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學校舉辦四社初中晚會,由高年級的社幹事組織活動,老師期望活動能提高學生對學校歸屬感。首先,老師安排了校外導師指導他們如何帶領活動,教導學生如何在群眾面前表達意見,如何安排工作;接着便要求他們自己策劃整個活動。
策劃活動有助爭取同儕認同
負責活動的幹事在活動前開會商量活動細節,分配不同崗位。他們計劃把各社內學生分成小組,進行小組遊戲及燒烤,之後便是各社及集體跳龍舞。其中某社有兩名幹事負責分組,活動前一天放學後及當天早禱完畢後,他倆緊張地留在校務處修訂名單,他們表示想把工作做好一些,因為好的分組能使活動更暢順。我欣賞他們的細心及追求完美的態度;我亦欣賞老師給予他們很大自由度,由他們去作出嘗試,使他們能夠自主從而對工作產生擁有感及使命感。我相信他們感覺到自己是活動中重要的一員、被他人接受、被他人認為有價值,這便是建立歸屬感的過程。
燒烤過程中,幹事分佈在不同組別,目的是分別照顧組員。這是一個不錯的安排,因為有些學生不太懂得與人溝通,身邊沒有什麼朋友,看似孤單一人。這時學生會感到形單隻影,同時會感到不被接納,因此便不會產生歸屬感。而幹事的職責便是在組內攪攪氣氛,與組員談談話聯誼感情,建立小組成為有聯繫的社群,讓大家也感到自己是四社晚會中其中一份子,同時亦容易得到同儕的肯定。
照顧社員 建立社群歸屬
在集體跳龍舞時,分成四社,由幹事教導社員舞步及動作。再由一位學生作主持拿着咪指揮大局,他先營造社與社的競賽氣氛,各社輪流表演龍舞。其實他在協助每個社建立社員對社的歸屬感,讓社員重新感受到自己屬於社群的一部分。社幹事努力地指導每一名社員,使他們不知不覺中感到安心,因為有人會留意到他們並伸出援手。他們感受到自己是團體的一分子,及感受到被推動學好舞步的力量。當主持發現各社的龍舞有板有眼時,他便開始合併兩社,把四社成為兩大組別,之後更全部人一起在內外圏跳動,把所有人聚集成為一個社群,沒有一個人受冷落,彼此覺得是同類,自然學生會自覺屬於這個「大我」的一部分。而對學校的歸屬感便可慢慢的一點一滴的累積。
至於負責組織的幹事則應該有更大的得着。透過組織活動滿足了青少年成長期的一個重要元素,就是希望渴望尋求獨立自主,他們希望建立自己獨特的一面。而且當組員學懂跳龍舞及感到快樂時,這代表了他們得到同儕的肯定,所以成功感便悠然而生;如再加上師長的稱讚,他們感到自己被尊重,支持與接納的程度一定有所增加。
其實,除了活動能增加學生歸屬感外,課堂活動也是重要一環。有研究指出教學方法及教師給予學生的自主權有助學生培養學校歸屬感。我想這和上文提及的原理相同。因此,老師在課堂進行分組活動時,老師需注意會否有學生沒有跟別人一組,他會感到自己孤單且不屬於這個社群。老師宜細心編排避免學生落單,要照顧學生感受,使他們有安全感。教學方法方面,老師宜積極發揮學習促進者角色,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亦可推動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自己被同學所接納,建立社群的關聯。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