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篇題目,讀者朋友可能會覺得奇怪。只看過電影、電視劇或者漫畫,甚至剛於2018戊戌年推出的英譯版,都有可能不知道分為四卷各十章的新版,即是金庸於七十年代修訂,由明河社出版的《射鵰英雄傳》;每卷首頁都有印上一個白石老人的篆刻閒章。抱懷疑的會質問 :《射鵰》裏面就不是已有齊白石的足跡嗎?還需要多作解釋,似乎多此一舉,想得太多了。
四方印章,分別是一卷《江南布衣》,二卷《要知天道酬勤》,三卷《花未全開月未圓》和四卷《秋風红豆》,二卷還有一幅齊白石的畫作「鐵柺李」,金庸認為畫中人好像洪七公。
讀者若然認為金庸只為裝飾書本設計,加入藝術元素和豐富歴史資料來提升小說品味;就是輕視金庸鋪排啞謎的細密心思,又再錯過一大解謎線索,遇到寶藏卻空手而回哩!
金庸為《江南布衣》註明係齊白石為徐悲鴻而作。其餘叁個方章,金庸只簡單顯示印文內容,無再深入交代背境與因由。
印章寓意調轉與合而為一
單刀直入,無謂宛曲。筆者敢斷定金庸借齊白石的印章來寓意小說內兩大啞謎,「調轉」與「一箭雙鵰、合而為一」。
先解「調轉」,筆者略懂印刷原理,故亦幸好明白印章巧妙之處是必要把文字「倒轉」雕刻而成。金庸暗示整部《射鵰》是擬用雕刻印章的技巧,即是以倒轉的方式編寫。這個寓意不是很清楚嗎?先用兩方朱文印,後兩卷又故意選取兩方白文印,也有調轉的含意。
「江南布衣」別具意義
大師齊白石詩、書、畫、刻四絕功夫皆精湛超凡,也曾為眾多顯赫名人做章贈畫。例如梁任公(東邪),蔣介石(西毒),有師徒之誼的京劇大老倌梅蘭芳和胡適等等。金庸在大量著名印章之中,為首卷選用「江南布衣」一定別具意義。
當讀者能解開另一啞謎「一箭雙鵰,合而為一」,便能揣摩得到金庸的心思。齊白石與徐悲鴻,一對忘年之交,兩人曾以合作方式繪畫作品。舉例一幅《松鷹圖》,徐悲鴻畫鷹,白石老人補松。另一幅《妙機其微》,由徐悲鴻布地,齊白石畫青蛙蝌蚪與水紋。兩人合作的作品都是難能可貴,不可多得的佳作。
由兩人協力創作,與金庸在小說內反覆提出用「合而為一」的方法來鍛練武功,以及解決紛爭的秘訣同出一轍。金庸亦貫徹始終,用合而為一的寫法來架構小說的人物和故事場景。
貌似複雜,其實簡單。解開兩個啞謎的密碼就在眼前,金庸再仿照祝英台在「十八相送」中用近在咫尺的比喻來提醒讀者。祝英台見到水井中她和梁山伯二人的照影而甜美在心,笑盈盈對梁兄表示兩人是一對男女。照影是調轉的鏡像,祝英台眼裏是一雙情意綿綿的鴛侶;讀者將這景象和印章蘊含的意義聯想起來便一清二楚,明白金庸的用意。只是多年來讀者又好像梁山伯般懵然不知,枉費好意而沒有猜破啞謎罷。
齊白石化身石彥明
既然用了白石老人的印章暗示《射鵰》隱藏的啞謎,金庸又怎會錯失機會,不將大前輩的傳奇往事挪移到小說之內呢? 金庸明明展示了齊白石的作品,卻又故弄玄虛將他隱藏在情節之內。
《射鵰英雄傳》人物眾多,金庸為每個角色起名時肯定費煞思量。與主要角色有對話,而且影響劇情的人物自然需要有名有號,例如枯木和焦木兩位佛門師兄弟。
但是在曲三酒館密室內,出場時已死去多年,只遺下一副白骨的角色,金庸都特意為他取名;可見金庸又一次布置謎局,要讀者去猜這個人物的現實身份。黃蓉道出這人用一刀刺死師哥曲三,身邊有一金牌刻着一行字「欽賜武功大夫忠州防禦使帶御器械石彥明」。
