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症來勢洶洶,停課、或在家辦工。響應號召,不應酬、不交際。絕跡商場食肆、戲院、娛樂場所,以策萬全。長期困於室內,不利身心健康。走在街上,人人口罩,神色凝重,悽悽惶惶,心情壓抑。沉重啊!
香港地少,郊野佔比卻不少。出門不遠,或乘車短途,已可抵達山林步道。信步而行,一兩小時,身心舒暢。計劃行程,有備而往,走個五六小時,運動足夠。
山徑野外,空氣清新,行走之間,心情舒暢,能以解憂。
足踏泥石,近觀樹木,花草蔓枝,自然生趣;山澗流水,青苔蘭芷,淡雅悠閒;山巒起伏,高低遠近,氣勢超凡;觀鳥觀石,觀海觀日,觀月觀星,各有所好;親子同行,更是天倫共樂。
社會發展迅速,經濟模式變化,魚村消失,農村淘汰,魚農業萎縮。鄉郊山野,農戶寂寂,山民出走,村落荒廢,不在少數。
本地郊遊,行進之間,尋荒村老屋,可以發抒舊日之情懐,探古今之起落,思社會文化之變遷。
本文推介三段西貢區荒村舊屋行程(黃竹洋村、起子灣、茅坪村),以緬懐昔日農村生活。
黃竹洋村
立村300多年,由西貢墟往東北走,經沙角尾、龍尾、竹洋路,抵牛寮、徑棚下路(亦可乘車直接到竹洋)。此村近麥理浩徑第4段。山徑步行,亦可選擇由東邊西沙路的企嶺下老圍或水浪窩進出。此村特色擁大面積風水林,臨近馬西石澗(坑槽水),濕地面積廣闊,完整而空置舊村屋頗多,原三德學校校舍仍在。由於馬路可到村口,具充分經濟發展價值,開展重建及新建小型屋宇,荒村老屋面貌會有大改變。
起子灣
由北潭涌往上窰家樂徑,穿越上窰民俗文物館前行即可抵達,簡單方便容易走。沿途可前往白普里營地附近碼頭,觀賞斬竹灣海岸景緻。尋覓曝罟灣,欣賞昔日用作捕魚的堤圍,亦可試踏足堤圍走走。起子灣舊屋不多,林蔭之中,頗有氣氛。可原路退回,或前行續走上山小徑,人跡罕至,野草叢生。然路徑尚清晰,不易迷路,可接駁上窰郊遊徑,如續行可往萬宜水庫西壩,循車路返回北潭涌。
茅坪
荒村廢屋面積頗廣,就近範圈有茅坪老屋、茅坪新屋、黃竹山村。東面可從大水井、昂坪接麥徑第4段進入;西北面接梅子林路或西南面往打瀉油坳。穿越茅坪古徑(亦稱「梅子林北港古徑」)的石磴舊路最具古味,昔日用作該地村民往來西貢至大水坑,以至接駁大腦古道、飛鵝山,進出九龍的重要通道。
古徑的記載,早見於清末客家《圍名歌》其中一首中的一段詩文:「梅子林間再一行,遊遊不覺到茅坪,迴環聳翠多奇景,黃竹山高不必驚,石壟仔是定行蹤,直上昂坪捉地龍,回首馬鞍山頂望,居然人在廣寒宮。」鄉村荒廢,遷出前後不一,有僅餘屋角,只剩頹垣,有屋舍外牆尚存,卻全為藤蔓纏繞,屋內雜樹矗立。一二較完整的,因用作家祠、宗祠而得維護保留,以連繫宗族精神。村屋前多有荒廢梯田,樹林掩埋遺址,不容易發現。細心察看,可見苔蘚雜草密布的石牆、土梗舊跡。梯田是客家人因應山上斜坡而開拓的田地。300年前,康熙復界,沿海被迫移居內地的人口陸續返回。部分較遲抵港,或勢孤力弱的客家人,無所選擇,只得摘居山上,建屋立村,於坡地開墾梯田。稻田必需山坑來水,村旁即可見茅坪坑(往下匯流大水坑)。
昂坪往茅坪,途經茅坪坳,原來建有聯達五鄉公立學校,主要供附近五村子弟就讀。昔日鄉村,為經濟效益,為保鄉衛族,必須團結聯防,以守望相助。今天,西貢區仍有十鄉丶十四鄉等地方組織。社會發展,交通不便的山野,因山民陸續遷走,生員消失,學校於1984年拆卸,今天僅餘校舍地基,聊可憑弔。