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本系列文章由關錫堯先生撰寫,豐富資料將水務署歷史及發展娓娓道來。文中資料皆由作者從1970年代入職起及至退休後長期搜羅,最新資料亦由作者近三個月來蒐集而得。關先生動筆撰寫此系列文章原因有六,詳述於第一篇。
重温卓越成就
已刊登的14篇文章詳述了鮮有人留意的水務署的成就、貢獻和面對的問題,讓我們首先重温幾項驕人的成就:
一、15年推出100項改善服務措施並繼續精益求精;
二、17年內把爆喉個案減少96.5%和把滲漏比率降低四成;
三、20年贏得100多個本港和國際獎項,可稱「十項全能」;
四、主辦國際性活動並贏得各地水務專家「更勝完美」的讚譽;
五、把以客為本、承擔社會責任及竭盡所能的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
緊絀人手下創造的奇蹟
在人手嚴重緊絀的情況下,水務署需要應付三重工作量的增長,首先是供水系統的擴展,其次是新的挑戰(一些例子如研發新的水資源和推廣節約用水),第三是市民對服務水平的期望持續提高。要應對這三面夾擊,還能在整體工作和服務取得佳績,並且得獎無數和屢獲讚賞,主要倚賴同事將士用命和長期的個人犧牲。另外部門還須用盡一切可能的辦法,包括改變工作模式、改善工作流程、盡力精簡人手、作出內部資源調配、引進新科技和增加外判的工作。不過,大部分可外判的工作其實早已外判,可增加的範圍實在有限,而外判工作還是不能免卻監管人手的。上述的策略,大致上每個部門都適用,為何只有水務署需要緊縮呢?
萬事有其因
我實在不忍心看到愈來愈多水務署同事,長期像我多年來一次又一次,飽受不合理的工作量和職責煎熬的苦楚,甚至喪失家庭生活。我深信政府中沒有人要蓄意刻薄水務署的員工,而數十年來長期關注水務署的發展,可以解釋導致水務署多年來「十個茶煲七個蓋」的原因,又有幾人呢?讓我嘗試解釋極度不合理現象的主要成因:
(1)在2017年9月1日水務署和「大龍」的工程師系别合併之前(請參閱文章系列之十一),水務署相對是獨立的,「大龍」的工程師職系人員則可在各工務部門輪轉工作。歷來總管所有工務部門的公務員領導人如工務司、地政工務司和現時發展局的常任秘書長(工務),都是來自「大龍」,水務署是他們認識最少的工務部門。
(2)每當政府財政寬鬆,可以「開水喉」的時候,水務署因長期人手緊絀,總是事務繁忙,管理人員分身不暇,難以抽身專心準備申請加人的文件,失去先機;待得申請加人的理據準備充足,往往政府的財政狀況又開始轉弱。水務署是全個政府唯一實施分區行政計劃而不加人的部門就是一個好例子(請參閱文章系列之八)。
(3)自1999年3月至今19年,先後有三位水務署署長是「空降」的,歷時共12年半,他們都需要一段時間了解水務署,到掌握水務署的人手需求時,又可能遇上經濟下滑,再等一會又達到退休年齡了。
(4)在1970年代萬宜水庫工程完成後,水務署再沒有特大型的工程項目,工務計劃如鋪設水管的支出,和橋樑及隧道等工程相比,不能同日而語。(不過,鋪設水管工程費用雖然相對較低,但是監督在地底密集公共設施環境下工作所需的人手,卻不比監督橋樑及隧道等建築工程少。)
(5)水費已經有24年未加價了,這形成了水務署需要愈來愈多補貼的假象。
(6)每隔十多年時間,就會從某處傳出把水務署私有化、公司化或將部分工作或服務轉為私營的聲音,雖然每次的結論都是這些模式,不會比現時的運作更能保證市民可以得到安全的食用水和優質的供水服務,但是每次研究各方案的可行性期間,水務署都會受到壓力,被迫實施進一步的緊縮。最近的一次轉型研究始於1990年代中期,到了2000年代初期,經濟不景,政府推出「資源增值計劃」(Enhanced Productivity Programme),規定所有部門都要節省5%,唯獨是指示水務署要節省10%!
