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陶行知的《小孩不小歌》

究竟「小孩是小」還是「小孩不小」呢?「小」與「不小」這個問題,讓筆者想起那次聽中國教育家陶行知的《小孩不小歌》,帶出家長和老師,都必須遵循的原則,那就是「相信孩子」、「尊重孩子」和「理解孩子」。

在孩子的成長和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有兩句話一定出現過的,這兩句話是:「你不小了,還……」及「孩子還小,……」。

第一句話的說話者,多半是父母,他們說這句話時的語氣與態度,雖不一定是兇狠與指責,有時甚至是溫柔勸勉,但他們說話時,內心定會對孩子的某些行為或表現感到失望。說第二句話的人,大多是孩子的祖父母輩、孩子爸媽的摯友或孩子的老師。他們說這句話的時候,對象是孩子的爸媽,語氣多是冷靜與寬容。究竟「小孩是小」還是「小孩不小」呢?「小」與「不小」這個問題,讓筆者想起那次聽中國教育家陶行知的《小孩不小歌》。這首歌的歌詞是這樣的……

人人都說小孩小,

誰知人小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子,

便比小孩還要小。

這簡單的28個字,帶出教育孩子的前綫人員──家長和老師,都必須遵循的原則,那就是「相信孩子」、「尊重孩子」和「理解孩子」。孩子從四年級開始,到中學階段,他們都有「我已長大了」的意念,都希望得像成年人一樣的尊重。這時候,若爸媽能理解孩子「人小心不小」的心理,尊重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他們便會產生自尊,有自尊的孩子,就有強的自信心,強的自信心,會促使他們有更高的成就;相反,若事事以「小孩小」而「小看小孩」,孩子就會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於是事事馬虎、粗心,最終「愚且魯」,成了爸媽及老師的負累。「孩子不小」,「尊重孩子」,這是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理念。

可凡事都有兩個面。今天的小孩,處身於以個人利益為前提的社會,為達到個人利益,他們會以「小孩不小」、「我們已長大了」作為藉口,為所欲為。某些學者更以「小孩不小」該「尊重學生的意見」為幌子,教孩子爭取個人利益,於是便出現學生禁錮校委、粗暴佔領語文中心的事。可在出事後,他們卻以「孩子還小」作為傘子,為學生解脫。那我們怎樣活用陶行知的「小孩不小」的教育理念呢?

陶行知尊學生和嚴師的風範

筆者翻閱有關陶行知的故事,發現以下的一個故事:

陶行知在重慶辦育才學校,有一個孩子叫王友,非常淘氣。

有一天陶行知看見他用土塊砸同學,就把他制止了。然後就跟他說:「王友,你放學以後到校長室來。」

放學後陶行知辦事去了,從外面趕回來,看到王友還在校長室門口等着他。陶行知就把他叫了進去,從兜裏掏出一塊糖給他,說:「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按時來了,我遲到了,所以我獎勵你,給你一塊糖。」王友接過糖,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說:「這塊糖也是獎勵你的,因為我不讓你用土塊砸同學,你就馬上就住手了,說明你很尊重我。」

王友剛接過糖,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說:「我已經調查過了,你用土塊砸的那個同學是因為他不遵守遊戲規則,他欺負女同學,你砸他說明你富有同情心和正義感,所以我再獎勵你一塊糖。」

話音還沒落,王友就捧着這三塊糖哭了,他沒想到陶行知用這樣的方式對待他。他說:「校長我錯了,因為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對他以這種方式對他。」

陶行知聽完後笑了,又掏出一塊糖,說:「為你能正確認識自己的錯誤,再獎你一塊糖。」

然後他不說什麼,只告訴他現在他沒糖了,他可以回家了。(註1)

這四塊糖體現了陶行知的實踐了「小孩不小」──學生有思考的能力的教育理念的同時,也顯現了他尊學生和嚴師的風範。

筆者心想,假若月亮象徵教育理念,目下香港的教育工作者都以外國的「月亮」特別圓,部分更以精通外國的教育理念自詡,可他們卻不知道外國的教育理念,在國內早已實行。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筆者期望香港的教育工作者,在崇尚外國教育理念的同時,也看看這個橫貫古今教育的「月」。

註1:錄自《陶行知四塊糖的故事》

梁振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