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

在華人社會中,人們通常比較內斂,對於描述個人感受、表達內在需要、提出請求都不太在行,而這些正正就是非暴力溝通模式中所提出的各步驟,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改善人際關係?

不知大家有沒有留意非暴力溝通的模式(Nonviolent Communication),是由心理學家盧森堡博士(Marshall B.Rosenberg, PhD)所創。亦有人將其譯作「和諧溝通」、「善意溝通」和「愛的語言」。

換位思考促進和諧

有時候我們急於表達當刻的情緒,就會以批評、責怪、抱怨、責罵,甚至羞辱的態度說話,目的不是使對方難受,而是因為期望對方可以理解自己的想法。但傷害性的說話一說出口就覆水難收,破壞了彼此的關係,這些可以被稱作暴力的溝通,說話就如拳頭,使彼此遍體鱗傷。

盧森堡博士所推動的非暴力溝通模式是為了使人與人之間建立一個雙向而有效的溝通,從而減低因為不良的溝通方式而引起的緊張關係、誤會及衝突。目的是透過有效能的溝通方式促進關係的建立,使我們更能表達個人的感受。

同理心的展現就是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在雙方的溝通過程中了解對方的需要和感受,從說話內容中實現認知同理心(Cognitive empathy)、從體會對方感受中實踐情感同理心(Affective empathy),以換位思考的方式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

非暴力溝通模式有四個核心步驟: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清楚表達個人感受與需求

觀察是溝通第一步,要客觀地觀察事實。客觀地觀察是指運用視覺、聽覺、觸覺等了解當刻的環境,不加上個人的評論和感受,純粹以陳述的方式描述出所觀察的事。例如:「我看到你翻開我的日記」、「我在比賽中落敗」、「今日公司安排了5個會議」,單純地描述出自己的經歷,讓人先了解到事件的經過和發展。

感受是第二個步驟,而感受又與理性有所不同。表達個人的內在感受是可以透過與情緒有關的詞彙,如愉快、興奮、傷心、憂慮、疑惑等。例如:「我有些驚訝」、「我感到很失望」、「我覺得很疲累」,讓別人了解到發出訊息者的個人感受,這可能是很關鍵的環節,因為講道理之時,要先講心理。

第三個步驟是說出自己的需要,是與個人價值觀有關的,目的是讓自己和對方了解引起感受的原因。盧森堡博士強調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需要,不是因為自私或自大,而是一個正常的生活所需。要直接地說出個人的需要,例如:「因為我着重私隱」、「朋友的安慰會令我感覺比較好」、「我需要多點休息時間」。直接向對方表達自己的需要,反而比委婉地期望別人猜想更簡單。

最後一步是向對方表達出個人的請求。例如:「我希望聆聽及了解當中的原因」、「我想你今天晚上陪我看電影」、「我希望你能協助我完成今天的家務」。提出請求時亦是要用明確的字眼,讓對方清晰地了解他能為我們的需要作出什麼行動。當然這是個請求而不是要求,如果對方未能滿足這個請求,我們可以再與對方討論一個雙方都願意接受的方案。

建立完整溝通架構

在華人社會中,人們通常比較內斂,對於描述個人感受、表達內在需要、提出請求都不太在行,而這些正正就是非暴力溝通模式中所提出的各步驟。因為有一個完整的溝通架構,非暴力溝通的說話技巧是可以透過多加練習而達到的,以「當我看到……」、「我覺得……」、「因為我需要……」、「你可以……嗎?」的說話架構,使聆聽的人更接近自己的所思所想。

要完全跟隨非暴力溝通模式指出的所有步驟去完成對話是困難的,也沒有辦法將每一句說話都變成特定的架構,然而整個關係中和諧和友善的氣氛比所有說話步驟都重要。

溝通是雙向的,非暴力溝通模式的理念是有利於整體的關係建立,縱使在實際應用上有一定的難度,但至少嘗試踏出第一步才可有後續的成果。在未熟悉表達句形和架構時,可以先嘗試使用同理心,靜默地了解別人說話中隱藏的感受和情緒。其後再逐步嘗試作出回應,並表達個人的感受。

期望大家詳細研究非暴力溝通的模式,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出來,建立和諧的溝通。

彭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