(7)審閱水務署加人建議的局方或財政科人員,多有水務署的整體表現不差的印象,加人建議文件中提到的事項引起的額外工作量,比部門的總工作量不算太多,水務署還承受得來吧!他們很可能因崗位輪轉才開始處理水務署的個案,並不知道這情況已重覆數十年的背景。
(8)水務署歷年來是被審計署和申訴專員調查最多次的部門,有多少人明白原因並非水務署表現不佳,而是水務署的工作和服務範疇最多和最複雜,食水供應又與民生息息相關呢?任何部門哪有可能工作和服務是完美的?審計署和申訴專員都着重「衡工」方面,指出有改善空間的地方,令人誤會水務署「有膏可揸,有汁可搾」;他們未有在「量值」方面,公平地評估水務署的表現已是否已物超所值。
(9)在2000年代初期,政府先後推出了兩次自願退休計劃,俗稱「肥雞餐」和「乳鴿餐」(請參閱文章系列之五),水務署無從估計有多少員工會參加,沒有預設限額,部分職系流失大量員工。
(10)政府數度實施緊縮政策,規定每個部門節省某個百分比的支出。水數署兩個支出最大的項目,是購買東江水和電費,當這兩個價格不受水務署控制的項目不獲豁免節省開支時,只能靠減人來達到節約的目標。
沒有履行的「九二共識」
1992年6月,工務司以書面向水務專業人員協會的主席確認,水務署的人手編制增長落後於供水系統的擴展和市民對服務水平提高的期望,並承諾會對水務署於1987年實施分區行政計劃後的架構作全面檢討並使其合理化。可惜這項承諾,過了四分一個世紀,仍然未有兌現。
合理資源,市民福祉
本港偶然會發生一次重大供水事故,水務署當然責無旁貸,同事勇於承擔,日以繼夜地搶修,任勞任怨。嚴重事故,當然一次都嫌多,但事故的成因,是員工疏於職守,馬虎了事嗎?專業人員在工作上是需要有點空間的,用來思考個案、消化經歷、計劃未來、傳承經驗、防患未然等,不能持續疲於奔命。水務署的專業人員,特別是36年未有增加的首長級人員,長期背負千斤重擔,百事纏身,只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不但個人健康、家庭和生活受到不良影響,對廣大市民亦絕無好處。如果得到合理的資源,水務團隊的服務水平,必可更上一層樓。
正義的呼聲
希望讀者看過及重温全個系列十五篇有關水務署的文章後,齊聲呼應請政府立刻採取行動,消除已發生多年的不公義現象;而全體立法局議員也像年初支持《2017年水務設施條例(修訂)條例草案》一樣,一致支持全面檢討水務署的架構和大幅增加水務署的首長級人員以及整體的人手,讓水務署員工無須長期承擔過重的工作量,由表現優良變得更為出色,同事的付出,亦得到合理的回報;同時亦爭取水費定期加價,讓香港政府已經推行多年的「用者自付」政策全面實施,不會有一個部門被拒諸門外。
特事特辦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在公務員生涯中,一直表現勇於承擔,當她擔任社會福利署署長時,曾經爭取到一次過每區開設一個D1級首長級人員以加強服務;在近期流感高峰期知道醫護人員人手不足時,一次過撥款五億元給醫管局,以舒緩醫護人員的工作壓力;2月10日發生大埔道巴士車禍後又立刻指示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又安排每個受影響的家庭都會由一個專責社工跟進。鄭特首和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先生分别是前任和上任管轄水務署的發展局局長,相信他們兩位首次獲得較全面的水務署實況資料後,不會坐視不理,讓一些持續了四分一個世紀以至半個世紀的不公義情況延續下去。
解救水深火熱之困,刻不容緩
水務署的情況,有如一個人人豐衣足食的富裕家庭,長子經年捱凍捱餓卻因一家之主只顧打理繁忙生意而被忽略,長子自強不息生產力特高正正就是令他陷入水深火熱困境的元兇。
水務署並非電影情節,不可能永遠像湯告魯斯一樣,每次死過翻生,完成Mission Impossible的任務。
水務署的工程師系别已和「大龍」的工程師系别合併,自2017年9月1日開始,所有工務部門包括水務署的土木工程師職系任何職級的人員,一律由土木工程拓展署署長於各部門中調配,假以時日,水務署人員的超重工作量和超低晉升機會定會逐漸彰顯。
不過,水務署人手緊絀問題,和醫管局醫護人員情況不遑多讓,更是長期而非在某些高峰期發生的。談到高峰期,有一點值得關注的,就是2017年至2019年三年,是水務署總工程師和高級工程師以至督察職系人員退休的高峰期,在水務署歷史上首度出現,他們會帶着寶貴的經驗離去,如不及時補充合理的人手和加強傳承就只有讓他們的經驗白白流失了。更重要有一點,水務署已經成功爭取主辦2019年的國際水協會亞太地區會議暨展覽,水務署能否像1996年一樣,在這國際性盛會中贏得「比完美更好」的讚賞,為香港爭光?就要看政府能否當機立斷,迅速展開全面研究和大刀闊斧地解決水務署人力資源的燃眉之急了。
水務署文章系列十五之十五
本系列文章:
關懷你我他,水務是我家(十五之一)
水務十怪,異於常態(上)──不加費,減人手,缺首長(十五之五)
水務十怪(下)──超多逾時,自掏腰包,形勢逆轉,更勝完美(十五之七)
追求公義,結案陳詞(十五之十五)
!doctype>作者簡介
中學就讀於伊利沙伯中學,長記校訓「修己善群」於心,擇善固執。1974年於香港大學工程系畢業後,加入政府為見習工程師,在服務水務署35年半期間,贏得230多個獎項,包括十次最佳男子運動員,2011年退休時是總工程師。他獲同事尊稱為水務百科全書及水務鐵人。
關錫堯熱愛運動和熱心公益,具備無比的幹勁和毅力。自1971年第一屆百萬行開始,他每年最少參加百萬行一次,至今參加了53年。他於1971年首度參加吐露港渡海泳賽,至今約參加過超過100次各項長途泳賽。他於1977年參加全港首屆公開馬拉松,至今未有間斷,目標是要跑足50年全馬。他自1972年開始捐血,至今總共捐了199次全血,成為香港的全血捐血王,會繼續捐血至紅十字會不再接受他捐血。2023年是他第27次參加毅行者,27年來,他累積籌得約467萬元善款。認識關錫堯的人,都尊稱他為「關師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