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興趣超越操練

如果能夠把閱讀圖書和閱讀理解的共通點找出,把功課轉化成孩子們的興趣,那麼自然而然,孩子也不會把閱讀理解視為畏途。

平日在港鐵車廂或商場,不時會看見一些小學生拿着圖書閱讀,他們聚精會神,看得津津有味。然而,只要把圖書換成閱讀理解練習,孩子們的嘴角立時向下彎了,苦起臉來,然後不情願地放下圖書,拿起鉛筆把練習完成。也曾經看見一些孩子,很喜歡看圖書,喜歡的程度是連上課時也看,專注得連老師說什麼也不知道。這些孩子很特別,他們不一定是語文成績最出眾的一群,但通常不會太差。他們懂得一些較艱深的詞彙,理解力也不錯,寫作也偶有佳句,但未必可以寫成一篇完整的佳作。儘管他們不一定在語文上取得佳績,但我相信這些孩子將來的語文能力不會輸於他人,因為他們拿着學習最重要的鑰匙──興趣。

閱讀的實驗

很久以前,我就在想,究竟圖書和閱讀理解的文章有什麼分別呢?為此我特地做了一個時間頗長的實驗。那時候我侄女剛就讀幼稚園,我經常給她講故事,也購買了不少圖書給她,同時假日的節目也經常到圖書館借圖書。然後當然是由伴讀到半讀(即只讀故事的一半),最後訓練她自己閱讀。當她建立了自行閱讀的習慣以後,我開始在網上找些短故事,以及自己創作的一些故事列印出來給她看。這個過程,是希望她着重故事的文字內容多於圖畫及包裝。

後來侄女升上小學,開始做閱讀理解時是和她一起完成的,方式就像是以圖書伴讀的模式進行。在完成問題的時候重提文章內容的故事情節,加以聯想,引發她的興趣,而不以完成練習為目的,有些問題甚至不做,讓她在愉快的心情下完成。其實不少閱讀理解的文章都有故事性,而孩子們大都喜歡聽故事,只是當我們把閱讀看成是功課,興趣就容易被扼殺了。相反,如果能夠把閱讀圖書和閱讀理解的共通點找出,把功課轉化成孩子們的興趣,那麼自然而然,孩子也不會把閱讀理解視為畏途。在這種方式的教導下,現時侄女每有功課都會先選擇閱讀理解練習完成,形成了習慣。

由於在年幼的時候已養成閱讀的習慣,獎勵也以圖書為主,侄女的閱讀能力已很不錯,在測驗考試的時候雖然沒有跟她特意溫習,也能夠取得不錯的成績。上年在暑假逛書展的時候,還要求我購買閱讀理解練習作為禮物。在她看來,練習多了一種挑戰性,比起自娛的閱讀,又是另一種經驗。

在現實的世界當中,我們把一切都得認真看待,將一切都分門別類,用不同的策略對待處理。但在孩子的世界,簡單而充滿想像,如同童話世界,喜惡分明。就像閱讀,本來沒有分年級、界限、類型,圖書和練習本來也沒有什麼不同,中學的公開試不少也以經典文章作為試題考核。為什麼我們有那麼多的孩子視之為猛獸,避之則吉呢?會不會是因為培養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成效不會在短期出現,也難以衡量;相反,完成一個又一個練習,答對了多少題,一目了然,完全是可量度可量化,效益高很多,這就容易成為操練的理由了。

這個實驗還得繼續做下去,當中也有不少調整,例如要擴闊孩子的閱讀類型,並且同時培養對寫作的興趣,那麼孩子的推動力將更大,因為沒有作家是不看書的。儘管到目前為止,侄女的語文成績並非最為優異,但長遠來說,我深信她不會輸,因為興趣已超越了操練。

陳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