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神話,進入信史時代的商朝

商人尊神尚鬼,每事必卜,遂造就了中國最早的文字及歷史記錄──甲骨文,中華文明從此脫離神話、傳說的蒙昧階段,進入信史時代。

李學勤先生曾經這樣高度評解三代文明,他說:「三代是中國古代文明由定型到興盛的時期,在整個人類文明史上據有重要的地位。三代雖然遙遠,就文明的脈絡而言又和我們相當切近。」還說:「三代究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淵源,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不能不溯源至此。」(註1)這是確實的。說三代文明遙遠,那是因為它畢竟離我們的現實生活已有三四千年的歷史,三代基本上是站在中華文明的起跑線上;說三代文明切近,那是因為三代人所創立的那些偉業、觀念、禮儀、制度,至今還活在人們的心中,成為後人不可或缺的精神給養和思想養料。見證於文獻和田野考古的某些史實,鮮活而生動,宛如發生在昨天一樣。

商王朝是繼夏王朝而起的「三代」第二朝,在「三代」中是承上啟下的一朝。自成湯滅夏,到殷紂覆亡,共傳17世31王,約600年時間。(註2)從單個王朝來說,它是中國歷史上時間最長的一個王朝。從三代的文化定型和文化興盛視角看,它上承夏文化的精華,下開周文化的新局。

中國歷史朝代更替表(殷商部分)
中國歷史朝代更替表(殷商部分)

近年來,學術界對於歷史研究的一個重大成果就是,肯定了三代時期已經形成了華夏範圍內的統一局面。李學勤說:「有些人主張秦始皇第一次統一中國,這是不夠確切的,因為夏、商、周已經有了統一的局面,秦不過在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並峙分立之後,完成了再統一而已。長期的統一,為中國文化帶來了相當普遍的共通性,由中原以至邊遠,在很大程度上道一風同。」(註3)

甲骨文的歷史價值

在維護天下統一、促成「道一風同」上,殷商王朝是有建樹的,也是值得我們大書特書的。殷商王朝最大的文化成就在於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種相當成熟的文字,是商王及商代王室貴族占卜和記事的文字,主要刻在龜甲和牛骨上。甲骨文字的單字現在已發現有4,000餘字,出土的甲骨有10萬片以上。可以說,甲骨文是一部刻在龜甲和牛骨上的殷商史詩。《史記.殷本紀》對殷商系譜作了明確的記述,太史公自己說:「余以頌次契之事,自成湯以來,採于《書》、《詩》。」他採於《書》、《詩》的這些材料是否靠得住呢?當時條件下無法證實。現在,殷商人自己的記述為人們提供了鐵證。正如考古學前輩李濟說的:「甲骨文的發現提供的新知識,與2,000餘年前司馬遷的記錄相比,雖說是對每一個先公先王的認識,增加了許多,而對司馬遷排的這一朝代先公先王繼承的秩序,新材料只把它加了強有力的證實。」而這「證實」兩字的分量又有多重啊!

從一定意義上說,至今發現的10萬餘片甲骨文,是一部全面記述殷商歷史的百科全書。相隔數千年的古奧的甲骨文,字形離今天的漢字很遠,艱澀難懂,但甲骨文中蘊涵的豐富文化信息逐漸被挖掘出來了,被解讀了。這些內容涉及殷人的經濟生活、政治軍事活動及意識形態方面的狀況,如農業、畜牧業、漁獵、軍隊、監獄、戰爭,還有鬼神崇拜、天文曆法、氣象、醫學、建築等。它們在本書中均有體現。然而,本書中某些專題如小臣職官、方國地理等雖作了一番考釋,但由於時代久遠,加之古文字語焉不詳,也許在論述上比較專業。

夏代是個天下統一的王朝,它的統一是與治水大業緊緊聯繫在一起的。治水成功後,劃分了九州,從中央派出了九牧到各地去實施管理。商代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強了中央與各地「方國」的聯繫。目前,已發現的商文化遺址有500多處,廣泛分布在陝西、山西、甘肅、內蒙古、遼寧、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廣西等省區。商作為一個統一的王朝,有效統治區已經拓展至東到大海、北至內蒙古、西南至四川廣漢一帶的廣大範圍。

《尚書》唐虞夏商周先祖(《書傳大全》)
《尚書》唐虞夏商周先祖(《書傳大全》)

註1,李學勤、張耀南:《李學勤講中國文明》,東方出版社,2008。

註2,「過去的史家,把這一朝代有時稱『商』,有時稱『殷』,也有稱為『殷商』的。這三種不同的稱呼並見于先秦時期的記錄。」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商族起源」,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商朝的年代,夏商周斷代工程認為約510 年(約前 1600 年-前 1556 年),董作賓(1895-1963)認為 655 年(前1766 年-前 1111 年)。

註3,李學勤:《李學勤講中國文明》,東方出版社,2008。

新書簡介

書名:【殷商】從神話中走來

主編:李學勤、郭志坤 著:王進鋒

出版社: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7年11月

叢書系列:細講中國歷史叢書

系列介紹

「細講中國歷史叢書」從夏商周三代寫起,一直到最末的王朝清朝為止,全套共十二冊。

通俗而雅,是這套叢書的一大特色。雅者,正也。通俗,不是低俗,亦不是庸俗,它是建立在科學和學術的基礎上而展開的。這套叢書把應該讓讀者知道的歷史現象和歷史觀念,用最淺顯明白的方式告訴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