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取文化下的荒謬劇──從鹽叔和Tommy仔之跌下神壇説起

3000年前孟子曾有如此感概──「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香港到底是已然的世衰道微,還是依然的東方福地,我們不妨從鹽哥和Tommy仔等人的爆紅和墮落事件中,靜下心來,作一客觀誠實的判斷和反思。

這幾年突然冒起,被不少人視為偶像人物的「草根哲學家」鹽叔(楊俊賢)近日負面新聞連連,又是謊話連篇,又是隱瞞婚姻,更牽涉「偷食」女粉絲及墮胎事件,人設崩塌,連自己人都馬上與之割席,認為他「大話冚大話」,「有很多隱瞞與謊言」,「好難再信佢」。

鹽叔在聲明中亦承認一直隱瞞已婚,並欺騙女性,造成「好大嘅傷害」,且坦承自己「自私、軟弱、不顧後果、利用咗他人的信任」,決定即時停止自己的哲學網紅活動。

「流浪講師」成偶像

鹽叔的私德如何,是個人選擇,也自負盈虧,本來不值得引起廣泛討論。但他卻是社會事件期間,受本地群體追捧,頗具知名度的公知網紅。如此光環,令他既有十多萬粉絲,也成為「港產天后」鄭秀文「真心欣賞」的「哲學家」,更邀約其參與MTV製作。

可參與天后MTV製作的「流浪」兼職講師鹽哥。(好青年荼毒室Facebook圖片)
可參與天后MTV製作的「流浪」兼職講師鹽哥。(好青年荼毒室Facebook圖片)

光環愈大,影響愈大,責任也愈大,也就必須面對公眾評論。

鹽叔的表面特長是談論哲學話題,或調侃學界同行,言論出位,吸引了不少眼球。但他卻原來並無穩定工作,予以招徠的博士學位其實仍未完成,甚至很可能半途而廢,故此被傳媒稱為「流浪講師」(編按:該詞亦泛指未有全職教席的大專院校教員)。

在學問和見識上,以此履歷,實在不容樂觀,明眼人更心知肚明。他以博士學生的身份,居然可憑已然邊緣化的哲學話題,在文化土壤貧瘠,且缺乏探究精神的商業城市,引起本地文青群體的追捧崇拜,堪稱異事。

如此背景,加上私德有虧,男女關係混亂,雖非罪大惡極,但品行肯定大有問題。

既然如此,接下來的問題是,為什麼如此背景的人,居然能獲得如此廣泛的追捧和崇拜?

香港男神Tommy仔

説到此時,心水清的讀者很可能會聯想起另一位因社會事件而爆紅,但也急速原形畢露的同類人物,那就是目前鋃鐺入獄,前E-kids歌唱組合的成員Tommy仔(阮民安)。

翻看資料,此君在娛樂圈中聲名甚差,曾涉及欺詐歌迷,引起警方調查。但這位背景複雜,且星途黯淡的邊緣藝人,卻在3年前在發聲明支持社會運動後,一夜爆紅,迅速得到本地主流的大力擁戴,被譽為「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香港男神」,和諸位民主政客和正義鬥士平分秋色,風頭一時無兩。

「不爲五斗米折腰」的「香港男神」Tommy仔(中)。(阮民安Facebook圖片)
「不爲五斗米折腰」的「香港男神」Tommy仔(中)。(阮民安Facebook圖片)

爆紅後的Tommy仔又是「義賣」曲奇籌款,又是舉辦「正義」演唱會,曝光率和收入均是極高。更有趣的是,這位中學會考只有1分的「MK仔」,居然連具有牛津博士學位,遊走於上層圈子的沈旭暉副教授,也予以對談,聽取Tommy哥對於民主及正義的諸般高見。

但如同鹽叔一樣,這類人物的後勁實在不濟,原形很快暴露。目前他不但被控暴動罪,也因一早為錢折腰,借社會動亂獲取利益一事,被控洗黑錢罪,涉款逾71萬元。上個月這位香港過氣男神透過代表律師表示,打算承認兩罪,以求輕判。

看了以上兩位香港男神案例,正常人都該會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如斯水平和素質的人物,居然成為大眾崇拜和仿傚的對象?如果不是他們自我淪落,原形畢露,本地群體肯定是依然追捧,繼續崇拜,荒謬劇繼續上演,永不落幕。

我們的社會似乎失去了分清優劣、辨清是非,甚至自我修正的能力。

為什麼?

