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人曾經歷過腰酸背痛,甚至乎痛至不能入睡。若病徵持續出現3個月以上就是長期痛症。長期痛症不單令到個人生活素質下降,活動能力受限制,社會上整體生產力也會減低了,醫療負擔相應增加。根據2019年流行學研究統計,單是美國本土就有大約25%體力勞動者受腰背痛症所困擾,情緒和工作當然大受影響。
有說腰背痛是「都市病」,亦是香港常見長期痛症之一。曾經有調查指出,10個香港人當中,就有8個曾經患有急性腰背痛,其中部分更發展成長期痛症,筆者今日就講講痛症成因和復原處理方法。
腰背痛實際上是哪裏痛?
首先同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人的腰椎由5塊脊椎骨組成,保護着內臟的脊髓神經和神經根。脊椎骨與骨之間由根腱、椎骨關節及椎間盤連接一起,稍稍形成一個三角形支架。而腰椎的骨骼結構也並非直線,正常狀況下呈現一條生理弧度。腰部依靠韌帶結合肌肉維持上身挺直的姿勢,韌帶包括黃韌帶、前/後縱韌帶、棘間和棘上韌帶;而不同層次的肌肉則協助保持腰部姿勢,其中有多裂肌(Multifidus)、半棘肌(Semispinalus)及由環腹肌組成的腰部核心肌群,保持活動時腰部動態穩定。
腰椎可產生痛症的組織包括椎間盤的纖維環及髓核、韌帶、肌肉、椎間關節、神經線及關節囊,約八成腰背痛患者被診斷為軀體疼痛(Somatic Pain),少部分則為內臟引起的腰痛。另外急性和慢性痛症都可能與焦慮(擔憂、壓力)或抑鬱(悲傷、沮喪)形式的心理困擾有關。
痛症真狡猾 老是常出現
根據文獻, 一般的腰背痛不會引發併發症,但患者要留意是否出現以下病徵:
1. 椎間盤移位可以導致脊椎神經受壓,令到坐骨神經受損。若病人出現肌肉無力、大便失禁、尿瀦留,或接受物理冶療後仍持續痛楚、麻痺,需要接受手術治療;
2. 老年人由於椎間盤及椎骨關節退化,導致椎管狹窄、脊椎神經受壓,有此病徵就可能患上椎管狹窄症。痛楚並不是持續,患者要步行或站立一段時間後才會出現症狀,例如腰痛、下肢無力、麻痺、容易疲倦等。雖然坐下休息可減輕症狀,但再次步行一段距離或持續站立後症狀又會出現,尤以落斜路及樓梯為甚。病者初期只是不能長期站立或步行,及後由於神經線持續受壓而損害,便會出現肌肉無力/麻痺、大便失禁、尿瀦留,需要接受手術治療;或
3. 病人如有不明原因的發燒、體重明顯下降、出現不良健康狀態或其他器官問題,便要及早求醫找出病因,排除是否患有腫瘤病、炎症或內臟病症。
造成慢性腰背痛的成因
都市人工作時間長又缺乏運動,體力勞動工作自然容易受傷,但需要長時間在固定位置工作的文職和服務業從業員亦都容易出現勞損,所以近年腰背痛症有年輕化趨勢(筆者不難發現30出頭的個案)。奈何發病成因很多,情況也不盡相同。
一般而言為機械性因素引致。直接的意外受傷令到肌肉組織撕裂,重覆的負重動作、長期站立或不良坐姿引發肌肉酸痛,以及因年齡增長骨質疏鬆和筋腱逐漸退化等;也有研究認為膝神經功能失調所致,吸煙、肥胖、缺乏運動等不良習慣會加速發病機會。
除此之外,身體兩邊肌肉強度不平衡,而不自覺地長期依賴較強一方的肌肉運動而引致勞損。部分患者因為腰椎盤軟組織突出,有可能壓到神經線引發痛楚和麻痺,要經由臨床檢查、X光或磁力共振檢查才能確認根本原因。
有痛症該動還是不動?
當患者日常活動時感受到肌肉痛楚,會自然地將肌肉收緊減少移動幅度。其實長久落去反令到肌肉縮短甚至萎縮而變成長期痛症,所以因腰痛長時間臥床只會得不償失!
那醫治腰背痛又有何方法?答案在一個「動」字!
一般經醫生診斷後屬輕症的患者,可由物理治療師檢查,常用的治療方法如冷熱敷和手法治療去減輕疼痛,再配合矯正姿勢和特定運動加速復原,如遇關節炎和腰椎間盤軟組織突出引發炎症,或需要藥物治療。
另外處理深層傷患的時候,物理治療師會進行電療、水療、超聲波和以機械牽引腰部。有些個案,治療師會輔以結合東西方療法如手法治療,針灸、拔罐等融入物理治療去緩減腰背肌肉緊張和痛楚,增加活動能力,再配合以鍛鍊肌肉為主的運動療法。短期可能因增加運動量令肌肉加倍酸痛,但當適應後,鍛鍊強化肌肉可防止重複受傷並完全康復。希望大家記緊,恆心和堅持才是戰勝腰背痛的主要因素。
作者簡介:
彭俊耀,明愛專上學院健康科學學院高級講師、香港聖公會福利局轄下診所高級物理治療師、香港物理治療協會高科技發展興趣小組副主席;香港理工大學物理治療學學士、手法物理治療理學碩士、物理治療健康科學博士。曾於多份國際期刊出版文章,議題包括超聲導航幹針、老年膝關節退化和三維立體動作分析,以及多次受邀於醫院管理局大會、澳洲睡眠質素會議及亞太復康會議中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