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了20年,香港中藥業還能「發圍」嗎?

在中西藥體系接軌,以及藥物質量話語權上,香港在釐訂藥物標準及推動國際化上可扮演什麼角色?

承接前文:〈把中醫藥業發展為香港支柱產業〉

最近made in Hong Kong的念慈庵川貝枇杷膏在美國奉為「止咳神藥」,15分鐘見效,荷李活男星Matthew Modine不惜以30美元在網上搶購,一時間香港中藥品為西藥以外另類療法,引領中藥衝出唐人街進軍國際市場之說甚囂塵上。唯強藥效仍未能釋除人們對中藥安全性的疑慮,醫生警告流感發病首「黃金48小時」最關鍵,服用成份不明藥物,恐延誤求醫釀成死亡。為什麼街知巷聞的枇杷膏被指有危及性命之虞?

香港品牌邁向國際化

最近辦公室來了一位內地訪問學者,談到母親花萬元在泰國購買能治腹痛的蛇油時,以高八度嗓子喊說:「成份不明,我肯定不吃!」人同此心,傳統藥物在產品標準化(成分以科學數據為基礎,且藥效具一致性)未臻完善下,恐難扭轉「山草藥噏得就噏」予人兒戲之感。且看亞馬遜購物網對枇杷膏的介紹:全天然草本蜜棗能紓緩聲音嘶啞、喉痛、咳嗽。寥寥數字未能清楚交待成分,無怪乎影響人們對產品安全的信心,甚或形成負面印象。

念慈庵香港總廠雖早於1992年獲澳洲藥物管理局頒發「生產質量管理規範」(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GMP)認證,證明生產過程嚴謹品質優良,唯歐美以單體西藥方劑為藥物質量指標,枇杷膏為複方中藥即多種藥組合,無從達標註冊為藥物,僅准以膳食補充劑名義進入市場,不得明列成分或以中藥藥理解說治療成效,顯然阻礙中藥拓展國際市場。

儘管如此,枇杷膏冒起受非華裔人士捧場乃不爭事實,亞馬遜購物網記錄2007年起近260個留言,90% like其藥效高、天然健康、無化學副作用,當中不乏曾在港及內地試用,或經中外友儕推介。該網出售的香港中藥品牌,還有白花油、保濟丸、保心安油、黃道益活絡油、同仁堂安宮牛黃丸、馬百良秋梨潤喉蜜,漸次走出唐人街,邁出中藥國際化第一步。究竟在中西藥體系接軌,以及藥物質量話語權上,香港在釐訂藥物標準及推動國際化上可扮演什麼角色?

現時中藥主要以補充劑、功能食品、保健品等名義在歐美出售,由於國藥品質參差,國際市場被規範化程度較高及品質優良的洋中藥的掌控。身兼全國人大代表的康緣藥業董事長肖偉,以中國原產、韓國開花、日本結果、歐美收穫,言簡意賅點出中國困於供應鏈末端,向洋中藥廉價供應草藥,為他人作嫁衣裳的困局。洋中藥在國際市場具90%佔有率,更甚是直迫內地。

受到內外夾擊,中藥發展被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希望打造為龍頭工業,並在國際市場搶佔競爭優勢。以「一帶一路」綱領為指導方向,2017年中央政府在「十三五」規劃下,進一步推動香港與國家合力將大灣區(港澳及廣東省九個城市)打造為國際中醫藥創新中心。常言「中國有危、香港有機」,國藥未符國際水平,為港中藥賦予了生存空間;然而,香港與國家不是競爭對手,回歸後結為命運共同體,並肩發展立足內地市場繼而開拓國際市場,始能帶領兩地中藥業踏上新台階。珠玉在前,香港如何與內地進行創新性區域經濟組合,在金融業及服務業以外開闢新興產業,並超越傳統聯繫人角色,在國家拓展國際市場上擔當重要一員?

