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之戰最震動世界之處,並不在於其軍事行動,認真説也罕見如此「謹慎」的攻擊行動,更令人不安的是連帶事件:
1.制裁的力度
2.傳媒的反應
具體情況稍後討論,事件中最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謠言滿天飛」。不敢肯定大家會認為俄烏之戰是怎麼一回事,最常見的説法是普京是個好戰的大魔頭,為了擴展俄羅斯的版圖,悍然入侵烏克蘭。既不考慮前因後果、也不理會上文下理,入侵全歐洲最窮的烏克蘭對俄羅斯有什麽好處呢?
普京入侵烏克蘭為哪樁?
英國牛津大學的論壇或許能夠説明原因,牛津的學生會 Oxford Union Society 長期舉辦一些政治時事論壇,很多時候還會採用正反雙方的辯論性質,但是最新一期 “Ukraine Russia Crisis” 就是單方面的一種聲討,發言的無論來自何方,都是清一色聲討俄羅斯這個「入侵者」,部分更表示要不惜一切包括採用武力手段來抵抗俄羅斯的入侵。
令人更深刻的是在發言前,主持人用上了「自二戰以來、歐洲最嚴重的戰爭危機」來形容事件,一時間甚至誤以為這70多年來,世界只有這一場戰爭,過往美國領導無數的入侵和攻擊,似乎都只是虛構的?這場戰爭的核心就是因為一個殘暴的普京。
別忘記,這是世界上的頂級學府,培養出來的都是未來政界、商界以及公民社會的精英,正如論壇開始時列出的口號「塑造世界的人們」(People who shape our world),但是在他們眼中看不到事情的根本,自然也不可能找出解決戰禍的方法,而他們卻是歐美的未來。
他們看到未來嗎?他們看到的未來是真相嗎?
當烏克蘭走到今天之前,過去30年反覆上演過多少政治戲碼?今天為大家介紹一個。
複雜陰謀的政治網絡
從小開始,卡捷娜的父親就告訴她終有一天要回到故鄉,甚至期望終究可以埋葬在曾經發生饑荒的富饒土地下。對卡捷娜來説,這個想法並不現實,她在美國的芝加哥長大,在名牌大學修讀國際經濟並以優秀的成績取得MBA,然後迅速被招攬進美國國務院,前途正一片光明。她不知道的是,從踏入這座辦公室開始,她的命運出現更巨大的轉變。
卡捷娜在國務院的工作如魚得水,但是同時發現,她正處理的人權工作遠遠比想像中深入和複雜,從各個國務院部門間的轉換不但讓她了解政府的整體運作,更學會了加各種的NGO(非政府組織)打交道,1991年她的故鄉從蘇聯獨立了,她被安排創辦了美國烏克蘭基金組織,這時候她知道即將要離開美國政府、準備踏上人生新的旅程,回到充滿着貪婪和浮躁的新國度。
1993年,卡捷娜轉往KPMG轄下的顧問公司、為烏克蘭建立銀行系統服務,她在一趟回到美國的航班上,被安排坐在剛接任烏克蘭央行行長維克多旁邊,不久後兩人結婚,為兩人未來十多年主導烏克蘭政局拉開帷幕。儘管這段政治經歴並不是一帆風順,維克多曾經在總理位置中落馬,但是卡捷娜在美國國務院的經驗和關係,通過建立在基輔的NGO網絡發揮了巨大的能量。這種特殊的人脈關係網絡在2004年的總統選舉表露無遺。
2004年烏克蘭的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中,維克多尤先科以2.8%的些微劣勢敗於和俄羅斯關係密切的亞努科維奇,這時候NGO網絡發揮了巨大作用,在歐美國家的質疑下,連串的反抗示威浪潮,終究演變成為烏克蘭的第一次「橙色革命」,成功迫使烏克蘭破例舉行第三次投票,這次維克多終於以52%得票當上總統,卡捷娜也成為了烏克蘭第一夫人,日後同類型的劇本在東歐、北非、中東反覆上演,被統稱為「顔色革命」。
事實上,到2014年,在卡捷娜離開她的崗位後三年,她遺留下來的NGO再度發揮力量,再次踢走了亞努科維奇,並為今天的烏俄的戰禍埋下禍根。
為什麼國際關係會變成這樣?
同類的劇情曾經在世界上眾多的發展中國家上演,美國政府對目標國家的干預既可以是赤裸祼的、也可以是潛藏在內部的。關鍵的是,這些行動,為什麽總能得心應手,並且得利益受損的盟友支持?歐美知識分子是被蒙在鼓裏?為勢所逼?還是自欺欺人?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這場戲碼,在美國政府宣傳了整整半年,還曾經定下了2月16日這個死線後,仍然未曾上演,於是美國驅使烏克蘭政府軍違反明斯克協議,向烏克蘭東部分離他區發動武裝攻擊,導致幾百人傷亡,並且聲言要清除頓巴斯地區的俄羅斯裔人,這次終於成功迫使普京開展軍事行動。
儘管法國和德國的態度其實很明顯,他們不希望北約攬上這個爛攤子,避免和俄羅斯直接對抗。從經濟角度,歐盟也根本不可能接受4400萬貧窮人口的烏克蘭,然而歐洲無法控制北約,更不可能承諾北約不再東擴。
為什麼國際關係會變成這樣?因為美國控制着意識形態,所以大家不難發現歐美最頂級的知識份子,就算敢於大肆批評美國政策,但每當説到自由民主制度就會忽然噤了聲,因為這是多年來植根心內的西方意識形態基礎,二戰美國確立領導地位,冷戰擊潰蘇聯後成為當世霸主,所以號召同盟制裁俄羅斯軍事行動、是正義;另一方面美國入侵伊拉克、利比亞也是正義。
因為美國擁有話事權,什麽是正義不再由什麽行動、甚至不是結果是好是壞來決定,而是由誰人來執行來判斷。所以,任何由美國帶領的行動,都是基於正義的、都是正確的,也就是説由美國扮演着上帝的角色。
要扮演好上帝,就要擁有絕對話語權,所以美國從不介意Google、Meta 成長為龐然大物,只要能牢牢掌握在手中,所以監視世界的「電幕」Tele-Screening,也由暗轉明,這段時間一打開Google,關於俄羅斯軍事行動,都是主流媒體在講意識形態、真實的戰爭情況完全欠奉。網絡上、主流傳媒所宣揚的,就算不是謊言,也肯定不是事實的全部。
大家在電視、電台或報刊上看到凝重嚴肅的新聞、震懾人心的鏡頭,但現實沒那麽多即場上演的精彩劇情,所以許多令人震撼的影片、照片,十居其九都是「擺拍」,於是有記者要求警方再丟兩顆煙霧彈、甚至把人質再綁起來,好讓精彩畫面能夠重現。慢慢就進一步做假……比如上周烏克蘭表示一家醫院被俄軍襲擊、一家軟件公司的財務總監和子女遇襲死亡……。
中西方傳媒顯示的真相?
