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會談的實際與後續展望

目前北京最需要擔心的是,美國在印太地區的盟友會否在美國的持續鼓動下,出現像特朗普任內對華的「外交覺醒」,改變長久以來對中國的外交認知與態度,令印太地區的地緣政治出現真正的結構性調整。

中美高層兩日3輪「2+2」對話於19日上午(當地時間)在美國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結束,會談一如預期未取得重大突破。為人注目的是在首輪對話中,一開場即火藥味十足,雙方數分鐘致辭變成一個半小時的「唇槍舌劍」。儘管如此,說穿了雙方都不敢貿然拉隊離場,所以也毋須將開場致辭中的針鋒相對過分放大。

中方會前的重大誤判

對於這次中方在傳媒在場的開場白環節中展示不尋常姿態,我們有理由相信是中方會前的期望與實際出現了重大落差,背後反映出中方在會談前的重大誤判。根據中方的態度,北京對美方的研判,還停留在農曆新年前夕習近平與拜登通話那時刻,認為這次美國是來談合作的,特別在抗疫、經濟和氣候變化方面,或期望雙方至少可保持各自表述、不傷和氣,這一點在會上以至會後的新聞稿中,均有提及「兩國元首通話精神」,可以證實。

這次誤判偏離現實的程度令人咋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早在10日於眾議院外交委員會的聽證會上,已否認今次是「戰略對話」,重申「美國不會為爭取與中國的合作空間,而在其他領域作出讓步」。

美方在會晤前亦動作多多,總統拜登主持了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首次視像峰會,主題之一就是制衡中國在印太地區的影響力。上周,布林肯與防長奧斯汀連袂訪問日韓,出席與兩國外長、防長的「2+2」會議,其間點名批評中國。中美會談的前夕,美方更就北京修改香港選舉制度,將24名中國及香港政府官員加入制裁名單,當中包括14名人大副委員長。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令中方過分樂觀

縱使美方已圖窮匕見,中方依然認為毋須改變會談的策略和方針。然而在首輪對話中面對這巨大落差,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見勢色不對,迅即將目標轉為以強硬態度贏取國內掌聲,而外長王毅只能以「我們是應美國的邀請,才到這裏來,但是竟然在我們出發的前一天,美國發起了新的對華制裁,我認為這不是正常的待客之道」來打圓場,可見他們當時仍嘗試將心理定勢調整過來。

這種執迷是可以理解的:中方一直以為美方近期的頻繁動作主要是為了應付國內朝野壓力,中方自己又何嘗不是?所以認為只要閉門對話雙方便可開門見山地談──這無疑是一種主觀願望。此外,經過「特朗普之亂」之後,中國戰略界普遍認定目前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美國霸權的衰落已無可避免,中國復興指日可待,甚至連西方戰略界也有一種看法:只要未來10年中美之間不爆發軍事衝突,到時候中國便將穩操勝券、不戰而勝。

換句話說,中國有條件坐享勝利,因此有很大誘因與美國合作,以避免兩國翻臉,因而才會出現美方欲藉新一輪在印太地區的外交成果向中國叫價,但中國仍以合作為基調的錯配畫面,而王毅在會後亦表示中方對中美繼續對話的大門始終敞開。

香港問題的隱憂

這次會談的最大震撼彈,可算是美方以「有規可循的國際秩序」( rules-based international order)否定中方一貫「中國內政不容外國干涉」的說法。布林肯表示,美方對中國行動的深切關注,「包括對新疆、香港、台灣,對美國的網絡攻擊和對我方盟國的經濟脅迫。上述每一個行動都對維護全球穩定的有規可循的秩序構成了威脅。正是因為如此,這些問題不僅僅屬於內部事務。」

一直以來,「中國內政不容外國干涉」是中國的底線,在中美或中西之間擔當着內政與外交的緩衝角色,令外國可「知難而退」,從而增加北京內外政策的迴旋空間。然而美國這次主動衝擊中國這條底線,意圖取消這個緩衝區,大大增加以後兩國因上述問題而導致摩擦甚至爭端的機會。

不幸的是,現在香港問題除了將長期與新疆和台灣問題並列之外,亦有可能從此被美國及其盟友視為「非中國內政問題」,日後外國干涉的機會可能大增。當然,北京以快刀斬亂麻之勢翦除香港的反對勢力和修改選舉制度,很可能就是為免夜長夢多,留下給外國干涉的尾巴,但如此一來,香港的政治與自由空間亦必然將保持收緊。

防止印太各國對華「外交覺醒」

會談以雙方承認存在深切分歧告終,無疑令中美關係蒙上陰霾,但現在總算有一個機制以管控分歧。會談後,中國的原有優勢雖仍得以保持,但已難望能繼續坐享其成,會談亦顯示中國對於新的外交態勢及美國態度,仍未想出新對策,顯得相當被動。

至於美國,雖然看起來像變了招,但更準確的應該是拜登的外交政策才剛開始出爐──拜登政府早就明言它要修補與盟友的關係及重建其同盟,以共同應對中國,而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替盟友出頭,以重塑美國的霸主形象。

目前北京最需要擔心的是,美國在印太地區的盟友會否在美國的持續鼓動下,出現像特朗普任內對華的「外交覺醒」,改變長久以來對中國的外交認知與態度,令印太地區的地緣政治出現真正的結構性調整。不過,美國目前透過「四方安全對話」機制,美日印澳仍停留在「民主抗中」層面,離軍事抗中或圍堵中國還有一段距離,更何况最親美的也只是日韓印澳紐這些國家,而中國還未打出它最管用的貿易牌。

「印太」概念中聽不中用

另一方面,「印太」概念實際上中聽不中用──美國在印度洋的軍事部署和實力完全無法與亞太地區相比,所以對美國來說印度洋根本是鞭長莫及,平白分散實力。同樣地,美國以新疆、台灣、香港問題作為口實很簡單,但要做到有效干預和制裁卻殊不容易。

最後,作為最強攪局者的俄羅斯尚未入局,令局勢依然存在變數,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國如要同時抗衡中俄兩國,將難獲甜頭。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袁彌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