現時中藥主要以補充劑、功能食品、保健品等名義在歐美出售。(Shutterstock)
現時中藥主要以補充劑、功能食品、保健品等名義在歐美出售。(Shutterstock)

中藥業為新興產業

全球人口步入老齡化階段,慢性病頻生,醫療開支激增,治未病概念應運而生,另類療法如具養生保健效用的中醫藥漸受西方消費者歡迎。世界衛生組織統計,40億人使用中草藥及相關產品,佔全球人口80%。現時,國際中藥市場(包括草藥、成藥、保健品等)規模達500億美元,尤以草藥現代化,提煉成易於服用劑型如膠囊、顆粒等中成藥及保健品的增幅最快。有別於西藥,中藥藥效發揮需時,要消費者對產品有信心,才能在龐大商機中分一杯羹,品牌乃致勝關鍵。

品牌沒有實質形態,卻是產品或產地來源的象徵,誠如「品牌之父」David Aaker所說,人們選購產品時會聯想到背後承載的獨特信念,有助轉化為市場佔有率,產生品牌效應。2017年品牌發展局主辦的香港名牌產品選舉,15名得獎者中3家為中藥品牌──保濟丸、維特健靈、馬世良堂。傳統中藥業向予人落後及無標準之感,負面印象得以洗脫,實經多番陣痛。

1999年特區政府制訂《中醫藥條例》,強制藥廠以西藥廠標準實施GMP認證制度,在製造及品質控制上有保證方獲註冊及投產,淘汰不少山寨廠。早着先機,念慈庵及白花油等大藥廠1990年代初進行認證,黃道益、保心安、保濟丸、馬百良等亦紛紛改良生產技術及更新廠房設備,陸續取得認證轉型為現代化藥廠,為優質藥品的信心和品牌保證。政府執法嚴謹及業界進行現代化轉型,讓中藥品享有兩個層次的品牌優勢:城市品牌及中藥品牌,中藥業已晉升為香港新興產業。

看準此等優勢,百年老店北京同仁堂有鑑內地假藥招搖於市,消費者對國藥失信心,繼1991年來港設門市,2004年將總部遷港並註冊,兩年後又在大埔建立北京以外首家生產研發基地,獲GMP認證,以「香港製造」為招徠行銷海外。2017年120億港元收入來源分布如下:香港50%、內地25.5%、海外24.5%,香港享有品牌效應,不獨吸引海外遊客光顧,還有內地自由行,出口轉內銷,帶領同仁堂步入新台階。現代化及標準化提升品質,奠定業界開拓內地及國際市場的能力。品牌建立涉及科研、產品開發、技術改良等回報期較長項目,所費不菲,香港市場規模有限,難道靠內地自由行旅客(2018年11月約有4500萬人次)撐場嗎?

1999年特區政府制訂《中醫藥條例》,強制中藥藥廠以西藥廠標準實施GMP認證制度。(衛生署圖片)
1999年特區政府制訂《中醫藥條例》,強制中藥藥廠以西藥廠標準實施GMP認證制度。(衛生署圖片)

以發展品牌為生產導向的創新組合

隨着內地開放,香港作為它與國際市場的中介角色日漸消退,藥材愈來愈多直接輸往美國。香港應如何自處?經過20年整頓,中藥業已成為新興產業,實不應自我設限,歷史證明無論多麼超級,中介角色終不保,君不見正在消退!

前國家主席江澤民在1999年全國技術創新大會上強調,除了加強科技創新,還要觀念創新。奧地利政治經濟學家Joseph Schumpeter提出,新經濟組合又或以新方法進行生產,能創造新機帶來經濟效益。在中藥標準化、現代化、產業化上,香港享有品牌信譽,能在國家發展國際市場上擔任重要經濟角色,牽頭與大灣區其他城市進行創新組合──香港品牌優勢結合內地制造能力,將大灣區打造為國際高端中藥制造中心。新組合既讓香港走出傳統中介角色,開創新發展領域,亦扭轉內地中藥業以銷售為導向,停留於原材料供應及生產低端產品,長年處於供應鏈末端的困局。

接續數周將從多個角度探討品牌優勢為中藥業「發圍」提供什麼條件。港中藥與洋中藥競逐內地市場,脫穎而出,為香港作為國家戰略夥伴,以及兩地中藥業發展帶來什麼啟示?如何憑藉優勢與內地進行創新性經濟組合,在經濟融合下保持獨特性?在國際化上,港商何以獲中央政府垂青,代表與國際權威機構共商中藥標準化?向與東盟各國華僑保持緊密貿易往來、「响噹噹」的中藥品牌余仁生、虎標、白花油,初創於新加坡、緬甸、馬來西亞,相繼發跡於港,如何突顯本港拉動東盟市場以至整個亞洲板塊對中藥需求的作用?立足中藥,放眼香港整體經濟發展,盼有所悟。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發展中醫藥為支柱產業系列 2

鄭宏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