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燊昌博士,精算師,從事保險業40年,現為利承昌集團主席、承昌慈善基金主席。1984年獲選為香港十大傑出青年。28歲考獲香港出生第一張英國精算師執照,曾擔任多間跨國公司如 AIA、Aetna、ING、中國太平洋保險等高層及總裁要職,創立台灣安泰人壽。
他是香港大學理學士,讀的並非精算學位。40年前他半工讀了三載,便考得精算師執照,這至今仍是香港紀錄。原來一位英文老師曾教過他如何考試:要定最高的目標,萬一失手了,成績都不會太差。「我從此學會用最高的標準要求自己。」
為事業奮鬥:目標明確 自律堅持
他半工讀時自律極嚴,特別讀了一本書 How To Study,學習如何管理時間(「當時錢不多,但很捨得買書。」)「首先要定好目標,一個便夠了,不要貪心。集中非常重要。最怕目標不明確、精神不集中,時間就會白白浪費。我當時非常集中,唯一目標便是精算考試。」
1970年代攝於倫敦英國精算學院外。(受訪者提供)
「然後做個圖表,每日記錄自己在這目標上花了多少時間。有數得計,不能『走雞』。」當年僱主不為員工提供 study leave(準備考專業試公休),他每天準時九點上班,五時許回家,睡兩三個小時,吃了晚飯就開始讀書,每晚九時讀到凌晨三時,「上班時專心工作,讀書時專心讀書。」電視都少看,更遑論應酬。周末也繼續讀書,操練試題,周日才放假陪太太。他笑說:「我現在周日有時都沒空,她覺得當年我給她的時間反而最多。」
當時他的處境頗為艱苦,其實不易潛心讀書。從政府 EO 轉職保險行業,薪金少了三分之一;兩年政府經驗,一筆勾銷,因為職務兩不相干,公司只待他如新入職的培訓生。供養父母之餘,又剛剛結婚,自立門戶,租金雜項開銷不少。「而且我比較大男人,不喜歡太太工作。要結婚,我就要養得起她。」
「當時仍然以現金支薪,兩星期一次。有次我打開糧袋,裏面居然全是零錢。原來扣掉考試費、書簿費,我只剩下幾毫子糧!(當時月薪為1200元)」只有考試合格,公司才會發還考試費,從不預先墊支。那兩星期自是過得淒苦,小夫妻打破豬仔錢罌,總算捱過支薪前夕、最窮那日。「吃了晚飯,我見還剩下點零錢,就跟太太說,不如還是看套電影啦,明天出糧,使埋佢啦。──那一日,卻是我們一生最難忘快樂的一日。」
他說當時每考上一科,就加薪一次,說時仍喜形於色:「你想想,不是給你200元就算,是每個月都加薪200元!這樣考試很有動力。」他一切都已押注在事業上,只能不斷讀書考試。結果未夠一年,薪酬已比當年做 EO 更高。上司眼見他過關斬將,節節勝利,卻皺起眉頭「興師問罪」:「 有無搞錯啊?你 pass 得這麼快,我部門的預算都被你『搞彎』(搗亂)啦!」有同事早他五年入職,都趕不上他,公司便擢拔他為主管,開始領導同事工作。
他為東家改良精算技術,有汗馬之功。那是沒有電腦的歲月,保險保費全由人手計算。「有時候改了一個 assumption(假設),又要重新計算,精算師和實習生都很辛苦。」有一次公司要調整全東南亞的保費,每個地區至少要計算半年,同事都叫苦連天。他靈光一閃,發現一個數字間的特別關連,革新了方程式,從此每個國家調整保費所需的計算時間,足足節省了5個月,那時他還未考到精算師執照。「只要用心,定會找到方法改良程序。」
他回頭看去,覺得「經驗」深淺不在年資,因為獲取經驗有特別方法,不一定會隨時間自然累積。「真正有用的經驗,是要用腦獲取的:你要觀察上司、同事的辦事手法,例如如何主持會議、撰寫公文,還有他們如何待人接物。你要想想如果你是那位同事,你會如何處理那件事?是不是同樣做法?有何後果?──不斷思考,便是累積經驗。」要練好「內功」,就要勤於觀察。「當時我每完成一件工作,稍有餘暇,就會翻閱公司檔案,思考、模擬許多場景。幾乎沒有人會這樣做。」疾風知勁草,碰巧公司遇着客戶難題,群雄束手,他年資尚淺,卻能提議解決方法,追述公司歷史經驗,當下同事、上司都不得不另眼相看。如今資訊流通,職場新人的學習材料比以往更多更廣,潘燊昌說,不能看過就算,要動腦想想如何用得着。