這副白骨生前是御前帶刀侍衛,姓石名彥明,武功高強,尤其是刀法。白骨傍邊的金牌是印章的反射隱喻;製作金牌的方法正正和印章相反。篆刻功夫最重刀功,白石老人創研一套單刀沖刻的技巧而獨步天下。金庸順勢把它演繹為上乘的刀法武功,曲靈風便注定死在石彥明刀下。齊白石的畫作享負盛名;曲三潛入宮廷盜取的名家大畫,被東邪黃藥師蔑視為泛泛之作,又是金庸故意調轉來寫。
直觀「石彥明」三字,極難猜到真實人物之名字。請讀者把「石彥明」三字拆解調位,暗藏的「齊白石」便在眼前,無需多解。
家在揚州梨花深處
還不足以肯定齊白石的戲份嗎?白石老人有一方印章「家在揚州梨花深處」。《射鵰英雄傳》故事初起在南宋首府臨安鄉郊,即現在的杭州市。金庸把曲三酒館設在牛家村,對劇情發展十分重要,亦是曲靈風被逐出桃花島後與獨生女傻姑相依為命的家園。金庸只是將酒館位置由揚州搬到較鄰近臨安的牛家村。
曲靈風是劉半農
筆者何以肯定這個推論,只因這個謎題比石彥明較容易破解。既已知石彥明是指齊白石,和他有交往的劉半農,就是黃藥師的門生曲靈風。劉半農便是曲三酒館的主人,酒館密室亦是兩人喪命之處。要知道「家在揚州梨花深處」是齊白石為劉半農所作。兩位相交竟然成為同歸於盡的對手,亦是金庸一次調轉命運的示範。劉半農是曲靈風其實簡明易解,皆因「半農」為「曲」也。揭曉兩個名稱謎題,知道金庸把齊白石和劉半農穿梭在小說與現實之間。
「江南布衣」所指何人?
金庸偏偏沒有用上「家在揚州梨花深處」這方印。筆者解開謎團後,感知金庸定必經過深思熟慮;皆因「江南布衣」內含更為重要的意義。
筆者認同部分讀者對印文的詮釋,四方印章代表小說四卷劇情的進展。「江南布衣」是指郭靖七位出身布衣的師父「江南七俠」,亦交代故事初起自江南地方;齊白石、徐悲鴻亦是一介布衣。但撲朔迷離,金庸所指其實是另一位布衣的故事。此名布衣地位極其重要,是引發整部小說故事之重要人物。請讀者稍候,《射鵰解謎》會為大家揭曉這位布衣的身份。
既然金庸不用,筆者依樣畫胡蘆,把「家在揚州梨花深處」印在《射鵰解謎》上卷首頁,盼望讀者明瞭金庸是以印章布下謎題。
選定下卷用「中立不倚」
既已選定「家在揚州梨花深處」為《射鵰解謎》上卷首頁的印章,筆者為下卷再揀選齊白石的方章「中立不倚」。
「中立不倚」出自《禮記‧中庸》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或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選取這方印是要揭示金庸在《射鵰英雄傳》內記載了100年前,「江南布衣」所指那位堅守信念的布衣文人,面對無情批判和世俗誤解的故事。大家會看到金庸展現他抱打不平的俠義心腸,為歴史中的弱者出頭。讀者亦可從這故事比照查良鏞先生筆政輿論機構時,有所堅持的處事態度。
最後,引查良鏞先生一段說話:
「英國名報人史各特(曾任《曼徹斯特衛報》總編輯57年)的名言。
Comment is free, but facts are sacred.
事實不可歪曲,意見大可自由。
──C. P. Scott(1846–1932)
我在上海《大公報》作小記者時即服膺此言,其後主持香港《明報》,常以此和同人共勉。」
個人簡介:
「庚戌子」是寫作新手。未遭遇過戰爭洗禮,但經歷過朝代更替,千禧巨變。喜歡尋找另類角度去解釋事物,在兩個世代夾縫中做橋樑的工作。見到近年世事問題多多,嘗試用有限的智慧在日漸沉澱水清的歷史內,找可以解惑舒憂的答案。
!doctype>《射鵰解謎》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