雜取文化與盲目逐流

這個涉及港人素質的重要思考,其實早在30多年前,已有3位本地知名文化界前輩,作了深入分析,提出真知灼見。

97回歸前,本地文化人古兆申先生、文樓先生及梁秉中教授,共同撰寫了一份文化建議書──《文化回歸的理念和實踐》。此文高瞻远瞩,擲地有聲,認為香港不但需要政治回歸,更需要文化回歸,如果忽略後者,回歸之路必然崎嶇不穩,危機重重。

他們最為關心,也最為擔憂的,就是人的素質。

他們認為,人的價值觀念及文化基礎,主要來自自身民族文化和價值體系。但在殖民地長期重西輕中的文化政策下,香港人相當缺乏這方面的素養和熏陶。長此下來,形成了三大影響深遠的惡果。

第一是原子化個人。由於缺乏核心文化和價值,社會凝聚力必然鬆散,容易瓦解,社會成員的離心與漂浮也由此產生,形成了只重個人利益的原子化個人。

第二是缺乏憑藉,主次不分。由於缺乏核心價值和文化基礎,人們在文化上的分辨、選擇、吸收或再創造都無所憑藉,很容易出現不分優劣主次,卻自以為是的荒唐現象。

第三是雜取文化的泛濫。作為國際城市,香港不乏文化資訊和多元文化,但由於缺乏核心準則和基礎,那麼多元的後果很可能是眼花繚亂,消化不良,只能盲目崇拜,隨波逐流,而不是兼收并蓄,充實自我。(這個自我也從未形成)。

故此,他們一致認為,最終香港人所獲得的,「其實是以模擬、附和或盲目崇拜,隨波逐流為特色的『雜取文化』,看似多姿多彩,實質缺乏原創意念。」

回顧30年後的現實香港,這個分析架構既是入木三分,預測能力也是無比準確,香港社會為忽視文化回歸付出了慘痛代價。而雜取文化所帶來的並非多元和創新,而是眼花繚亂、主次不分,以及見識低下的鑒別能力。

如果我們具有基本的文化素養和清晰的價值體系,我們的社會怎會盲目追捧這類畸形冒起,又狼狽隕落的所謂「男神」呢?又怎會令某類有心人趁虛而入,招搖撞騙呢?社會事件中多少高舉正義之名,實質吃人血饅頭的案例,大家不會那麼快就忘記了吧?

許多評論都認為,在社會事件中,香港社會不但分辨及鑒別能力出了問題,更嚴重的是在犯了謬誤,面對現實之際,也失去了自我調整和修正的能力。

這才是危機之所在。

內地也有反面教材?

不服氣者也許會問,那內地何嘗不是如此,那個妖言惑衆的王林,以及呃神騙鬼的李一道長,還不是得到馬雲、趙薇等名人的崇拜?怎能說只是香港人有眼無珠,缺乏鑒別能力呢?

説得是有點小道理,但兩者還是無法平等類比。

首先,崇拜這類神棍的是商界暴發戶和娛樂圈人士,並非社會主流。此外,當馬雲等名人與這類神棍的合照曝光後,馬上引起社會上的諸般討論,且以批判反思作為思考框架,以歷史文化作為參照基礎,質疑這類暴發戶在精神上的空虛,在文化上的無知。

王林和李一的神棍身份終被揭露,身敗名裂。至於馬雲和趙薇,後來也各自付出了文化匱乏,且忘乎所以的代價。

馬雲、趙薇和「大師」王林(中)的重要合影。(作者供圖)
馬雲、趙薇和「大師」王林(中)的重要合影。(作者供圖)

如此説明了什麼?説明了在一個具有豐富文化基礎,有著堅實價值依據的文化土壤上,人們有所憑籍和參照,即使出現異論邪説,這塊土壤也具有自我調整,自我修正的能力,再不濟也是時間問題而已。

如此社會,也很難淪落到孔子所説「窮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的境況,和偏於一隅的香港很是不同。

本地主流在無癮洩氣之餘,也不要谷住條氣。我們不妨冷靜想想,如果3年前的社會運動能夠成功,現在的鹽叔和Tommy仔,肯定水鬼升城隍,成為執掌本地文化界牛耳的領軍人物,後果會是如何?大家又是否希望時光倒流,樂見其成?

執筆至此,我不禁想起3000年前孟子的感概──「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

香港到底是已然的世衰道微,還是依然的東方福地,我們不妨從鹽叔和Tommy仔等人的爆紅和墮落事件中,靜下心來,作一誠實的判斷和反思。

施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