要與別人彼此信任,互相尊重,不要老想着別人會如何欺詐自己,「就是『整蠱』我也不怕。我會想,我還算是個人物,人家才有興趣整蠱我,我還怕你不理我呢。」
與同事溝通:難得糊塗
他升為主管一年後,又升經理。平步青雲,難免有人看不順眼,自己也覺得與同事相處不易。此時他已考得精算師執照,試場苦旅告一段落,於是轉而讀書鑽研管理。後來調職馬來西亞,又向公司自請進修管理課程。他說與下屬相處,尤其比自己資深的下屬,溝通清晰無礙,至關重要,一定要學習避免言語誤會。「最好的做法,就是請他將你剛才說過的指令,複述一次,你就會知道他是否明白、有否聽清楚。」這技巧也可用於夫妻相處、教導小孩。他感嘆:「其實什麼管理最好呢?Self-management 最好。每個人都為自己的工作負責,公司用於管理的費用可以減少了,每個人亦得享自由。可惜大部分人都只當自己是僱員,對工作沒有承擔,只想做好工作就放假,這樣他自己和公司,都前途有限的。」
保險行內有各色人物,有時也免不了品流複雜、刀光劍影。他提及帶領團隊,笑說像管理電視台。「營業員就像明星,我要小心翼翼應付,萬一惹惱他們,負氣不做生意,那便麻煩了。一定要和他們好好溝通。」溝通的基礎是平等:「員工不會覺得因為你是老闆,就凡事都是你說了算。要大家同意追求同一目標。」他雖然是精算師,但覺得「數口精」未必是高層管理者的優勢。同事相處,很多時「難得糊塗」,不必計較太多。「應該是要雙贏的:我有着數時,你也有着數。」彼此信任,互相尊重,不要老想着別人會如何欺詐自己,「就是『整蠱』(作弄)我也不怕。我會想,我還算是個人物,人家才有興趣整蠱我,我還怕你不理我呢。」
不跟下屬計較,亦不跟上司計較。「上司為什麼賞識我呢?因為每次升我職,我都不問加薪多少,只問下一階段需要學懂什麼、接受什麼訓練,讓公司發展得更好。」他覺得如果自己表現出眾,自然會加薪升遷,尤其年輕時最重要是練好自己的「內功」,不要太計較。
潘燊昌特別提醒初出茅廬的年輕人,應如何跟前線主管相處。這些主管年紀可能只比新人大幾歲,經驗可能只比新人多三五年,最沒有安全感,也容易忌才。年輕新人跟隨他們辦事,可能會面對如此困境:提出意見時,前線主管或是敷衍了事,或是冒名領功,甚至狐假虎威,假傳高層「聖旨」攔阻,又或故意只將簡單任務分派新人。「然後你會覺得我讀大學來做什麼?就是為了做影印這類基層的工作?」他鼓勵年輕新人繞過這種想法,明白年輕主管這樣行事,其實很是自然。「你可以這樣想:這個不能全怪他,他經驗只比新人多一點,能夠如何生存呢?」其次,「就算只是分派到影印的基層工作,也要做世界第一的影印專家。」每件工作,都當成學習忍耐與創意的機會,不單是為別人服務。「這樣就會惦(成功)了。」
這些心得,潘燊昌並非空口說白話。他做過兩年EO,總算是官,後來入保險公司第一日,上司便叫他剪報、做手工圖表,但他不抱怨,決心要做得比誰都好。
「你能這樣處事,當公司有更重要的任務時,才會放心交託給你──因為知道你有誠意,不是隨隨便便交差就算。你明日就請辭、另謀高就也好,都要跟自己說,今天我要做到最好。」他說人生苦短,不做最好的事,不值得。
助人自助 氣度致勝
「這是為了對得起自己,不關公司的事。這樣想,你就不會不服氣,不會覺得明明上司、公司作踐你,你還要讓他們佔便宜。──其實對別人大方,就是對自己大方;你氣度夠,才會有人幫你,你才會成功。」潘燊昌說,我們永遠不知道未來能幫助我們的 mentor 在哪,只能盡心工作,讓人看得到你值得幫助。
他引述美國 Gordon College 校長 Michael Lindsay 的研究,總結100名成功者的共通點,發現他們都曾有一個重要的 mentor。這些 mentors 曾經關心、照顧他們,還帶來一些重要的啟發,教他們一生受用。
「我希望今生無論遇見誰,都能帶給他幫助──如果能抱這份態度做人與工作,不只幫到助人,自己也賺得經驗。舉個例子,你讀書時,知識何時學得最牢固?何時最能融會貫通?就是教導別人之時。其實幫人一定無蝕底(不虧本)。」
