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佳日,與一眾友伴短線中山遊。主題是參觀石灣陶藝燒造,至於中山美食,豈能錯過。落戶小欖的石灣陶瓷燒造,留待另文書寫,本文分享美食佳餚。
中山小欖鎮,號稱菊城,每年秋冬之交,舉辦菊花展;趁着菊花盛放,菊花宴不可少,加上原來在地美食,就成了雙重特色的佳餚。
以花入饌,總怕有牛嚼牡丹的不文,實則桂花、玫瑰、霸王花、曇花、菜花皆可煮吃。香港人春夏時節泡杯菊花茶,或與金銀花等共煮五花茶,秋冬天吃蛇羹臘味飯,加幾片菊瓣,才覺食味正宗。至於這時節炒灼喫食的茼蒿或皇帝菜,其實也是菊花屬的嫩莖葉。
喫食也講究環境,酒樓內設有長長的流水庭院,游魚芳草小橋,庭院側建有兩層的仿古六角小亭,陶藝書畫處處,氛圍舒泰。30人的團隊,共用餐於一張大大圓桌,有點誇張了;猶幸食桌所在套間擺設精雅,奇石楹聯桌椅,皆有可觀;這氣勢與布局,別具風格。
滿桌盡帶黃金瓣
吃的文化,今時強調精緻,追求細嚐慢品。遇上人多喧鬧,唯一好處是可以一網盡收菜品滿桌;既然吃在菊城,自然是滿桌盡帶黃金瓣。
這趟菊宴菜單大概:脆炸菊花葉、菊花香蕉刺身、菊花酒焗大蝦、荼薇糖菊花八寶飯、菊香八珍糯米雞、菊花扒海參、菊花炒三絲、菊花魚頭羮、菊花千層糕、菊花炸魚球⋯⋯黃菊肚裏送,盤上瓣花份外香。同一處所,連喫兩頓,混搭菜餚有:堂烤一囗肥叉燒、三絲羮、藥膳妙齡鴿、荔枝肉伴酥炸生蠔、醬炒大蝦、紅油海鮮併魚刺身、黃皮醬香骨、堂炒滑蛋龍躉片、欖角蒸海斑、香茅烤焗海鱔、彩椒炒脆鯇、神灣生炒禾蟲、荔枝柴燒鵝⋯⋯菜品豐繁嘴皮亂,林羅滿目色香味,居然不知下箸何處,又有點走馬嚐花的感覺!
特色而簡約的,是菊花香蕉刺身,花瓣不是配角裝盤,整碟黃瓣伴薄香蕉片,瓣香蕉甜好搭配。
時令而刀功稍繁的,是古法原隻炊熟的八珍糯米雞。製法大概是生雞起骨拆肉留雞皮,雞肉糯米伴細料頭,裝回皮內成原隻雞型上色,蒸熟埋獻伴花瓣而成;口味是肉香味豐糯米潤,有特色有睇頭。
炒禾蟲是難得的當造美食。比蠶蟲稍幼長,仿如百足,和味而具藥膳功效,廣東人有「老公死,老公生,禾蟲過造恨唔返」的佳話。但對於少見這食材的港客,這碟禾蟲居然吃剩大半,實在有點可惜。
菊花宴伴酌菊花酒,花香酒香盈桌,未有那觥籌交錯,也可喫得喜樂如東籬把酒的怡然。
黃昏時份,逛小欖菊花展。展場設在戶外大花園,適逢周六晚,遊人頗眾。記得疫情前也曾來遊,大概情況沒有變化。新增的是在湖畔一排美食車,車型微小Q版,車旁的擺攤裝飾各有姿采,售賣各色現場烤煮或飲料,檔主多是年輕人。逛着逛着,遇上銷售紅樓夢酒的攤位,禁不住淺嚐兩口。回看美食車朝氣滿滿的年輕人,頗有白居易《賦白菊》詩的感懷:「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湘,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滿桌地方美食
翌日近午,換個地方,說是喫點心簡餐,結果點心成配角,地方美食又滿桌。菜單大概:香炒脆肉花卷、撈起嫩黃瓣、神坑土蛋瓦砵焗禾蟲、沙溪眉豆糕、上湯浸板藍根、沙溪煎堆塔、蘿蔔清湯腩、小欖八寶飯、脆皮倫教糕、乳香金吒⋯⋯
八人一桌,可以邊聊邊喫,這喫的感覺舒適些。下單寫菜的泰來兄,果然是老饗,不肯放過禾蟲。小蟲掩埋在焗蛋砵,形相消褪了,港客可以喫得滋味舒心些。
主角撈起嫩黃瓣,菊花滿滿下舖酸蕎頭絲,清簡醒目。這食趣居然勾起兒時在街頭喫七彩魚生的憶念。那些年,魚生就是鯇魚片,伴吃酸蕎頭絲、紅蘿蔔絲、葱絲、澆上麻油,何其滋味。今時當然不敢再嚐,但那絲絲鮮味居然猶記。
香炒脆肉花卷,是筆者賦予的名字,其實是炒脆肉鯇。中山鯇,餵飼蠶豆而肉質爽脆,多食用於灼火鍋。廚師鎅花切件如魷魚,熗炒火喉拿捏恰可,魚件如花似卷,色香味全肉鮮脆。
至於那盤似菜心的,菜莖稍幼長而多了點甘味,求詢侍應,一旦知悉是板藍根,整盤菜花瞬被掏清。
與東莞眉豆糕用糯米粉摻製不同,沙溪眉豆糕使用粘米粉,食味輕巧些。秋冬進食眉豆,可補腎健脾胃,祛濕養肺,藥食同源,自會感覺有益又味美。
中山之旅,遇上食材多樣而製作上品的地道佳餚,自要樂得如山谷老人般忘形:「黃菊枝頭生曉寒,人生莫放酒杯乾,風前橫笛斜吹雨,醉裏簪花倒着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