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業水深火熱 救助還看精準

政府應對疫情的措施反映對當下經濟困局認識未深,以為不外傳統衰退,可是大家的出行習慣慢慢改變,開庫濟眾乃權宜之計,不治標,也不治本。筆者認為,政府在面對疫情不同階段,需要有不同政策和具透明度。

環球瘟疫肆虐,經濟嚴重不景氣。早前本地情勢緩和之際,政府設立防疫抗疫基金及推出保就業計劃等及時雨,配合預算案稅務收費等減免,濟民扶商渡過難關,避免失業及倒閉潮,傷及元氣,期望瘟疫消退後,經濟迅速復原,有如17年前「沙士」(SARS)般。可惜事與願違,瘟疫反撲來勢更猛,朝野皆措手不及。

面對疫情變本加厲,政府實施更嚴厲社交限制,例如先取消後縮短餐飲晚市,食肆座位減半,每桌上限兩人,冀截斷病毒傳播鏈,控制及遏止瘟疫在社區蔓延。雷厲風行防疫及抗疫措施下,情勢再趨緩和,不過工商百業叫苦連天,尤其消費及服務行業門堪羅雀,瀕臨結業倒閉。

政府擬推出次輪防疫抗疫基金及保就業計劃,並且汲取上輪教訓,調整審批條件,避免引來錦上添花之詬病,例如連鎖超級市場及物業管理集團須回饋客戶。不過政府似乎對當下經濟困局認識未深,以為不外傳統衰退,有如2009年環球金融海嘯,也對抗疫與經濟矛盾了解未深。蕭規曹隨下藥,期盼V型或U型反彈,否極泰來指日可待。

經濟災難 八方互動

美國前總統杜魯門(Harry Truman)有句名言:「若鄰居多失業,經濟步入衰退;若自己也失業,經濟陷人蕭條」。時移勢易,當下經濟情勢複雜得多,既非泡沫爆破的盛衰循環,也非結構重整的破舊立新。智庫權威莊莫頓(John Mauldin)認為是史無前例,冠以「經濟災難」更貼切,並綜合為「八方互動」,有如天體互相牽扯,值得細嚼。

  • 服務業淪陷,經濟回穩以至如常長路漫漫。
  • 中央銀行大開中門,放貸政府應急,游資泛濫而儲蓄增多。
  • 政府干預市場,失敗企業茍且殘存,有違經濟市場規律。
  • 自由貿易四面楚歌,瘟疫肆虐,打擊經濟民生,單邊主義抬頭,衝擊全球化。
  • 公司破產清盤結業增多,尤其是中型企業,保就業必長貧難顧,非長治久安良策。
  • 基層最後始受惠,失業不易大幅回落。市場結構重整,工種汰舊換新,在家工作是新常態,影響底層市民至大。
  • 引領經濟走出困境者,應是強調自由競爭的創業及企業家,不是政府官僚。
  • 大時代轉捩點,長江後浪推前浪。例如美國私營企業接手太空運載,革新技術,早前首航舉世矚目。瘟疫肆虐,不過是小插曲。

現實上「經濟」是籠統名詞,不同人處境不同,認知不同,理解也不同,感受衰退以至蕭條視乎設身處地。現實客觀形勢有別,復原既不同步也不平衡。有些行業資不抵債(例如旅遊),復原路漫長;有些行業入不敷支(例如零售),復原較快;有些行業異軍突起(例如網購),反可脫穎而出。

重溫美國經濟幾回盛衰起落,印證是回經濟災難,乃史無前例。19世紀美國經歷四次蕭條,皆是農產品歉收,引發銀行危機。昔年農業主導經濟,春耕秋收循環有序。銀行春耕放貸,都市大銀行為鄉鎮小銀行融資;秋收後陸續清還回籠。紐約華爾街順口溜:「五窮六絕七翻身」(Sell in May, go away),源於昔年都市大銀行季節性融資鄉鎮同業,無力兼顧股市資金需求。

踏入20世紀,工業主導經濟,有人戲言,若福特(Ford)車廠10000工人丟職,必殃及鋼鐵工人,輪胎工人等等也飯碗不保,猶如骨牌效應。工業生產,催生零部件供應鏈,若龍頭減產停工,牽一髮而動全身。蕭條與衰退是一戰後新詞彙,經濟盛衰與外貿起落息息相關。中央銀行調控利率匯率,平衡增長、就業、通脹,減少震盪。

被迫停業 損失慘重

21世紀是服務業主導經濟,貨幣主導金融。環球金融海嘯(2009),就是次級信貸泛濫,槓杆無度之過。相比今天劃時代大災難,也小巫見大巫。消費服務業佔經濟85%,瘟疫肆虐,近四成休業,甚至從此結業,影響甚大。關鍵是前景欠明朗,例如賓館平均入住率需80%始收支平衡,近月不足50%。分析消費點評(Yelp)網站資料顯示,自3月以來,美國有26160家食肆休業,其中60%關門;26119家零售店休業,其中48%關門;13609家美容院休業,其中36%關門;4907家酒館夜店休業,其中45%關門。市情之嚴峻,可見一斑。

是回經濟災難來勢之凶猛,中小企業即使有備而戰也無所適從,且聽莫頓經濟研究所屈臣(Peter Watson)現身說法。夫婦倆居住德薩斯州,經營髮型屋,女有20多年資歷,薄有名氣;男協助財務行政。近水樓臺,年初已得悉新型冠狀病毒疫潮一觸即發,即加強店鋪衛生,也搜羅防疫裝備,同時積穀防饑,增加現金儲備,確認銀行便利周轉等,嚴陣以待。

