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休眠期會落葉的蘭科植物共有30餘種,其中3個屬(叉柱蘭屬、玉鳳花屬及闊蕊蘭屬)共20個品種已在〈蘭科冷知識——落葉性地生蘭(上篇)〉介紹,本文繼續跟大家導賞餘下的11個蘭屬。
白芨蘭屬(Bletilla)為草本地生蘭,主要分布在東亞及南亞地區,全球只有六個品種。本港只有白芨蘭(Bletilla striata)一個品種。白芨蘭(Bletilla striata)有扁球形假鱗莖,莖粗壯,長葉四至六片,花三至五朵,有紫紅色及粉紅色。花苞片是長圓狀披針形,唇瓣較萼片和花瓣短,倒卵狀橢圓形。昔日未有木膠漿時,木匠會從藥材店購入曬乾了的白芨假鱗莖,碾碎後加水使用。白芨蘭有藥用價值,據說外用可止血,內服可治內出血。懷璧有罪,因此白芨蘭在野外已幾近絕跡,筆者也只在30多年前在山上見過一次,希望未成絕響。
苞葉蘭屬(Brachycroythis)也是地生草本,全球約有40個品種,主要分布在非洲,東亞及南亞也有少量分布。本港只有短距苞葉蘭(Brachycroythis galeandra)(圖一至圖三)一個品種,又名「短盔蘭」,屬落葉性地生蘭,植株細小,花為蘋果綠及黃綠色,生長於草地、灌木叢林及山坡,一般生長在海拔200米至700米,但近年在海拔100米亦有發現其芳蹤。
白蝶蘭
白蝶蘭屬(Pecteilis)全球共有四種,主要分布於亞洲熱帶至亞熱帶地區,香港只有白蝶蘭(Pecteilis susannae)一個品種(圖四至圖六)。白蝶蘭(Pecteilis susannae)又名「龍頭蘭」,「Susanna」是荷蘭植物學家Georg Everard Rumphius妻子的名字,他在十七世紀首次在摩鹿加群島發現該品種,便將該花名為「Susanna」。在眾多落葉性地生蘭中,白蝶蘭外型最為突出,除萼片頂部有淺黃色外,全花為純白色,而且碩大,生於山上向陽草坡,故在郊野十分顯眼。由於白蝶蘭據說有藥用價值,加上美麗有罪,因此現時郊野只有零星的分布。
舌唇蘭
舌唇蘭屬(Platanthera)全球共有百餘種,分布極廣泛,芳蹤遍及五大洲,唯以北半球為主。香港只有兩種舌唇蘭,分別是尾瓣舌唇蘭(Platanthera mandarinorum)及小舌唇蘭(Platanthera minor)。前者尾瓣舌唇蘭(Platanthera mandarinorum)喜歡生長在高海拔地區的向北山坡,但相信在野外已近絕跡,最近半世紀也沒有人在香港境內發現其蹤影。後者小舌唇蘭(Platanthera minor)(圖七至圖九)則親民很多,野外仍有不少的分布。小舌唇蘭喜歡生長在草坡上,披針形單葉互生,總狀花序頂生,花黃綠色或淡綠色。
苞舌蘭屬(Spathoglottis)分布於熱帶亞洲至大洋洲,全球有40餘種,香港只有黃花的苞舌蘭(Spathoglottis pubescens)(圖十至圖十三)一個品種。苞舌蘭(Spathoglottis pubescens)在本港的分布十分廣泛,植株成群散佈於空曠地方的草叢中,在郊野徑十分常見,屬野外觀蘭的入門植物。苞舌蘭的花為黃色,似溶化的牛油,故又名「牛油杯蘭」,在野外十分顯眼。苞舌蘭適應性高,生命力強,同一地點有百株絕不為奇。
清明草
綬草屬(Spiranthes)全球共有20餘種,分布遍及五大洲,唯以北半球溫帶地區為主。香港只有兩種綬草,分別為綬草(Spiranthes sinensis)及香港綬草(Spiranthes hongkongensis)。《中華本草》藥典中,記載綬草全株可入藥,相傳能幫助睡眠。
由於綬草(Spiranthes sinensis)(圖十四至圖十六)在清明節前後開得最燦爛,故又名「清明草」。一般生長在草坪上,當大家見到草地上冒出串串細小紫花,而其花序又如龍般盤繞在花莖上,就可能是綬草。此外,由於其肉質根似人蔘,故綬草也常被稱為「盤龍蔘」。綬草莖較短,有兩至五片葉,花莖直立,花小,顏色由白帶紫至紫紅色,在花序軸上呈螺旋狀排生。綬草繁殖力強,故野外仍有一定數量。
香港綬草(Spiranthes hongkongensis)(圖十七至圖二十)最早發現於香港,一度被認為是香港特有種。後來,在台灣北部地區才發現有分布。跟綬草(Spiranthes sinensis)一樣,香港綬草(Spiranthes hongkongensis)也是在清明節前後開花,外觀跟綬草(Spiranthes sinensis)十分相似,只是開的不是紫花,而是白花,有時花冠會帶微微粉紅。由於有少數綬草(Spiranthes sinensis)個體的花也會偏白而帶微微粉紅,故要清楚分辨植株是否帶有被毛。香港綬草(Spiranthes hongkongensis)的花序軸、苞片、萼片及子房均被白色腺狀毛,而一般綬草(Spiranthes sinensis)則沒有被毛。唯最近筆者跟友人正追蹤一個綬草分布地的組群,我們懷疑有部分個體是綬草與香港綬草(Spiranthes hongkongensis)的天然雜交,有結論再撰文跟大家交代。
