕人加入急症專科行列。1985年,香港急症醫學會成立,為急症科作為專科奠定了基礎。

1993年香港醫學科學院成立,1996年成立了香港急症科醫學院,並加入了香港醫學科學院,成為培訓本地急症專科人才的重要機構。

至於「睇急症」輸候的時間為何愈來愈長?一方面是人口高齡化,醫生為每位病人診症前,需要先看大量電腦紀錄;其次是檢查的項目普遍比以前增加,這可解釋為何醫學愈昌明,「睇急症」反而變慢的原因。

4人為讀者簽書留念。
4人為讀者簽書留念。

楊小鳴醫生香港急症科醫學院青年院士分會主席,他介紹了本書的主要章節;急症專科的長頸鹿醫生同時也開設了「問問Dr Friend-長頸鹿醫生」Facebook 專頁,他分享了急證室的小故事。

本書獲得多位醫學界人士,如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院長劉澤星教授、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教授等為之作序。除了有關急症室的種種,撰文的醫生亦會分享一些疾病的知識,例如中風的種類、治療的「黃金6小時」等,可讀性甚高。須知道,做個好的急症室醫生固然需要豐富的知識和隨機應變的能力。作為市民和一般讀者,藉本書了解急症室運作也能長知識呢!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