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席也有新常態

大學生正處於對知識最為渴求的人生階段,有疑則問,遇事便爭取,不要輕易放過眼前的一切。那麼,新常態下對於缺席課堂的反應,也代表着大學生對「求學」二字的執着。

新冠疫情顛覆了許多事情,猶記疫情之初,常有人取之與2003年「沙士」相比較。有一點相較之下大有不同,那便是當年停課便是停課,如今則不過是暫停面授,改為網課。顯而易見,科技不斷進步,也防止了老師失業,真是萬幸!習慣了網課是代替品,回復實體面授課後,學生缺席也有了新常態。

鮑照式請假信絕不容易

鮑照是南北朝時期的著名文學家,仕於劉宋,與謝靈運、顏延之合稱「元嘉三大家」。在鮑照的文學作品裏,可見兩封請假信,第一封請假30天,第二封大抵續上封,請假100天。鮑照撰寫兩封請假信的原因,第一封因欲修繕房子,第二封則出於妹妹令暉之逝。兩封文字,尤以第一封明白而淺顯,卻又不失莊重,其文如下:

臣啟:臣居家之治,上漏下濕。暑雨將降,有懼崩壓。比欲完葺,私寡功力,
板插綯塗,必須躬役。冒欲請假三十日,伏願天恩,賜垂矜許。干啟復追悚息,謹啟。

鮑照老家的房子上漏下濕,夏天雨水將至,便有倒塌之危了。鮑照於是欲親加修葺,並向皇帝請假30天,希望能得上天眷顧,以及答應請假申請。全篇四字為句,行文暢朗而典雅。老師如能收到這樣的請假信,想必不假思索,立刻答應請假要求。

鮑照像(日本江戶時代畫師狩野探幽所繪《三十六詩仙》)
鮑照像(日本江戶時代畫師狩野探幽所繪《三十六詩仙》)

時移世易,如此請假函撰寫非易,實用文貴乎達意,用詞華美乃屬額外要求。請假函能夠華美而達意,完美結合,使請假也成為一門藝術,誠為人間樂事!

荀子說:學不可以已

2000多年前,生活在戰國末年的荀子,曾經有這樣的一句話:「學不可以已。」求學是不可以讓它停止的,也可以理解為學無止境。如此勉勵學習之語,可謂鼓動人心,教人奮發向前。新冠疫情開始後不久,學界便發出了「停課不停學」的呼籲。於是,師生只是不能回校上課,教室的位置在雲端,無間斷的網課應運而生。

南宋淳熙八年錢佃江西漕司刊本《荀子》。
南宋淳熙八年錢佃江西漕司刊本《荀子》。

短暫的網課並不可怕,但當短暫不再短暫,成為了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後,巨變才隨之而來。

疫情以後,出現了一些新常態,網課只是其一。於是,大家成為時間管理大師,一切活動都變得靈活起來。例如參加會議,過去總會預留一些時間,作為兩個會議之間的緩衝。現在不單是一個會議可以緊接另一個會議,甚至是兩個會議同時參加也不再是夢。可笑的是,認識一位同時參與兩個會議的某君,在A會議裏有人呼喚他,他沒回應,我以為他在參加B會議。但當B會議也在呼喚他的時候,他也沒有出現。某君不會知道,我也在參與這兩個會議,因此才驚覺他同時在兩個會議裏掛機,真的是日理萬機的最佳示例!

人不可停止求學,固其然也,但網課只是比起沒有上課好。我常說,網課的出現,其目的在於能夠使教育機構提供有限度服務,不使教學停止。可是,要使網課達到實體課堂的果效,並不可能。人皆有惰性,互聯網世界七彩繽紛,老師即使出渾身解數,也未必能夠與此匹敵,不消多久,同學們便都魂遊往元宇宙去了。

網課以外的一種選擇

習慣了網課的方便,一條連結,可以解決萬千的問題。新常態就是如此建立起來。2021年9月的學期,大學課堂雖也面授,但當時確診病例很少,同學基本上皆能出席。同學們也對於課堂終於回復實體面授,甘之如飴,趨之若鶩。本年度9月的學期同樣面授,但在第五波疫情陰霾久未散去的情況下,每個星期總有數名同學因為確診或密切接觸而未能上課。於是,雙軌教學模式便出現在課堂之上。一般同學回到學校面授上課,確診或密切接觸的同學則可作網課,線上線下同時上課,好不熱鬧,只是將教師弄得手忙腳亂,彷彿盡了人生無比的努力!

因事不能到校,但仍爭取上課機會,好學得教人心生景仰。這個學期我便收到了許多網課的請求,希望老師可以發來那條珍貴的網課連結,使學習不至中輟。有同學因為早上咳嗽兩聲,雖未確診,但為免傳染同班師生,因提出網課請求;有同學於課後要舟車勞頓到校外上課,怕交通擠塞,耽誤時間,因而申請改為網課;有同學因到醫院覆診,怕跟不上學習進度,因而欲上網課;有同學來潮肚痛,卧床休息,也申請改上網課。還有許多原因,難以盡錄,唯好學之心昭然若揭,卻是事實。其實,缺席就是缺席,學生應該爭取時間做該做的事,不必追求以網課形式補回課堂。生病了,好好休息便可,也不必追求完美的出席率。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知道要學習不是不好,但好學不倦自是更好。好學的方式有許多,上課只是其中一種。大學並不要求學生有着百分之百的出席率,有事不能來上課,或者就是任課老師吸引不到學生來上課,學生是可以適當地翹課的。大學跟中小學不同,大學生上不了課,老師也不可能窮追猛打,畢竟這就是大學生一丁點的自由。當然,翹課也不能太過分,敝系學生如缺席課堂三分之一,便有該科成績不及格之虞。

翹課也未必是壞事

在大學學習期間,要學懂時間分配,即使翹課也未必是壞事。重點在於,學生是否有比起上課更重要的事情。一切都是成本效益的問題。大學用以評鑒教員有三大要求,包括教學、研究、服務。其實,三而為一,那便是研究、研究,以及研究。學生也有每個人的大學五件事,讀書是其一,但要如何讀,卻也無絕對標準。

每次講課,以45分鐘一堂而言,兩堂即90分鐘,三堂即135分鐘。課堂教學按着老師的志趣所在,老師也要照顧一班裏的學習差異,兩三堂不會令人脫胎換骨。反之,遇上不感興趣的主題,學生跑到圖書館去查看資料,為此而翹課,所得的知識並不比親身到課堂上課的少。

那麼,為什麼學生在種種困厄下仍欲追求網課呢?這無疑也是在疫情下的新常態。這新常態乃是要把握當下的機會,不要讓它悄然流過。過去三年,我們都失去了許多,但逝者不可復返,只能努力在當下。於是,無論什麼情況,都要上課,實體課來不及,網課也不放過。大學生正處於對知識最為渴求的人生階段,有疑則問,遇事便爭取,不要輕易放過眼前的一切。那麼,新常態下對於缺席課堂的反應,也代表着大學生對「求學」二字的執着,學子生性,教師倍感安慰!

潘銘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