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金禧,浸大甲子

《明月》是文化重鎮,網羅了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學者、專家擔任顧問與作者,中港台同類刊物無出其右。
封面圖片:《明報月刊》是有影響力的雜誌,名家林立,觀點紛呈,充分發揮媒體應有的社會責任。
 
《明報月刊》本月慶祝創刊50周年,可喜可賀!這本嚴肅刊物能夠屹立半個世紀,殊不容易,在愈趨庸俗化的香港傳媒中能夠堅持信念,更加難得。筆者年前獲邀成為《明月》作者一員,深感榮幸。祝願這份肩負文化使命的雜誌可以繼續發揚光大。
 
筆者讀大學時代開始看《明月》,特別是在香港前途談判後將回歸中國,1997年實施一國兩制,當年香港的大專院校有很多討論與辯論,《明月》製作了不少深度專題,刊登了無數精彩文章,八、九十年代那種重視嚴肅思辨的社會風氣,已經成了絕響。當年《明報月刊》與《信報月刊》是兩本最有影響力的雜誌,名家林立,觀點紛呈,充分發揮媒體應有的社會責任。《明月》是文化重鎮,網羅了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學者、專家擔任顧問與作者,中港台同類刊物無出其右。我21世紀初擔任《信報月刊》總編輯,經常參考、學習《明月》的編輯風格。我邀請的多位學術顧問,有好幾位也是《明月》的代表人物。我嘗試把一份歷史悠久的財經雜誌辦得有文化品味一點,提高可讀性,《明月》給了我不少啟發。《明月》談高等教育的專訪和文章,是我最感興趣的內容之一。2014年10月灼見名家傳媒開幕的十大校長論壇承蒙潘耀明總編輯厚愛,十位校長的發言內容有機會榮登本刊封面專題,給我很大的鼓勵。去年開始更有機會在該刊分享我對香港高等教育的一點粗淺看法,獲益良多。
 
2012-2016《明月》封面。(明報網站圖片)
2012-2016《明月》封面。(明報網站圖片)
 

浸大60周年 人才輩出

 
這幾年先後有機會參加香港幾家高等院校的周年慶典,包括香港大學的100周年(2011)、中文大學的50周年(2013)、香港城市大學的30周年(2014)、香港科技大學的25周年(2016)以及最近的香港浸會大學60周年,在顯示香港高等教育不斷發展、進步,多家大學在世界高等學府排名中有突出的表現,是我們多年努力的成果。作為一所推動全人教育的基督教大學,浸大一直肩負使命。我有不少朋友在浸大服務,他們都非常敬業,過去在資源相對缺乏的情況下,這所小而精的大學在好幾個領域都獨當一面,領先其他院校,特別是著名的傳理學院,培養出無數傳播人才。
 
我10月初出席在會展中心舉行的浸大60周年慶祝晚宴,2000人出席,170桌,熱鬧而溫馨,讓我分享了一眾師生和校友的喜悅。在主家席看到幾任校長和校董會主席都有出席,浸大像個大家庭。當晚看到學校製作的一套介紹60年發展的短片,記載了當年林子豐校長的宏遠,努力爲香港的年輕學子提供升讀大專的機會,在1956年成立香港浸會書院,奮鬥14載到1970年才成為政府認可的專上學院,1972年改稱香港浸會學院。1986年浸大獲資格開辦首批學位課程,到1994年正名爲香港浸會大學。除了林子豐博士,第二任校長謝志偉教授也居功至偉,在他任內20年,浸大有長足的發展,令人刮目相看。謝校長永不言倦,一直沒有離開過高等教育界,近年把精力都投放在發展澳門大學,成績有目共睹。
 
2001年吳清輝教授接任浸大校長後,我與浸大有較多的接觸。我念港大的時候已經認識吳教授,他對舍堂教育有豐富經驗,擔任過不同性質的舍堂高級導師和舍監,深明全人教育的重要性。他出任校長不久,我應哲學系文潔華教授的邀請,擔任浸大新成立的人文學科校外委員,對新課程給點意見。幾天的會議讓我對這所一直重視人文教育的學府增加了認識和敬意。後來傳理學院推出新的碩士課程,我獲邀擔任客席講師,給同學做過一些分享,也見證了浸大這個領域的不斷發展。
 
香港浸會大學60周年校慶晚宴。(灼見名家圖片)
香港浸會大學60周年校慶晚宴。(灼見名家圖片)
 

與浸大數任校長有淵源

 
2007年,爲了慶祝《信報月刊》創辦30周年,我與同事籌辦了一個史無前例的八大校長論壇,探討香港作為區域教育樞紐的角色,吳清輝校長是講者之一,當日代替科大朱經武校長出席的代表,正是現任的浸大校長錢大康教授。浸大另一個創舉是與北京師範大學在珠海合辦一所聯合大學,畢業生獲頒發浸大的證書,由於堅持國際化辦學,近年很受內地學子的歡迎。當年郭少棠教授離開中大與吳清輝校長並肩作戰,在內地從零開始策劃創建這所新型大學,所遇到的困難可想而知,他們都一一克服。
 
陳新滋教授2010年接任校長,他是一位傑出科學家,難得文史的修養很高,與他交談,如沐春風。2014年我策劃十大校長論壇前,先一一訪問各位校長。陳校長侃侃而談浸大全人教育的七大特點,強調「民知學技創通群」,成為浸大畢業生獨有的素質,令我印象深刻。在他五年任期內,遇到不少挑戰,特別是爭取鄰近的李惠理校舍成立中醫醫院,與政府有不少角力。他任內香港發生雨傘運動,各大院校首當其衝,畢業典禮往往成為學子示威發聲的場所,引起社會很大的反響。在芸芸校長中,只有他敢於批評學生的行為,引來年輕人不少攻擊。有浸大校友和社會人士則很欣賞陳校長這種特立獨行的作風,敢於在亂世中是其是,非其非。他也沒有戀棧校長的高位,只做了一任便退位,繼續做他深愛的研究工作。
 
去年接任校長的錢大康教授我認識了多年,特別是他在港大擔任首席副校長的幾年,大家有很多交往。去年他離任後港大出現的動盪不安局面,很多人都始料不及。錢校長獲委任前也領教過浸大學生圍堵的局面,由於他在港大已經習慣與學生對話,所以他處理學生運動拿捏得當。月前我與他做了一個深度訪談,探討香港高等教育面對的種種課題,觀點獨到,稍後發表。
 
原刊於《明報月刊》11月號。
 

 

文灼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