今時今日,讀得懂中文的人在這個時代是有福的,因為中國不依循西方的意識形態,很大機會能看到更清晰的世界,能夠擺脫西方政治正確的框框,所以最少有機會聽到不同的聲音,事實證明,在不少國際事件,例如阿富汗撤軍和俄烏之戰,中國傳媒、特別是官方傳媒,遠比西方媒體可靠。
例如中國媒體多次提到象徵納粹的黑太陽標誌,經常出現在烏克蘭軍隊的裝備之上,就連西方媒體發布的新聞照片,就多次因為烏克蘭軍人身上出現黑太陽標誌而被下架,但是關於納粹滲透烏軍的新聞,從來不曾在西方媒體上。
然而傳媒的假新聞,還及不上社交媒體直接操控資訊,例如Meta就竟然宣布因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暫時豁免FB和IG控制對俄羅斯和普京的惡意攻擊、甚至是宣揚暴力行為。這種毫無道德底線的行為,可以證明特朗普當政對美國帶來的根本損害是無法挽回的。正如美國「率領」之下對俄羅斯的制裁,可以説是侮辱性高於實質損害。
具體的包括貓貓狗狗都被制裁的行動,已經有眾多的報道,當中不少行動令人扼腕長嘆,對世界帶來巨大的損害。比如説,平民百姓的財産和自由,不應連帶受罪,然而美國的制裁行動,凍結所有俄羅斯資産?俄羅斯手機服務被封鎖?俄羅斯人在海外的營運甚至被迫放棄?
這就好比你的妹妹投訴被隔壁的流氓非禮,於是向村長投訴,但村長刻意包庇視若罔聞,一怒之下帶同兄弟把流氓打了一身,結果不但報仇的被制裁,一家人無論爺爺奶奶、姨媽姑爹,全部財產都被沒收,這也是否合理?
美國展開這種「大規模連坐」的懲罰性制裁,除了打擊俄羅斯外,最重要的還是要威嚇中國。正如美國傳媒已經多次把俄烏之戰扯到中國頭上,例如早在上月吹風時,《華爾街日報》就發表了一篇極具挑釁性的評論──「美國要讓中國為烏克蘭危機下的中俄關係付出代價」。當時就已經有質疑這是否在打造新的「邪惡軸心國」?
美國致力推動第二次冷戰?
然後,拜登派出由前參謀部聯席會議主席馬倫(Mullen)帶領的5人代表團訪台,當中陣容鼎盛,曾被認為是國防部長人選,國務卿布林肯的「前老板」弗勞諾依(Flournoy)都只列在第三位。馬倫更毫不猶豫,向記者表示訪台是因為「拜登總統說,民主最近在烏克蘭面臨着持續而令人擔憂的挑戰,現在民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擁護者。」
所以在人大記者會上,彭博社直接向國務委員王毅問及,「台灣海峽周邊的軍事行動顯著增加,台海局勢一度緊張。很多人擔心中國大陸是否會像俄羅斯對烏克蘭一樣對台灣採取行動,以武力收回領土。請問,中方認為兩者有何異同?如何看待台海發生衝突的可能性?」
雖然王毅再次強調「台灣問題與烏克蘭問題有着本質區別,沒有任何可比性。最根本的不同在於,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灣問題完全是中國的內政,烏克蘭問題則是俄烏兩個國家之間的爭端。有些人在烏克蘭問題上強調主權原則,但在台灣問題上卻不斷損害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這是赤裸裸的雙重標準。」
但是轉個頭來,拜登又簽署法案,禁止美國行政部門不正確標示台灣領土。事實上,美國民主黨人更熱衷於意識形態,會有更強的冷戰思維,因此推動以台灣為棋子,挑起中國的激烈反應,會是未來幾年拜登更熱切傾向使用的方法,當中肯定不斷會測試中國的底線。這次美國全方位的制裁方式,自然也給予中國重新計算應對能力。
無論俄烏之戰能否快速完結,恐怕歐美對俄羅斯的制裁也不會放鬆,並且肯定會加大壓力,脅迫中國和中國企業停止和俄羅斯貿易,甚至藉機對中國企業發起調查、控告和制裁,從而同時損害中俄兩方的經濟利益;過去美國從對蘇聯冷戰贏取巨大收穫,透過顔色革命和制裁,也令美國迅速從多次金融風暴中獲利。推動第二次冷戰已經成為美國深層政府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