白領線柱蘭
線柱蘭屬(Zeuxine)為草本地生蘭,全球有46種,分布於亞洲與非洲的熱帶與亞熱帶地區。本港共有4個品種,分別是有黃花線柱蘭(Zeuxine flava)、膜質線柱蘭(Zeuxine membranacea)、纖細線柱蘭(Zeuxine gracilis)及線柱蘭(Zeuxine strateumatica)。前兩者在野外已幾近絕跡,後兩者大家仍有機會一親芳澤。
纖細線柱蘭(Zeuxine gracilis)(圖二十一至圖二十三)分布甚廣,港島、大嶼山及新界均有分布,主要生長在陰暗林地的地上或岩石上,附近多為溪流,有時在向陽斜坡中亦可發現其影蹤。其花細小,唇瓣像一對白色的翅膀,有如禮服「煲呔」的形狀,故又名「白領線柱蘭」。
線柱蘭屬(Zeuxine strateumatica)(圖二十四至圖二十六),植株細小,莖自立,圓柱形,具數片葉,有線狀披針形葉片,花朵白色或黃白色,唇瓣淡黃色或黃色,其貌不揚。它們一般生長在開揚的草地,在濕地或水田旁邊更易發現其蹤影,只要大家細心觀察,有機會所看見叢生的白花細小植物就是線柱蘭。
一般落葉性地生蘭是先葉後花,在生長期開始從塊莖或根莖長出葉片,再在花期抽出花芽,然後在綠葉點綴下開花;但個別品種卻先花後葉,待花枯萎後才長出葉片,再在休眠期落葉,此等蘭科植物中的「彼岸花」——花葉永不相見,就如電影中《鷹狼傳奇》(Ladyhawke)中了魔咒的男女主角一樣,永不能相聚,的確帶點淒美。香港有四個蘭屬共有五個品種擁有以上的先花後葉的屬性。
美冠蘭
美冠蘭屬(Eulophia)全球約有200種,只生長於熱帶地區。香港共有3種美冠蘭,分別是黃花美冠蘭(Eulophia flava)、美冠蘭(Eulophia graminea)及無葉美冠蘭(Eulophia zollingeri)。後者無葉美冠蘭(Eulophia zollingeri)屬腐生蘭屬,完全不依靠葉綠素製造食物,故其植物體不具葉綠素,而葉片則是完全退化,詳情可參考拙作〈蘭科冷知識——腐生蘭〉。
三種美冠蘭中,以黃花美冠蘭(Eulophia flava)(圖二十七至圖二十九)最為賞心悅目。此花植株高大,先長花後長葉,金黃色的花朵碩大,最多可着生20朵花。黃花美冠蘭多數生長於向陽的空曠草坡或溪流旁邊的岩石隙,由於太過花姿招展,易被人野採,故在野外的數量已大大減少。
美冠蘭
美冠蘭(Eulophia graminea)(圖三十至圖三十二)假球莖粗大,葉淡綠色,花萼暗綠色,唇瓣白底具紅暈。其分布地區廣闊,在一些山邊開揚草地、低海拔的開闊地、公園、新填土地、路邊及海邊都可看見。不過隨着鄉郊急速發展,土地大量被開發,野外的數量正大量減少。
芋蘭屬(Nervilia)全球約80種,分布於亞洲與非洲的熱帶與亞熱帶地區,香港只有毛葉芋蘭(Nervilia plicata)一個品種。毛葉芋蘭(Nervilia plicata)(圖三十三至圖三十五)具圓球形地下塊莖,先長花後長葉,大概在夏天雨季來臨前會長出花序,帶有香味,開花後塊莖會長葉,直到冬季凋謝。毛葉芋蘭的葉是心形,帶紫綠色,葉背綠色或暗紅色,質地較厚。毛葉芋蘭據說亦具藥用價值,主治肺癆咯血及肺熱咳嗽。
粉口蘭屬(Pachystoma)全球只有兩個品種,分別於熱帶及亞熱帶亞洲、澳洲及大洋洲。香港只有粉口蘭(Pachystoma pubescens)一個品種。粉口蘭(Pachystoma pubescens)(圖三十六至圖三十八)也是先花後葉,具肉質根狀莖,無假鱗莖和明顯的莖,葉只有一至兩枚。香港曾有超過十處地點記錄過其蹤影,一般生長在海邊空曠的岩石上或墳地附近,跟雜草混在一起,若非在花期則難以被發現。
肥根蘭屬(Pelexia)全球有60多種,主要分布在美洲。香港雖然有先花後葉的肥根蘭(Pelexia obliqua)一個品種,但普遍認為極可能是「歸化移民」,只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曇花一現」,相信在野外見到的機會極微。
全球暖化導致溫度升高,加促植物的生長速度,雜草具有適應力強及快速繁殖的特性,必定盡得先機。地生蘭的抗逆性及可塑性比一般雜草遜色,不時會被雜草淹沒而失去了生存空間。個別地生蘭如苞舌蘭屬(Spathoglottis)有長長的葉片,可與雜草爭一日之長短;但如玉鳳花蘭屬(Habenaria)及綬草屬(Spiranthes)般植株較小,或多或少會受到負面的影響。可是,落葉性地生蘭有一個優勢,就是地下的塊莖或根莖不會受到山火的波及,若某個山頭在秋冬時期發生山火,把雜草燒乾燒淨,當地的落葉性地生蘭翌年一定長勢良好,開花特別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