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如果要養育一個華裔的兒子,你會面臨一些問題,比養女兒更具有挑戰性。因為亞裔男孩在美國不佔優勢。美國的社會和文化,尤其是荷里活,對亞裔男性形像的矮化挺嚴重。最初荷里活塑造的華人男性的形象是矮小醜陋的小丑或者是膽小陰險的惡人,比如傅滿洲這個角色,是集邪惡、聰明和老謀深算於一體的罪犯。直到70年代李小龍的出現有所改變,華人不再是柔弱的,但也是僅僅比較能打,包括後來的成龍和李連杰,也仍是跳不出能打的這種武夫形像。90年代,梁家輝演了一部法國電影《情人》,他扮演的角色雖然有錢,但形象仍是身體孱弱,性格懦弱又順從的華人少爺。因此,影視劇和媒體的雙重作用讓美國社會對華人有刻板印象。
華裔男生,甚至整個亞裔男生一般是內向木訥的性格,他們往往會選擇工程師或者牙醫這樣不需要很多與他人交流但收入不錯的工作,成為美國社會的一塊「磚」。那些美國本土人不愛幹的既不性感又很乏味的工作都歸了他們。我們知道,這簡直就是對華裔非常無知的看法,中國有魅力的男生很多,比如韓寒,既是作家又是賽車手;吳亦凡既是演員又是rapper(說唱歌手);馬雲不僅創造了阿里巴巴這個商業神話還拍電影唱歌;央視的主持人撒貝寧也是妙語連珠。所以並不是華裔本身的問題,而是長久以來信息的不對稱。
在這種被歧視的環境下成長,80年代、90年代華裔男孩會有很多對社會對他人的不滿和憤怒,可能就會選擇加入幫派,誤入歧途。也有另一部分人,為了進入美國主流社會,和白人或其他族裔交朋友,他可能會完全放棄自己的文化,甚至是歧視自己的文化。還有很多人就是沉默寡言,活的很壓抑很邊緣化,接受自己不受歡迎的事實。
對華裔男生的偏見有多麼頑固
聽一些很早就移民美國的親戚們說,八十年代的時候,洛杉磯那一帶就有很多中國台灣的青少年開着很好的車,載白人小孩玩,實際上既提供車,又給人家當車夫,希望能以這樣的方式換取和白人少年成為朋友的機會。小時候還好,升到高中以後,經常有人反映各個族裔劃分明顯,白人只和白人玩,黑人和黑人玩,亞裔包括中韓日等國家的小孩在一起玩,印度人則是另外一個小團體。在這種圈子文化中,衝破種族文化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而亞裔女生的情況相對好一些,因為她們被認為是比較漂亮性感的,所以很受歡迎。白人、黑人和亞裔都想和她們結婚。在婚姻方面,亞裔男生的選擇範圍就相對小一些,甚至還出現了白人女生找了亞裔男朋友而遭到抨擊。前幾年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就流出一篇文章在網絡上挺火的,題目就是:種族主義的UCI學生不能忍受,看見一個白人女人親吻亞洲人。文章裏寫道:「昨天看到一個普通的白人女孩和亞洲男孩在一起,這樣的舉動沒人會認為你很酷,反而會覺得你裝腔作勢。我們只知道沒有一個白人男人想要你,所以現在你只能滿足一個亞洲小男孩。」由此可見對華裔男生的偏見有多麼頑固。
近年來也出現了一個有意思的回潮,早期八九十年代來美國來留學的中國女性都想嫁給老外,而現在來美國留學的女性,在有選擇的情況下,很多人會選擇嫁給中國男性,崇洋媚外的現像消失了很多。曾經我碰到的一個上海女生說「一定要帶一個白人男性回去」的想法,在現在看來已經是out了。我想造成這種回潮的原因可能是她們發現白人中有很多品質不好的,或者低學歷的人,而優秀的中國男生則是愈來愈多,也愈來愈有經濟實力。我認識的一個好朋友,無論他走到哪裏,歐洲或是美國,都有白人女生追他。他有品位,很紳士,也很大方,很受歡迎,是華裔的傑出代表。
所以,如果你從國內來到美國的新移民,並且家裏有男孩子,那麼他們的身心健康是一個非常值得持續關注的事情。不能只關注學習成績,還要看他有沒有禮貌,是不是很自信,能不能把自己的個性釋放出來,以及在交女朋友這件事上是否順利。
我自己的兩個兒子目前分別在美國上小學和初中,他們還很天真,性格活潑,在美國學校都很受歡迎。但是我希望他們將來還是像我一樣海歸,交一幫中國朋友,在這片自己的土地開創自己的未來。那是真正主場的感覺。當讓,他們比我來美國的年齡小很多,將來如何選擇還是按他們自己的意願,當母親的能給予他們的就是文化自信。他們在家一個英文單詞都不說,堅持用中文,我很欣慰。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