除了「計較」,潘燊昌笑說還有一個「教」不能信:比較。「當我們與對方比較,對方也會跟我們比較;大家耿耿於小事,便難成大事。何況比較多是負面的,徒令自己不快,影響工作熱誠。」
Make A Difference:安泰人壽台灣921大地震賑災經驗
「做一件事,不應只為了取悅客戶,亦要為了要社會更加美好。」Make a difference 是潘燊昌的座右銘。「這句話通常解釋為與眾不同。不單是這樣,是還要 make a difference to society,這應該是我們的目標。」他憶述在台灣做過的的兩件往事,如何有利於公司,又能惠澤社會。
他在台灣創立安泰人壽時,招聘的經紀八成是女生,美國總公司覺得奇怪,他當時如此陳述原委:「台灣文化,女性產後要照顧孩子,大都不會做全職工作,但這些女性很多是大學生,很有潛質,不應浪費才華。她們如果從事保險,就能自由分配時間;照顧家庭之餘,還有機會好好發揮。」這些女生,談吐教養不俗,客戶樂於信任,對公司業績深有貢獻,也令保險業更加人才濟濟。
1999年台灣921大地震,一般企業都按規模大小各自捐款,安泰人壽也正思索如何施援。潘燊昌的想法與別不同:「我們(安泰)創業不久,規模不大,資源不多,應聚焦幫助最有需要的群體。」他決定助養所有受災孤兒,直至他們大學畢業。「我事先不知道孤兒數目實際有多少,但心中大約估算過數量,知道公司可以負擔得來。何況捐款每年攤分,不必一次付清,不會影響公司營運。」
他大計初定,經紀已逼不及待奔赴災區,自掏腰包發放第一輪捐款,向每名孤兒送上一萬元。「救災最緊要快。」為了及時賑災,小孩只需有兩人證明為孤兒,經紀即可發款,然後向公司申請付還;安泰其後每月向該名孤兒捐出一萬元。孤兒不必立即提供身份證明,可以先領款、後核實。如此安排,實大異於政府批款步步為營。「許多災民在地震中失去了所有的證明文件,一時領不到政府資助。所以當時記者會上,有記者問政府,地震產生了多少個孤兒,政府說是20多個,我說我們安泰已捐助了253個。」後來發現誤發了兩個,那兩萬元並沒有追還。「其實我覺得政府也應該勇於承擔,即使誤發了撫恤金——其後證實受款者不是孤兒——也要告訴民眾,緊急情況下,這種所謂浪費公帑的錯誤是值得包容的。」
安泰樂意承擔孤兒的生活費,遠近親友遂無後顧之憂,放心領養,許多孤兒於是有了新家,不須寄身孤兒院。潘燊昌憶起有同事坐的士上班,如常繳付車資,司機以安泰為良賈,堅辭不受。又有客戶來信安泰表明心跡,不欲轉投其他保險公司,只希望安泰長長久久,孤兒有所依傍。「同樣是捐錢,不過捐的方法不同,就 make a difference。」
當時另有一間企業,一筆過向災民捐出鉅款,輿論卻以其為業界龍頭,批評過於慳吝;企業於是決定加厚捐贈,竟依然逃不過抨擊。相形之下,安泰捐款並非最多,卻聲名大震,五穀豐收,幫了孤兒之餘,還節省了不少廣告預算。民眾都感激他們為孤兒着想,深謀遠慮,錢捐得更有意義,更有人情味。
1999年安泰人壽獲台灣總統府頒授大綬景星勳章。(受訪者提供)
潘燊昌9句給年輕人的話
一、就算只是分派到影印的基層工作,也要做世界第一的影印專家。
二、首先要定好目標,一個便夠了,不要貪心。
三、Decision making is real work. 這是最值錢的職務,也是唯一真正重要的職務。
四、什麼管理最好?Self-management 最好。
五、真正有用的經驗,是要用腦獲取的。
六、有兩個教不能信:計較、比較。
七、有人整蠱我我也不怕。我還算是個人物,人家才有興趣整蠱我,我還怕你不理我呢。
八、Make a difference.
九、難得糊塗。
相關文章:
永遠的安泰總經理潘燊昌:為什麼還留下做錯事的員工?——最佳管理不靠數字靠關心
保險教父潘燊昌談退保:應設基金投資衣食住行 強積金須加入 iBond 元素
(圖片:灼見名家傳媒,部分為受訪者提供)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