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某個一級大城市裏,一位年輕女性抱着嬰孩走進地鐵車廂。坐着的男人馬上站起來給她讓位。她坐下,手臂保護着嬰兒,深情地看着他。其他乘客瞥見那麼小的孩子,都好奇地瞄了一下。那BB睡着了,動也不動,大家也沒理會。過了一陣子,女人用手逗弄孩子的嘴唇,但他還是不動。眼利的人漸漸發覺,那個孩子根本是不會動的,沒有生命,像個死嬰。大家開始感到不安,不免偷偷再看幾眼──他們驚訝地發現,那是個仿真度極高的洋娃娃!
我們這一代小時候都喜歡玩洋娃娃,女孩子尤其如此。我幾歲大時也常常拿着一個便宜的塑料娃娃,好像她是我女兒。其實那娃娃的樣子比我還成熟一點。我沒有研究過玩洋娃娃的心態,只記得那時有個娃娃能帶來某種安慰和榮耀,也可以學着照顧她,幫她換衣裳、梳頭髮,擦臉龐,就像玩「煮飯仔」一樣,有點大人常做的事情可以學着做,但心裏很清楚那是個玩具。當時,洋娃娃的樣子都很可愛,我們又沒有什麼別的活動,得到一個二手三手的洋娃娃,就玩上好幾年。除了真的洋娃娃,我們還會用厚紙剪出一個身材甚好的少女,然後畫些時裝、泳衣等給她「穿」上,以此對應我們窮家女孩物質缺乏的心理狀態,也滿足我們的創作欲。
後來,荷里活電影裏拍了好些用洋娃娃做主角的恐怖電影,使人對她們生畏,渴望得到洋娃娃的小朋友就少得多了,媽媽們也不怎麼買塑料娃娃;而無數更新鮮、更有益的玩具也相繼興起,玩洋娃娃才不那麼盛行。不過,近幾十年來,芭比娃娃和椰菜娃娃仍有過熱潮,只是如今已經不怎麼見得着了,代之而起的,是仿真度極高的矽膠嬰孩,而這些矽膠娃娃竟然是成年女性的新興玩意。
每個「嬰兒」都與別不同
這些「嬰孩」不是全然由工廠生產的,工廠只造其基本身體形態,但他們造得十分精細,上乘的產品,連腳趾都可以逐一挪動,娃娃的五官和脖子上的皺紋、掌紋、頭髮等,則由個別的「藝術家」逐筆畫上,因此每個「孩子」都與別不同,也賣得很貴。這些「藝術品」每逢送達買主的家,都有「開箱」儀式,好像買主真的生了孩子,要親朋到她家來聚會拍照,或錄像留念,然後放上「油管」,以饗網上粉絲。說來使人驚訝,粉絲可多着呢!
這一天,買家成為媽媽了,玩具送達家門,媽媽接收。對她來說,那是個大日子。她先要拿出孩子的衣服用品(例如實物大小的尿布、奶瓶等)出來,逐一讚歎,然後才可以細心打開包住娃娃的軟料,一面拆封一面興奮地尖叫。從此之後,「媽媽」就要天天照顧他。娃娃有名字、有重量、有「出生」時的資料,樣子和真的嬰孩幾乎沒有什麼分別,媽媽的手輕輕點撥,孩子就會「動」,餵奶死嘴唇會一下一下地「啜吸」──只是他不會長大。媽媽要餵哺,要換尿片,要定時起床抱他,否則你就不配玩這種娃娃了。當然,她還要花錢給娃娃買新的衣裳、帽子、鞋子和玩具,不斷為他加添衣物玩具。這當然是生產商精心布的局。你一旦「入局」,花費可大了。
這些娃娃永遠處於你最喜歡的某個特定幼孩的年紀和狀態。假如你不喜歡初生嬰孩,你可以選擇四個月、六個月、一歲半,兩歲……總之,什麼年紀和相應的體積都有,衣物配套一應俱全,最重要的,是你必須買一張真實尺碼的小床給他。很多女性就把這樣的一個「兒童」養在家裏。她們部分是有孩子的,那娃娃是一家人的玩具──不,是他們的家庭成員。你只需給他買日用品,這樣的孩子不用教育、不必給食物、他不會生病,也不會哭鬧得讓你抓狂,是個毫無麻煩的寵「物」。如果一個不夠,你還可以買雙生兒,甚至連體嬰,或者買幾個不同年齡的放在一起,當作表兄弟姐妹。
玩這些「嬰孩」的媽媽,會為「孩子」編毛衣冷帽,會交換「孩子」來「養育」,會在網上彼此讚美對方的「兒女」有多可愛,大家都很有愛心。網上且有文章,說養着這樣的一個「嬰孩」會增加「母親」身體裏的催產素,使女性覺得舒服好受。也有人說這是訓練未來母親的最好方法。更有人指出,假如某位母親失去了真孩子,這些「嬰孩」可以撫平她心靈的傷疤,乃情緒良藥云云。聽說也有母親用他們來預備本來的真孩子接受將臨的弟妹的。這些論述,只說好的地方,估計都是玩具商找人寫的。
不過,我想到這裏,心裏竟然有點寒意。畢竟,如此像真的娃娃確不是人,而是死的。一個死嬰,多少使人有毛骨悚然的感覺。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