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詩書氣自華 心明論語品自高

我們希望透過出版《志於學——論語二十六則》介紹中國儒家思想對學習的觀點、好學的態度和實踐的重要。老師也可以用這本子來教導學生,練練書法,背背金句,耳濡目染,希望做到「腹有詩書氣自華、心明論語品自高」。

最近,我和鄧兆鴻校長一起出版了仁愛校長會一周年的特刊《志於學——論語二十六則》,並寄予小學及中學,以推廣中國優良的傳統文化。除了實體書,我們亦在網上免費分享電子版本,讓更多人也可以閲讀,初步的反應良好,有不少人回應都説很喜歡鄧校長秀麗的書法和《論語》的內容,確實歷久常新,有其魅力和生命力。

《論語》是我最推崇的中國經典,它可説是中國文化的源頭活水。所謂「大道至簡」,雖然《論語》成書距今已逾2000多年,但文字亦不算艱深難懂,一般人也可明白大部分的內容。因為現代人較少接觸文言文,故此,我也作了簡單的語譯,方便讀者了解。

學習目的:知命、知禮、知信

近年,《論語》也是新高中課程中國語文科重訂範文,這便可知其重要。一般而言,坊間的書籍多以論仁、孝、君子、政等較普遍,但論學的卻不算太多。其實,我認為《論語》的主題是學習:學習如何做人;學習如何善用自己的人生;要知人、知禮和知言。中國經典的特色是開宗名義,第一章最為重要,《論語》共分20章,第一章就是〈學而篇〉,第一句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三個反問句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學和習都是愉快的,因為學有所成,品格高尚,令到「遠者來,近者悅」,這當然愉快。但就算人們並不認識或欣賞自己,也不會介意,因為學習是為了自己的生命成長,不是為取悅別人。正如孔子説:「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學而篇〉的第一句便是孔子的自述,對自己的自信和人生是充滿樂趣的。而《論語》的最後一句是「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信無以知人也。」最終的總結是要知命、知禮和知信。

孔子是謙虛的,但他直言以自己的好學而驕傲。他的弟子當中,他最推崇顏淵的好學,可以做到「不遷怒,不貳過」;而他最不喜歡弟子懶惰,宰我就是因為愛午睡被孔子斥責「朽木不可雕」。孔子重視與時並進,是一位「聖之時者」。他一生都不斷學習,不斷成長,「吾十有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由學而立,再而不惑、知天命、耳順、達到從心所欲,天人合一的境界。 生命的境界層層遞進,很了不起。

宰我就是因為愛午睡被孔子斥責「朽木不可雕」,但也是孔門十哲。(Wikimedia Commons)
宰我就是因為愛午睡被孔子斥責「朽木不可雕」,但也是孔門十哲。(Wikimedia Commons)

孔學不只文章

孔子自小已立志於學,努力不懈,孜孜不倦。他説:「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他的教學宗旨可總結為「文、行、忠、信」四科;每科都有突出的學生,所謂「四科十哲」。孔子教以六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前兩項是品德修養,中間兩項是戰爭時的技能,最後兩項為日常生活技能,可謂非常全面。他主要使用的教材是六經,即《詩經》、《尚書》、《禮經》、《樂經》、《易經》和《春秋》等,各本經典 ,各有不同的知識和訓練。六經的內容繁多,要通一經已不簡單,能通數經確是很困難的事。後來《樂經》失傳了,故此六經變成了五經。

到了南宋,有《四書》的集結和集註,成為讀書人必讀課本。四書即《論語》、《孟子》兩書加上從《禮記》抽出的《大學》和《中庸》一起合稱為《四書》,更成為之後科舉考試的內容。但科舉是隋朝時才開創,孔子時代的「學」是為了做一位有道德自覺的君子,懂得立己立人、達己達人。君子便是受人愛戴、心悅誠服的領袖。

自省、交友是學習兩大重點

「志於學」只是開始,最終可以做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的境界,即有良好的品格道德和文化素養。我和鄧校長選的二十六章句便是圍繞「學」的方法,當中我認為反省和交友都是兩大重點。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人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每天都從三方面檢討自己,看自己可不可以做到忠、信和學習。另外「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而擇其不善者而改之。」又「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交友也是學好的關鍵,「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損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我們希望透過出版《志於學——論語二十六則》,介紹中國儒家思想對學習的觀點、好學的態度和實踐的重要。我建議中文科或德育組的老師也可以用這本子來教導學生或讓學生抄錄一些自己喜歡的章句,練練書法,背背金句,耳濡目染,希望做至「腹有詩書氣自華、心明論語品自高」。或許學校可舉辦硬筆或毛筆書法比賽,讓學生選自己最喜歡的章句來參加比賽,這也不失是個有意義的文化活動呢!

按此下載 《志於學——論語二十六則》

陳家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