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文:〈文化是香港的隱藏資產〉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易傳.繫辭下》
上回筆者談到,儘管大部分港人都不自覺,香港文化其實是我們的隱藏資產,從歷史和宏觀角度看更是特別珍貴。
中西文化交匯 竟可務實和平
香港雖然偏處中國一隅,在形塑中華文化上可能談不上有什麼地位,卻也在神州大地混亂不堪時,成功接收和保存中華文化的精髓。
過去數千年以來,中華民族一直以自己的文化自豪,直至百多年前那場波瀾壯闊的五四運動出現。這場新文化運動,一方面意味着這艘航行了數千年的「中華文化鐵達尼號」將近擱淺,中國人對自家文化的認識程度出現警號,一方面也反映了西方文化的強大。
偏偏在香港,兩方文化可以和平、平等地共處,更不自覺地孕育出一股獨特的文化。香港人或者早已習以為常,但對香港以外的炎黃子孫來說,卻是一場極大的思想震盪,至今如是,當中便包括近代中國革命先驅、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
從孫中山看港人精神
早前,著名歷史學者丁新豹教授在皇仁書院演講,便回顧了100年前孫中山回到母校香港大學的演講。當時,他是這樣說的:
我有如遊子歸家,因為香港與香港大學乃我的知識和思想之誕生之地……究竟我是從哪裏和怎樣產生革命和現代思想? 它們就是在這個地方──香港這殖民地──產生的!我30多年前在香港讀書,在閒暇時,用了很多時間在香港的街道上逛……香港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因為這裏平和有序;這裏作文藝創作不會受到干擾。我每年兩次回到我在香山的家,會即時感受到很大的差距──那裏混亂代替了秩序;不安全代替了安全。
(I feel as though I have returned home, because Hong Kong and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re my intellectual birthplace……Where and how did I get my revolutionary and modern ideas? I got my idea in this very place; in the Colony of Hong Kong! More than thirty years ago I was studying in Hong Kong and spent a great deal of spare time in walking the streets of the Colony……Hong Kong impressed me a great deal, because there was orderly calm and because there was artistic work being done without interruption. I went to my home in Heungshan twice a year and immediately noticed the great difference. There was disorder instead of order, insecurity instead of security.)
孫中山的革命理念可見來自他在香港生活時的耳聞目睹。但更令人拜服的莫過於他對革命事業的無比堅持和百折不撓,即使看似那麼以卵擊石、痴人說夢。這種信念會否也是源自在香港生活多年的經驗?或許,他曾在心中默許,既然在香港的中國人可以這樣生活,中國怎能無法做到?
確實,一直以來香港人口大部分都是華人,他們特別之處在於沒有什麼意識型態包袱,只用務實的態度(同時也有堅毅一面)不斷看待、取捨中西兩方文化的不同特質,因而不知不覺間「因需要而創造了美德」(creating virtues out of necessity)。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將這個過程理解一場文化融和實驗,不斷在香港上演。
勿仰仗外來力量建設香港
進一步推演,香港能否繼續善用這股獨特的文化基因,將會決定香港未來的走向。無疑,建立國際金融中心可以依靠外來的力量,例如一些制度法規。但長遠而言,假若缺乏這種務實的態度,只是搬字過紙,就一定無法走得遠,走得久,走得出自己的風格與氣派。
近年,中外關係、香港社會都經歷了不少轉變,香港能否維持成功一面,甚至更上一層樓,就在於能否適應這些轉變,即本文開首引用那句的內涵。筆者認為,香港有能力在文化藝術等不同層面繼續開拓,將於下回進一步闡述。
「香港傳奇的未來」系列 25
聯繫作者:[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