踏入3月份,瘟疫情勢急轉直下,決定休業,況且美髮難免與客人有密切接觸,政府遲早頒令停業。原來估計瘟疫來去匆匆,全體員工留職,暫支取全薪。聯邦政府之保就業計劃(PPP),應該是及時雨,解燃眉之急,不過姍姍來遲。

瘟疫當前,復業有兩大前題:(1)可以合規復業;(2)可以安全營運。後者始見真章,夫婦倆參考白宮4月中旬發佈之《重開美國指南》(Opening Up America Again)。文件詳列各項要求,其中新症連續14天下跌。誰料政府言行不一,州政府抵禦不住壓力,提早分期放寬管制,並頒布若干限制,重啟經濟。理髮業排在次階段,預計5月中旬,不過政府改變初衷,提前至月初。

理髮業復業當天,同級髮型屋按兵不動,較低檔次者多復業,但防疫欠認真。髮型屋有如食肆,客似雲來,始有利可圖。政府新守則,限制座椅,加寬間距,提高衛生標準等,變相減少人流,影響收入。反覆盤算後,結論是防疫與收支兩難存,既要維持服務水平高,又要符合防疫措施,更要收費依舊,令既有營運模式無以為繼。況且市內有同業無辜接待帶毒病人,店鋪停業消毒,員工隔離兩星期,損失慘重,敲響警鐘。

靈活應變 不同階段

夫婦倆心情忐忑,賓主安全始終是顧慮,也是關鍵。若情況再變,政府雷厲風行,可能得不償失。斯時有資深員工被挖角,填補不易。權衡利害後,最終忍痛結業,喬遷寓所市郊小鎮,轉型街坊小店,延續專業及理想。

香港同樣是消費服務主導經濟,相信不少中小型企業有共鳴,且羨慕有退路,能屈能伸。半年下來,政府防疫抗疫陷於被動,幾乎見招拆招,欠缺整體策略,百業無法未雨綢繆,應對情勢變化。例如:政府在7月初連續收緊社交限制,卻未交代恢復常態之條件,給人見步行步之印象。政府或許有左右做人難之苦,不足為人道,卻未能易地而處,不知百業疾苦。社交限制擾亂百業(尤其服務消費)既有經營模式,而各業連環相扣,牽一髮而動全身。

瘟疫潮引發經濟災難,並非確診多寡,而是人人自危,恐怕受傳染。現實問題是,無論政府有否實施管制,不約而同深居簡出,更寧可在家工作。美芝加哥大學調查所得,限制措施約減少12%消費人流。印第安納大學及俄亥荷大學聯合調查卻發現,其造成60%失業。政府對策必須因時制宜,限制收放與具體疫情(如感染率)掛鈎,大眾才有所適從。至於如何拿捏,當然要集思廣益,亦要以客觀科學為原則。簡言之,兩害相衡取其輕,抗疫不嚴則事倍功半,若過嚴又影響經濟民生。

從科學角度分析,感染率取決於擴散因子(R),即每名患者感染多少人。若R因子>1,新症不絕,直至預防疫苗面世,達至集體免疫。若R因子<1,新症日減,零感染指日可待。對策措施分為紓緩(mitigation)、控制(containment)、抑制(suppression)。紓緩是縮減因子至1;控制是保持因子上限於1;抑制是壓縮因子至0。疫潮不同階段,需採取不同應變,政策需具透明性,市民大眾才能更好配合。

開庫濟眾 不能治本

上月底(25/8)美國《華爾街日報》瘟疫專題,報導路易斯安那州分析確診與疫點關係(見圖),作應對策略參考。疫點是同期有兩名無相干之確診者。截至8月20日,工作場所(辦公室、工廠、地盤、商場等)約110疫點及700人感染,食肆約85疫點及850人感染不等。重災區是食物工場,約22疫點及600人感染。香港縱使也有同樣分析,政府亦吝嗇與社會分享。

截至2020年8月20日的路易斯安那州確診與疫點分析 。(華爾街日報)
截至2020年8月20日的路易斯安那州確診與疫點分析 。(華爾街日報)

香港經歷沙士瘟疫(2003)之洗練,實戰經驗豐富,深知檢測,隔離、追蹤是抗疫不二法門,可以應付裕餘,而整體防疫抗疫亦比美國突出。誰料百密一疏,邊防檢疫檢測掉以輕心,再三走漏帶病者。到病毒深入社區,觸發第三波不可收拾,政府才收緊抗疫措施,百業叫苦連天,經濟受到大衝擊。事後孔明,若4月份第二波之際,及早推出分區甚至全港普及檢測,充分掌握疫情,第三波也許可避過?現時疫情緩和,政府始推出全港普及檢測,顯然落後於形勢。

香港是外向型自由經濟,外匯收益是血脈。瘟疫嚴峻,開放與管制陷兩難,考驗領導人之政治智慧。「開庫濟眾」乃權宜之計,不治標,也不治本。派錢也是學問,如何四兩撥千斤,厚生惠民,考驗領導人之知識膽識。近日勞工及福利局長怪論連篇,稱保就業之理念是「保持僱主與僱員之關係」。若規定僱主必須如實發放薪俸資料,相信申領者中有半數卻步,寧可結業云云,與之前防疫三招之一,外出可「自己揸車」,同樣不知民間疾苦。局長居廟堂之高,對是回不一樣之瘟疫與不一樣之經濟災難之理解,顯然與現實有落差;見微知著,政府防疫抗疫事倍功半,吃力不討好,不難理解。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陸觀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